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隆庆元年(1567)入阁,隆庆六年神宗即位后,出任内阁首辅。万历元年至十年间(1573——1582),他发动并主持了一场震撼朝野的政治改革,挽救了明朝的危局,赢得了短暂的复苏和繁荣,被誉为“救时宰相”。他所创行的考成法,既是他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的起点,同时又是它的高峰。研究张居正的考成法,是研究和把握张居正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本文拟就这个问题作些探讨。一、考成法的由来和内容张居正的考成法是在明代考察官吏制度混乱不堪、弊端丛生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2.
<正> 翻开《明史》,人们就会发现,一代名相张居正居然与宦官冯保相联合,而且配合默契、荣辱与共、自始至终。这在明代确实是比较特殊的历史现象。对于这个现象,人们虽不断探究,但至今仍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看来,只有将这个问题置于万历十年(1582)以前的200余年历史中去纵向考察,才能有更圆满的解答。隆庆初年(1567—),张居正以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这时他虽踌躇满志,欲以宏图大展,但此时的明朝政局已较前有  相似文献   

3.
<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别号太岳,祖籍风阳定远,其先祖张关保是朱元璋起义军中的一名士卒,明朝建立后因军功授归州千户所世袭千户,加入湖广军籍。张居正的曾祖是次子,不能世袭千户,便从归州迁到江陵入籍,因此,湖北江陵便成了张居正的原籍,所以他也被称之为张江陵。隆庆元年  相似文献   

4.
张居正(1525——1582年)是明朝颇有作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他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及其取得的成果,过去和现在的不少论著已经给了肯定的评价。至于他的政治思想,却很少专题论述,甚至一些有关的专著也没有给他一席之地。这是颇为遗憾的事。我们认为,张居正的政治思想,内容较为丰富,其中还有一些闪光的东西。因  相似文献   

5.
在明朝,出现了一次比较著名的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年)于万历元年起为内阁首辅。他面临着许多棘手的社会问题.由于土地兼并和隐蔽日趋严重,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入不敷出;由于武备废弛,以致南倭北“虏”交相为患,严重威胁着明帝国的生存。造成上述严重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吏治败坏,官吏苟安,贪污贿赂盛行,法度陵夷。张居正决心进行改革,并以考成法促其改革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张居正自明隆庆元年升为大学士,万历元年起任内阁首辅,到万历十年病亡,在漫长的政治生涯中,整顿吏治乃是他的一大政绩。过去人们较多地研究他在经济改革中实施的“一条鞭法”。对此则注意得不够。明朝中叶以后,吏治十分腐败,张居正以敢于“弃家忘躯,以徇国家之事”(《张文忠公全集·答南学院李公言得失毁誉》。以下只注篇名)的气魄,大胆予以整顿。虽然由于封建势力的顽固,整顿吏治之举终归失败,以至遭受籍家诛族之祸,张居正本人也几乎被  相似文献   

7.
田澍 《学术月刊》2012,(6):147-154
明朝中后期的改革不是始于传统所认为的万历初年,而是始于嘉靖时期,因为永乐之后的正德、嘉靖之际出现了由大礼议而引起的明朝最彻底的一次人事更迭。新君嘉靖皇帝与"大礼新贵"张璁等人组成了全新的人事格局,开启了明朝真正的改革,对百余年的弊政进行了尽可能的革新。而隆庆、万历之际政局的演变,仅仅是一般性的皇位更迭,并未出现政局的巨变。张居正担任首辅后,尽可能效法嘉靖革新,以遵循成宪和综核名实为主要施政特点。一方面,在嘉靖革新基础上有部分的推进,如一条鞭法的推广和推行考成法等;另一方面,对一些重大难题无力作为,如沙汰生员和裁减宗室禄俸等。只有以此为视角,才能认清张居正对嘉靖革新的效法与继承。也只有如此,才能有理由说张居正是明代改革家。  相似文献   

8.
赵阳 《理论界》2009,(9):122-124
明代万历年问的张居正改革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一次著名的革新变法运动.张居正改革创造了历史上的"万历中兴",但随着张居正的逝世,张居正改革最终失败.通过对张居正改革成功和失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可以更好地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9.
“隆庆和议”使明朝与蒙古右翼达成了贡市关系.明朝在明蒙边境设立了若干市场,组织官民与蒙古右翼定期进行物资交换,其中尤以隆庆、万历年间的贸易最具特色,明蒙双方积极参与市场管理,确立了以互市为主的贸易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在明朝万历时期的张居正改革中,神宗之母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万历初年“主少国疑”,内阁又与司礼监发生权力之争的动荡局势下,李太后提拔、倚重冯保和张居正,罢黜高拱,建立起由她主政的内阁与司礼监协调一致的体制,稳定了政局,为张居正改革提供了组织保证。其二,信赖、支持张居正,全力进行改革朝政的事业。李太后不仅赋予张居正处理军政事务的大权,使其拥有推行改革的权威,而且在改革遭到守旧派反对和攻击时,也态度鲜明地支持张居正,粉碎一次又一次阻挠改革的逆流。此外,她在教育、管束万历小皇帝,使其保持对改革的热情和支持方面,也下了不小的功夫。不过,张居正病逝后,明神宗掀起“黜张”活动,否定改革时,李太后却表现出缄默、纵容甚或支持的态度。这是由封建统治者只重权位,不顾信义,以及无法长期忍受改革所带给她们的种种限制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1.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湖北沙市)人。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他不仅在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进行了引人注目的改革,在整饬边防过程中,他还从打破重文轻武、以文制武的格局入手,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军事改革。本文拟就这一方面的改革作些粗略的探讨。一、军事改革的历史条件张居正从整饬边防入手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是在客观形势迫切要求和主观条件相当有利的情况下开  相似文献   

12.
明朝是中国古代立国最久的封建王朝之一.朱元璋称帝后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其针对的不仅是元朝的弊政,而且还有自秦以来的积弊.在此基础上,朱棣再行变革,完善了洪武体制,夯实了立国基础.在经过一百年的运行后,嘉靖至万历前期又进行了持续六十年的改革,激发了新的统治活力,再度有效地延续了明朝的统治命运.洪武、永乐和嘉靖、隆庆、万历不同时期的改革模式构成了明朝独有的政治现象,是明朝政治的显著特点.面对不同时代要求而从事针对性变革是明朝立国久远的根本原因,也是解读明朝政治走向的锁钥.  相似文献   

13.
<正> 一、东林学派是晚明朱学复兴的代表随着晚明社会危机的加深和王学空虚误国本质的暴露,王学阵营中某些有志之士,开始由空虚转向“务实”,出现了朱学复兴的新的社会思潮。这一社会思潮,是以东林学派为起点和代表的。明朝末年,张居正社会改革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社会危机更加严重。既有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固有矛盾,又有市民阶层和封建势  相似文献   

14.
嘉靖至万历时期历时近百年,是明代政治文化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开始之际发生的"大礼议"是一场士大夫政治与皇权政治分庭抗礼的关键性事件,士大夫群体在这场政治冲突中失败,从而,在正统到正德时期承当士大夫政治体制内领袖角色的内阁蜕变成为皇权政治的附庸和工具。隆庆到万历初年,已经发生蜕变的内阁在国家政治中恢复了话语权,但扮演的不再是士大夫政治中心的角色,而是较单纯的辅翼皇权,甚至运作皇权的角色,从而内阁与期待恢复士大夫群体相对独立话语权的中下层士大夫发生激烈冲突。张居正去世以后,内阁弱化,皇帝与士大夫主流群体的矛盾被凸显出来,庙堂政治功能在此过程中瓦解。以"大礼议"为节点,"青词阁老"、"阁部纷争"、"张居正夺情"、"争国本"、"争矿税监"、"党争"等政治现象,一起构成了百年政治文化蜕变的一幅长卷。  相似文献   

15.
梁梦龙是张居正临终前推荐给神宗后日“可大用”的人物之一。隆庆年间的试行海运活动以及万历年间在蓟、辽的筑台、抗敌活动尤为后人称道,所著《史要编》更是一定程度影响了当时的史学发展,并对今天的史学研究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朝中后期 ,蒙古鞑靼部征服了瓦剌各部强大起来 ,这对于边防空虚、军备废弛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新的威胁。明朝廷针对鞑靼部的频繁侵扰 ,制定了相应的政策 ,诸如增兵实边、围城筑墙的积极防御和剿抚并举的灵活策略。然而 ,明朝在实施这些对蒙政策的过程中 ,历经坎坷。从嘉靖二十九年的“庚戌之变”,到隆庆初年的“俺答封贡”,直至万历时期数十年明蒙封贡互市的形成 ,无一不反映出明朝廷从失误、调整、再调整直至顺应时势 ,制定出了符合明蒙双方利益的可行性政策  相似文献   

17.
《封神演义》政治宗教寓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昌渝 《东岳论丛》2004,25(3):71-77
创作于明隆庆、万历年间的神魔小说<封神演义>是明朝政治、思想发生严重危机时的产物.作者站在道教"三教合一"全真派立场,用魔幻形象的方式演绎商周革命的历史,对明朝压制孟子民本思想的专制政治提出挑战,并抨击了当时执掌道教的正一教派"助纣为虐"的行径.  相似文献   

18.
黄仁宇先生的名著<万历十五年>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截取了明末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这一历史瞬间,从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角度,详细分析了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戚继光、李贽等六个人物的政治和生命历程,探寻这些人物身上产生悲剧的规律.然而,任何事物都难以十全十美,作者在解读历史文献和评价历史人物方面也存在某些疏漏.  相似文献   

19.
<正> 海瑞,海南琼山人,字汝贤,一字国开,号刚峰.生于正德八年十二月廿七日(1514年1月22日).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中举人后,历任福建南平县教谕,淳安、兴国知县,户部、兵部主事,尚宝司司丞,大理寺右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提督着黄,隆庆三年(1568年)六月擢升右佥都御史、钦差总粮储巡抚应天十府,在任九月,便被解职乡居.闲居十六年后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一月再度出山,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赴任途中改任南京中部右侍郎,直至万历十五年十月十四日(1587年11月13日)卒于南京任上.享年75岁.死后谥忠介.一生经历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这是明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  相似文献   

20.
谭纶(1520—1577),字子理,号二华,江西宜黄人,明代中叶杰出的军事家,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史称“谭戚”。隆庆二年(1568)三月,谭纶因兵科给事中吴时来的推荐,由两广总督升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隆庆四年(1570)以后,先后任协理京营戎政和兵部尚书,直至万历五年(1577)去世。在前后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对废弛至极的蓟辽边防进行了多方整顿,为巩固明朝北部边防作出了巨大贡献。一、分设路区,调整部署蓟辽总督的辖地为同属“九边”之一的蓟州镇和辽东镇。蓟州镇位于北京东北郊,拱卫着京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