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目标的社会改革的进行,70年代末期我国社会生活中普遍出现了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这便提出了一个时代性的课题:我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老年价值观问题。老年价值观是关于老年人的社会价值的基本观点,它是对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的理论概括。不同的国度和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老年价值观不同。我国现阶段的老年价值观,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水平之上的,因而是受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制约的。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自觉地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各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顺利地推进改革和持续稳定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本文仅就生活方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3.
农村最大的难题莫过于控制人口增长,在这个难题中包藏着许多不安定因素。怎样有效地克服这个难题,开创90年代农村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协渊发展的新局面?这就需要在计划生育国策的指引下,创立一种控制我国农村人口增长的新机制。这种新机制就是农村人口生育、生产、生活、生态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何为农村人口综合社会服务体系?为什么要建立这种综合社会化服务体系?它的基本内容和主要功能是什么?怎样建立健全并充分发挥这种体系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在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否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的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剩余价值概念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但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仍有重要意义,应该创立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本质的新概念、新术语,这就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本文着重考察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增加剩余劳动和剩余产品的唯一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必须快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剩余劳动、剩余产品和剩余产品价值的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得到增长,才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生活中,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观?用什么样的道德原则作为社会成员的价值导向?这本来是不成问题的。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贯是主张实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提倡发扬共产主义精神。这已为我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形成了我国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基本价值导向。但是,在最近一些年中,特别是随着改革和开放的深入发展,相当一部分人对这一传统价值导向,提出了不同观点,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否适合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异议;对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却表示了不同程度的肯定,甚至有人公开要求“为个人主义正名”,等等。很显然,这就产生了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价值导向问题的尖锐对立。这种价值导向的对立的实质,集中起来说,就是在社会主义现阶段究竟应当倡导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还是倡导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这一问题,我们的理论界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严肃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6.
现代社会的危机首先表现为现代文明危机,这种危机一方面为继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同时也导致现代社会的重要成果、价值和方向出现问题。危机以其特殊的方式反映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社会主义社会以及建立在民主、社会主义和自治基础上的南斯拉夫社会中。在上述各类社会中,危机又表现为经济危机、政治制度危机、法律制度危机和政治思想方向危机。最后一种危机威胁着人权、自由和作为公民和生产者的人的解放领域已取得的基本成果。  相似文献   

7.
随着公有制的建立,我们奠定了社会主义关系的基础。然而,公有制并不就是社会主义的全部。价值体系同样是社会主义的组成部分。我们所提出的社会目标往往是相互抵触的,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也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我们是在力图同时实现各种互相矛盾着的事物。社会平等的理想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不可分割的因素。然而,对这一论断的具体解释是大可争议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这种价值是与其他价值相矛盾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组织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社会经济生活。因此,如何正确地认识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内容、作用与地位,便成为社会丰义经济问题研究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我们认为,价值规律是有计划商品经济中首要的和基本的经济规律,它全面地调节着社会经济生活的运行过程。在有计划商品经济中,其他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要受到价值规律的制约,因此,它是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中,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思想,宏观调控是根本措施,两者是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体。当前,基于"二元结构",我国实行的是混合的宏观调控模式,即将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进行了有机的统筹协调,这是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的具体体现。在党的十六大上,我国提出了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等四个方面的宏观调控目标,印证了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理念,即我国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是又好又快,基本目标是稳定,关键目标是平衡,这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系。宏观调控的最终价值,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定位于促进和谐的核心理念,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坚实的社会基础。为此,我国的宏观调控应充分发挥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增加有效及高质量的供给,在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基础上,界定并发挥有限政府的作用,推进经济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  相似文献   

10.
继承性在法的进步中的地位和意义法作为社会生活现象,它的发展是服从唯物辩证法的一般规律的。每一种新型的法都是否定以前的法,同时继承和接受过去的成就,创立符合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新法律价值。法律发展的本质在于这种否定、继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在法律发展中  相似文献   

11.
新经济体制模式的提出,即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经济改革新的目标模式,它不仅仅对我国的经济生活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也将对社会整体改革产生连锁反应,驱动了与之相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改革到位,推动社会政治文化的全面进步;加速了人们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生活方式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重大转变,促发全方位的观念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给我国非经济生活的积极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重新设计宏观经济政策,以使以新的规范调节经济关系,引导企业和劳动者、投资者的行为;而宏观经济政策的重新设计,又必然表现为价值理想的更新和操作。 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价值理想是什么呢?我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是权利平等。这实际上就是主张把作为经济范畴的权利平等关系作为我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价值理想。其理论根据在于,权利平等关系反映着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特质。它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动各种生产要素(劳动、资金等等)占有者、使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而它是充满生…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由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传统观念和时代思潮的矛盾以及引进外国科学技术和文化交流后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影响,产生了不少新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学这门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开展对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以便为扫除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社会障碍,探索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提供依据,同时,也在实践中创立我国科学社会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经济法制的效益价值目标的转变,起源于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法律的价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随法律所处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经济体制模式、整个社会所追求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经济法制的效益观念意味着社会经济权利和义务的安排以价值得以最大量的实现方式进行,而当效益成为法律权利义务分配的唯一标准时,经济法学似乎无暇顾及传统的公平价值论。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兴起,源于社会平行价值的追求。市场经济虽然强调机会均等和公平竞争,但它的必然结果是资源财富分配的不等份。向市场经济模式的转变,对经济法制提出了新的要求。经济法制必须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上,进行新的价值评断和选择  相似文献   

15.
李友梅 《社会》2008,28(3):65-72
一 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设置赢得了中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甚至已经成为铸造新的改革共识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在成为当前我国理论界和实践界的热点话题.姑且不论社会学是如何以更大的热情和智慧来关注"保卫社会"和社会建设的,甚至一些向来无视社会关怀的经济学学者也开始讨论如何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在许多学者看来,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基本的现实要求是国家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增长的单中心,而要力图使经济与社会相互支持并能够合作共赢.其实,这既是人们基本的生活追求,也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一、经济法是实现经济管理的法律方式社会主义经济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有机统一体。整个社会经济活动可以概括为宏观、基本、微观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的经济活动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其活动范围与后果,要受到公有制这个基本经济条件和在此基础上起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的制约。在社会主义经济活动中,数以千万计的经济主体彼此间,经常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经济关系与经济矛盾。这些关系和矛盾集中到一点,就是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之间,如何正确地认定各自的权利、责任与物质利益。因此,我认为对社会主义经济的管理,实质上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原则,对权利、责任和物质利益的认定与分配的问题。那么以什么方式实现  相似文献   

17.
贫困是指由特定收入水平所决定的一种生活状个处于这一状态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明显低于社会其他成员,甚至难以维持生存。目前,我国部分地区还存在着程度不同的贫困现象,如果不能有效地消除贫困,任其不断积累,将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不仅影响社会稳定,妨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直接制约我国在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同时也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本世纪末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本上还属于世界上的穷…  相似文献   

18.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是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经济范畴。对此不仅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曾作过重要的论述,而且我国理论界也早已有定论。然而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当人们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商品经济以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实践呼唤着人们再度从不同的角度开始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反思时,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思想的撞击,理论界的部分人认为按劳分配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①,这就引起我们重新探讨按劳分配是否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必要性。 笔者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的经济学巨著《资本论》,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运转的核心——剩余价值,从而为人们认清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规律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那末,社会主义经济运转的核心是什么?这是我国经济学界长期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本文认为,作为表现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经济范畴,即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范畴,是社会必要产品,它的价值表现就是(v+m)。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可简称为“社会必要产品规律”。社会必要产品(v+m)是社会主义经济运转的核心。文中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侧面考察了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指出了它们间的联系和区别,论证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黄志强 《创新》2009,3(10):29-33
人本目的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它明确了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和主要推动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与和谐社会的核心要素。但在目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建设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加强经济制度建设,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