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着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和矛盾。我国要构建和谐社会,决策者就要洞察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农村老龄工作之间的矛盾。同时也要应对和破解这些矛盾,了解农村老龄工作凸显的问题,把握农村老龄工作潜在的隐患,找到农村老龄工作难题破解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农村老龄工作是整个老龄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城市老龄工作比较起来,它有不同的特点:一是农村老龄工作的对象主要是上了年纪的农民和退下来的农村老年基层干部。二是农民没有退休制度(国营农场职工例外),只要身体健壮,就不会脱离生产劳动,只是到了基本或完全丧失  相似文献   

3.
中国乡村老龄居民的生活质量在学术界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通过对2006年的安徽省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城乡老龄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其退休前职业层级存在显著的正向联系,干部与教师和医生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其他职业,而农民的生活质量最差。中国的农村老龄居民处在经济转轨与人口转变的双向运动中,这对其生活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在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趋势和城乡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乡村产权、资金、人才与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在评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工作制度性建设的基础上,针对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体制机制障碍、农村集体产权缺乏完善制度保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机制性问题凸显、乡村振兴人才缺乏培育引进使用机制等制约乡村振兴的制度性障碍,提出要在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建立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和强化农村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乡村振兴制度性供给,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村养老需要不断增加,既有的社会福利模式忽略了农村老年人及农村社会中蕴含的养老资源,对相应的养老福利制度模式的探索具有重大意义。优势视角下,农村老年人可通过自我参与的方式适度满足其养老需要。农村养老需要分为物质、公共文化、空间、情感、照料等层次并具有显著的老龄分层偏好。农村老年人协会中的老年能人以自身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位置实现老人社会支持系统的修复,通过礼物馈赠、空间再造、主体感培育和情感补遗,实现乡村养老需要公共品的内生制造与持续供给。对农村养老需要满足的自组织模式进行制度优化的方向是:以内置金融激活养老自组织造血功能;以民政资金盘活养老闲置资产,增加乡村老年社会福利空间;强化地方政府引导,创新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积极培育并发展公共文化型老年人协会组织。  相似文献   

6.
创立中国式新型老年学的几点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老年学研究,创立中国式新型老年学,已经提上了我国老龄工作的议事日程。王震同志在全国老龄工作会议开幕式上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所作的致词中,明确提出了“创造出中国式的新型老年学,使我国的老龄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恳切希望。他指出:“老龄问题是多学科的边缘科学,世界老年学研究,三十年代就开始了。我们起步较晚,应急起直追,迎头赶上……研究要理论  相似文献   

7.
结合我国《民法典》的实施,研究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乡村治理中的问题,意义重大。研究这些问题时,要重视两个核心的民法规则:一个是《民法典》第96条关于农村集体法人作为民法特别法人的规定;另一个是《民法典》第261条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权的规定。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农村集体组织及其所有权制度的重大变化,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完善乡村治理的法律制度,需要进一步准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土地理论、农村集体化理论,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马克思主义原理,在涉及农业的经济基础已发生本质变化的情况下,勇敢地推出农村地权流转的政策思路。在乡村治理的法制建设中,要解决村民自治组织和农民集体经济组织相区分的问题;解决集体经济组织法人制度中建立股东大会、成员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问题;完善集体组织中的成员和成员权的制度设计;重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别法人地位;把"三权分置"当作一项重要的制度予以推广,搞清楚地权运作的法律基础问题;把紧宅基地审批关,推行宅基地的"三权分置";修订《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满足解决农村建设用地权利及新型农村合作社问题的需要;解决农村集体、农民家庭和个人的各种土地权利登记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老龄问题日益受到世界关注,也越来越为我国重视。联合国于一九八二年召开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就国际老龄问题商讨对策。同年我国成立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一九八四年召开全国老龄工作会议,筹划开创老龄工作新局面。 一 为什么要关心老人和重视老龄工作 老龄问题是当今世界上重大的社会问题,同时也是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摆在世界和我国面前的老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老年人问题,即老人本身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文化娱乐,以及发挥余热等老年人生活特殊需要的问题;二是人口老化问题,即总人口中老年人所占比重增加引起的经济,政治等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发展,老龄问题渐趋明显和重要。  相似文献   

9.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以及农业农村现代化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乡村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化解脱贫攻坚后时代"返贫返困"以及相对贫困的重要保障。今后农村发展将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之中,这种政策的连续性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高瞻远瞩。未来,脱贫攻坚向农业农村现代化及乡村振兴战略转向中,要做到: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妥善推进城乡一体协同发展;缓解区域性发展差异,结合地方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坚持农村供给侧改革导向,构建有效市场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合理统筹农村制度安排,有序推进政策措施高效衔接。  相似文献   

10.
重视老龄问题 发展老龄产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口老龄化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 ;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龄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有着重要意义 ,由此要更新观念 ,完善政策 :进一步深化改革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国家应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 ,以扶持老龄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的意义及其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九大报告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展开工作部署。乡风文明,就是要使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这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又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发展动力和发展方向。然而,目前我国乡风文明建设仍存在不少突出问题,亟须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切实加强乡风文明建设,尽快扭转农村社会道德滑坡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一要提高全社会对乡风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三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组织基础;四要发展农村教育文化,提高农民素质,打牢乡风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状况抽样调查情况剖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涉及老年人口的经济来源、婚姻状况、居住环境、主要生活方式、主要意愿、老年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等,该调查反映了四川省城乡老年人口的基本状况.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各级政府应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宣传<老年法>,同时,要加强社区老龄工作,制定优待规定.  相似文献   

13.
缓解相对贫困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在绝对贫困已经消除和农村人口流动仍将长期持续的背景下,劳动力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本文利用2014年和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了子女流动对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子女流动显著降低了农村老龄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外出子女数量越多、越年轻减贫效果越明显;与市内流动相比,省内跨市流动和跨省流动更有助于降低农村老龄人口相对贫困的风险;与2014年相比,2018年子女流动对农村老人相对贫困的影响程度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4.
杨亮  盛邦跃 《阴山学刊》2005,18(6):97-99
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的问题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目前在我国老龄人口中占绝大多数是农村老人,农村老人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从物质生活水平、精神生活水平、医疗保障等方面来看,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不容乐观。因此解决农村老人老有所养问题、加大对农村医疗事业的投入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成立农村老人协会鼓励老年人自助、深入贯彻《老年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应成为当前农村老年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周俊山  尹银 《理论界》2008,(10):21-22
我国已步入老年型社会,如何积极应对老龄化没有现成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部门在宣传、组织和倾斜政策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功经验,这与老龄部门的工作短板形成鲜明的对比。做好老龄工作,必须重视宣传工作,同时要利用宣传对道德的监督;为了鼓励家庭养老,解除子女的后顾之忧,可以参照计划生育的有关政策用来照顾有老人的困难家庭;适当提高老龄部门的权威性,并加强群众组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发展阶段.当前,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叠加推进的历史交汇期,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关乎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由于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薄弱、环境风险引发的突发环境事件和 自然灾害频发、后续生态产业发展动力缺乏、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突出等因素,导致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存在着很大的返贫风险.促进生态扶贫与乡村生态振兴有效衔接,需要有效防范农村生态扶贫脱贫成果巩固中的返贫风险.要激发市场益贫机制,增强农户对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机制,夯实乡村振兴发展生态基础;增强脱贫农户内生动力机制,提高脱贫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农村生态补偿机制,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法律体系;完善脱贫长效保障机制,增强脱贫人口应对各类社会风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农民是乡村建设的关键主体,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因素。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其中,社会关系网可以使农民快速建立连接,并通过在地化“中介”、乡村文化精英以及本土文化仪式等,提升农民参与意愿,实现农民从无参与走向旁观式参与;乡村资源禀赋影响着农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包括物质资源、文化资本以及象征性资源,整合与利用这些资源可以实现农民从旁观式参与走向实质性参与;空间重构关系着农民参与的整体生态,通过物理文化空间、精神文化空间和虚拟文化空间,打造统一的乡村文化空间,实现农民主动持续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为此,要唤醒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意识,提升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修复农民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空间生态。  相似文献   

18.
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大难题。要确保国家构建农村和谐社会政策的全面实施,必须改革当前的乡村治理结构,核心是理顺村民自治。一是改革县乡(镇)体制,设置与村民自治相适应的乡镇政府职能;二是公共财权下放与管理重心下移并举,建立“财、事、权”相统一的村民自治机制;三是构筑“两委”良性互动关系,建立完善农村民主自治机制;四是培育多元农村自治机制,为村民自治提供新型支持资源。  相似文献   

19.
1980年代以来中国农村建立的以村民自治制度为基础的乡村治理秩序,由于制度缺陷和制度无效的双重制约导致了村民自治的制度失灵和乡村治理的失序,从而造成了目前农村地区的严重的治理危机.破解乡村治理难题,需要大胆解放思想,创新乡村民主的发展战略:一方面村民自治要实现从民主选举到民主治理的转型,以协商民主促进乡村治理,渐进培养起农民的公民性格和民主精神,使农村基层民主有效地运转起来;另一方面要重塑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模式,推进地方政府体制改革,建构一个新型的、以乡镇乃至县域自治为基础的地方治理结构,促进乡村治理走向有序和善治.  相似文献   

20.
做好离退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宇兰 《天府新论》2006,(3):106-107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与社会的不和谐因素逐渐演变为社会问题,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坚持老龄工作方针是做好离退休工作的重要保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是搞好离退休工作的重要措施.要构建符合老年人生存的社会伦理环境,并加强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重视"银发人力资源"利用,实施"老龄效益化"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