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抗日战争时期 ,东南沿海富庶之区相继陷落 ,为了增加粮棉生产以支持抗日战争 ,国民政府终将多年来高唱入云的“开发西北”的口号付诸实行 ,采取了以发放农贷为主 ,建设农田水利、推广农业等多项开发西北农业的积权措施。在地方当局的支持与配合下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西北农村经济凋敝和农业生产危机的局面 ,较快地促进了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村商品经济规模的扩大 ,加快了西北地区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的转化。  相似文献   

2.
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生态环境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商时期中原地区本来有非常良好的生态环境,雨水充沛,温暖湿润,植被丛生,野生动物资源丰富。不过从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反映的殷墟文化各期生态资料的数量变化,并结合文献记载的“象之南迁”、“洹水一日三绝”、“河竭而商亡”以及“雨土于亳”等材料来看,商代晚期中原地区的生态环境曾有一定程度的变化气候开始变冷变干,土壤变质,旱灾频仍,沙尘暴时起,植被减少,野生动物灭绝、迁徙等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界西北季风的转向,而人为的破坏作用也加速了生态环境的恶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西北地区,由于地势高亢,地形复杂,加以干旱少雨,气候条件不良,所以,自古水利不仅决定西北农业经济发展的规模,实际也决定着整个西北社会经济的面貌。明代是历史上西北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随着这一地区农牧业比重的结构性转化,农业经济在西北地区的逐渐发展,西北水利在明代亦经历了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明代西北水利的发展,不仅是当时西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实际亦为清代西北的发展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当时,由于政府势力实际控制线在哈密以东地区。所以,明代西北水利主要集中在  相似文献   

4.
唐至元时黄土高原腹地植被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泾洛流域居黄土高原腹地,唐宋金时期,随着气候变冷变干,加之人为屯田开发,使原来这一地区的山地森林植被减少,旱生草类和泾洛上游农田植被增加。元代虽在关中和陇东屯田,但农田植被不如前代面积广大,而草地植被有所增加。明了黄土高原腹地植被的变迁,窥斑见豹,对今天恢复这一地区的植被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有唐一代西北地区地缘政治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黄巢被镇压以来,政治重心向东转移,西北地缘政治地位开始下降,而不是通常认为始于唐朝的灭亡.在五代十国时期,西北地区在屏障中原,维持中西贸易,联系西北诸族,保持册封体系以及提供大量战马方面,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特点决定了这一历史时期西北地区仍然具有较重要的地缘意义.本文还探讨了导致中国政治重心由西向东转移的主要因为.  相似文献   

6.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开发西北活动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敏 《人文杂志》2001,2(4):132-135
抗战开始后,沿海各地相继沦陷,西北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国人开发西北的呼声也开始高涨起来,促使国民政府逐渐将眼光投向比较闭塞落后的西北地区,开始制定和实施开发西北的政策.一系列开发活动,促进了西北地区工农业的发展与进步,促进了东西部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西北商贸的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及水土的流失直接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21世纪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绿色农业"建设在西北地区的推进既可以提高农民收入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西北地区灾荒频发,死亡人数和惨烈程度在近代史上都是罕见的.这一现象的发生,除了该地区较为复杂的气候和地质、地理环境外,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则是农民的耕地不足与普遍贫困、频繁的战争、政治腐败以及鸦片的大量种植,导致西北地区百姓防灾、救灾能力低下.  相似文献   

9.
宁夏地处亚洲腹地,地势高且干旱少雨,气候条件远逊内地。自古河渠的修浚与管理状况不仅决定着宁夏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实则对整个宁夏之经济社会面貌起决定作用。明清两代,宁夏河渠之发展远承秦汉唐宋,而多有开发。河渠网络形成与地理布局的扩大,使当时农业在宁夏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得到了确立与发展。明清两代河渠的开发与管理对后世乃至现代宁夏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东南有天子气”释———秦汉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有天子气”释———秦汉区域社会文化史研究冷鹏飞自中国国家形成到隋唐时期,西北地区(指长安、洛阳一带)为历代帝王之都,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重心所在。但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西北地区在全国的统治地位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威胁。秦统一中国后,最担心的是来...  相似文献   

11.
唐代西北地区的敦煌、吐鲁番等地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也是唐代北方干旱区农业文明的重要区域。这一区域农民群体的物质生活、精神信仰和劳作之余的生活空间,是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代表了唐代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常态。通过对这一区域农民群体的社会生活的考察,可见唐代社会生活的基本风貌及农民群体的区域生活特色。  相似文献   

12.
西北地区农产品资源丰富 ,土地资源丰裕 ,但生态环境不良 ;西北农业产业结构高度倾斜于种植业 ,与生态环境条件协调程度低。生态环境不良成为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强约束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又导致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此 ,西北地区必须努力改善生态环境 ,合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在二者之间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时期西北开发的历史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的西北开发对面积广阔、发展相对滞后的西北地区来说是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 ,国民政府所采取的一系列举措对当时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限于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 ,人力、物力、财力等因素 ,西北开发的成绩并不可观。但仍有许多经验教训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朴兵 《殷都学刊》2006,(1):102-106
中国古代的食狗之风大致以隋唐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隋唐以前,食狗之风兴盛,人们普遍接受食用狗肉;隋唐以后,狗肉地位迅速下降,社会上层人士开始拒食狗肉,而下层普通民众也只有在非正式场合才品尝狗肉。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大机器工业产生并迅速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直接导致各地区经济面貌及发展轨迹的转变。传统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格局,开始逐渐被以资本主义工商业为核心的新兴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所替代,沿海及开埠地区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进步的先导。  相似文献   

16.
杨芹 《广东社会科学》2023,(2):113-122+287
“岭海”一词,从唐代开始出现,至宋代使用增多,尤其于宋人文集中频繁出现。“岭海”指彼时两广地区,因其地北倚五岭,南临南海而名之;且以“海”名之,其意涵常与濒临之海洋以及孤悬海外之海南岛相关联。唐宋时期,中原人士和岭北士人对“岭海”之观感和认识,很大程度上仍反映在“瘴疠”“蛮荒”“僻陋”等几个方面,这也影响了当时士大夫对任职两广或谪官岭南的态度。“岭海”一词开始被频繁使用,与唐宋时期岭南的开发进程密切相关,也缘于世人对岭南之自然地理环境及海洋人文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相似文献   

17.
论近代西北动植物资源开发的若干主要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北自清乾嘉之际农业主导地位的最后确立,传统牧业在社会经济结构中不能不退居次要地位。但由于高原荒漠和草场面积仍相当广大,畜牧业及其产品的开发利用,在社会经济总体结构中地位仍不可忽视。另外,西北由于地域广袤,近代各地仍残留森林之绝对面积亦值得重视,加以荒僻绝远之地至近代尚少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故野生动植物资源实极为丰富。近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及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西北地区动植物资源利用实际进入一个普遍开发的重要阶段。本文以篇幅所限,不可能涉及其时开发的一切领域,故仅就其社会经济效益显著的若干主要方向探讨梳理,以求对当前西北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清代前期甘肃的农业开发及其历史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末清初,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甘肃地广旷人稀,满目疮痰,农业经济极度萧条。随着中央政权的巩固以及镇压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发动的叛乱分裂活动,使我国西北边疆地区社会出现了安定的统一局面。在此基础上,统治者劝农桑、修水利、兴屯田、薄赋税,使甘肃的农业经济在清代前期得到了巨大开发。文章拟对这一开发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对我们今天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启迪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北宋时期,分布在今甘肃、青海、陕西、宁夏等省区的善部,按当时来人的指说,主要指的是吐蕃、党项和移居汉水流域的少数回纥及于阗人。这些散居广袤的蕃部,在汉族先进生产技术的影响下,其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他们与当地汉人共同对开发我国古代西北地区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本文拟就当时着部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状况,作以简要介绍。川谷农业是北宋时期西北缘边州、军著部农业的基本概貌与特色。大凡居住在川谷地带的警部,已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有房屋庐含,饲养家禽,种植.五谷。他们一般都“恋土田,护老弱”,…  相似文献   

20.
刘宏  李绍桐 《理论界》2004,(5):207-208
人作为社会资源能不能为社会造福,是不是有用于社会,需要培育、开发、加工改造。人的能力资源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能量开发。关系到世界观、人生观的培育、塑造和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开发,是一个育人之本,成功之源的大工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于农业,而农业发展的根本又在于人力资源能力开发。建设农业现代化靠老天不行,靠没有文化的科盲也不行,必须靠高能力高素质的人才,靠科学管理,用创新的头脑,创新的方法去开拓、创造。小生产的生产方式是自给自足,从资源出发,用简单的常规手段去开发,然后到周边市场去交换,是一种封闭式的小作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