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政府对日本战犯进行了艰难的教育与改造,并且对其实行了宽大处理.这些战犯回国后对中国念念不忘,中国印象在他们的感恩情怀下得到了提升,它是人道与正义的象征,也是革命与和平的代表,他们带着深深的负罪感讲述着自己的中国体验,期望日本民众理解中国的抗日战争,并为实现和平而努力.这为战后日本民众正确认识中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相似文献   

2.
一些中国现代作家先后在教会学校中接受了教育,英语学习给予了他们接受西方文化知识的语言工具,基督教文化的熏陶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人格形成产生了重要作用,教会学校的学习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他们具有文化双重性的特点,大多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博爱、宽恕等精神,以批判儒家文化中的忠孝伦理思想;接受了基督教文化中的平等、自由等思想,以摆脱传统封建等第思想的束缚;接受了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等思想,以追求现代文明中的社会理想。他们以其独特的文化素养、思想意识、文学创作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显示出教会学校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3.
任葆华  白建西 《学术论坛》2006,5(2):150-154
鲁迅和沈从文的文学创作有着一个共同的主题--文学疗治,但他们两人的文学疗治活动却有着不同的命运.文章从文学与治疗的视角切入,比较了他们两人文学治疗活动的异同,认为他们的"文学疗治",基于他们对现代中国人精神生存状态的诊断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文化的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4.
使用2009年中国社会网络与职业经历调查广州、上海、厦门、济南和西安5城市数据,检验了改革以后影响中国城市劳动者职业流动模式以及经济地位获得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学历劳动者与低学历劳动者群体处于两个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中,他们的经济地位获得路径完全不同。对于低学历劳动者,职业流动是提升他们收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力资本因素(受教育年限和工作经验)对他们的收入没有影响。高学历劳动者的情况刚好相反,职业流动对收入获得没有任何作用,影响他们收入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力资本。本研究揭示了转型期中国城市地区不同劳动力市场劳动者经济地位获得的二元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5.
鲁迅、柏杨曾经是反孔的闯将,但他们对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孔子的品格以及由孔子所奠定的民族文化心理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由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他们对孔子的批判与承传又呈现不同的特点.孔子、鲁迅和柏杨,尽管道路选择有所不同,但他们在追求探索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浩然正气和理性实践精神,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现代中国文学家从直接的生存感受与迫切的精神需要出发,对形而上的人类本质问题、人类存在的终极问题,以及人性的渊源等领域进行了深层探究与持久询问,从而形成了现代中国文学的一种重要的精神传统.他们主要对"人"的本质问题与"人"的超越性精神追求问题进行了集中思考,提出了现代中国独特的人学命题,这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思想".他们原创性的思想成果具有深广的现实思想意义,成为民族精神发展中的重要积累,对民族精神的成长以及民族精神境界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民国时期的意识形态领域,政党意识形态占据了主导地位。整个民国时期,意识形态呈现出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与自由主义三分格局;各政党特别是国民党、共产党在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深刻影响,无疑与他们各自具有坚实的意识形态基础有很大关系;由于民国时期的社会条件,知识分子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主导力量,他们通过构建新的意识形态介入政党政治,构成了政党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学术界首次比较全面地研究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探索,指出了他们三者的异同,这不仅加深了学术界对他们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揭示经济落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我们今天走自己的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亦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苏源熙 《中国学术》2001,3(4):337-341
《中国学术》第五辑发表了拙文(默契还是预约?——结构、解构的中国梦),盛宁教授读后认为,虽然我察觉到一些热衷解构主义的欧美作者论及中国时,常常发表一些谬误的言论,但我却没有对他们做出足够有力、一针见血的批判。盛教授认为那些欧美作者绝无“对中国的‘认同’”,即便他们表示过对中国的热情赞美,也没有与“真正的中国”有过任何接触,  相似文献   

10.
作为对儒教中国的政教传统谋求一体改造的近代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它却引发了孔子观念与孔教信仰的深刘裂变,而且使近代保守主义者呈现出了各自不同的、乃至绝不相容的种种面孔。他们在守旧与开新、尊孔与保教、纲常名教与自由平等之间,做着各武各样的选择。正是他们那各自不同乃至彼此对立和冲突的选择意向,预示了儒教中国在近代注定走向解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善于理论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理论思维过程中,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继承与发展、科学体系与不拘泥具体结论、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个人求索与集体智慧、国际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他们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以后 ,中国与欧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文化交流的高潮。来华传教士们通过他们的书信、报告、著作、回忆录以及翻译中国典籍 ,把一幅关于中国的“肖像”展示在欧洲人面前 ,大大增加了欧洲人关于中国和东方的知识 ,开阔了欧洲人的世界图景。启蒙思想家们对中国文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中国文化对启蒙思想家的激励和影响 ,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解读”和评论 ,构成中西文化交流史上蔚为壮观而又意蕴无尽的文化景观。在启蒙时代 ,中国成了欧洲人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王国”的一个典范。这种典范或“乌托邦”发挥了巨大的参照系的功能 ,对他们的社会改造方案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的典范或“乌托邦”在启蒙时代激励了欧洲人对“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  相似文献   

13.
外国留学生看到的中国形象是一个经过多棱镜折射后的镜像中国.留学生的中国经历确实有助于改变他们对中国的刻板印象.虽然留学生对中国政治民主、言论自由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评价,但是,对于中国和平、负责任的国家形象、中国人的文明素质等,他们均有着积极正面的评价.外国留学生的国家身份是影响他们中国形象认知的最主要的决定性变量,除此,在中国的时间长短、学习的专业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他们的中国形象认知.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自传入中国后,便与中国原来国有的本土文化开始了一个相互吸取、融会、重铸的过程。近代以降,佛教文化对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更形复杂强烈,近代最优秀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乃至社会政治活动家几乎无不与佛教保持了程度不同的联系。佛教文化不仅影响着他们的外在行为方式,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内在思维方式。 由于近代思想文化界自始至终都处在剧烈变动  相似文献   

15.
美学作为西方的学科,在明清时期传入中国,并发展创新成中国特有的美学模式,有赖历史和关键人物的推动,当中最有力的推动者,当数初期中国留外学生.他们的经历、思想、对国家民族的抱负,以及对外来学术的理解与诠释,都为中国文艺学的近现代化打下不可磨灭的基础.本文拟分析一批著名的最早留外学生,他们如何推动中西学术,来探讨中国美学的发展历史与收获.  相似文献   

16.
朝鲜朝燕行使者眼中的关羽是一个忠义、勇武的形象,这既是他们通过实际观察中国关庙的楹联、题额与塑像、庙制而得出的结果,更是朝鲜民族社会总体想象的集中体现.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发现,关羽形象在中国出现了"异化"了的现象,这主要不是指人们狂热地崇拜关羽,而是指人们对关羽的崇拜出现了泛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7.
杨逢银 《江淮论坛》2002,26(4):68-72
“五四”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汇的高峰期。杜威、罗素作为西方文明的杰出代表,亲临中国,通过演讲、著述,不仅给中国带来了许多新知新说,还提出了一些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方法。围绕杜威、罗素的中国现代化方案,以其中国经济的发展方案为突破口,考察了他们方案的形成过程,并对其方案作了比较,对他们方案作了力所能及的评判。  相似文献   

18.
孙强 《兰州学刊》2006,(10):82-84
本文通过对李泽厚的启蒙的现代性、现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及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问题的论述的解读,揭示了其现代性言说展开的问题意识与知识立场,并分析了他们对中国的现代性诠释的历史效用,以此来说明对中国现代性的探讨,只能是在历史差异的张力中寻求与现代的命运休戚与共的原则与结构。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不仅是中国学术文化的中心,也成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重要基地.这里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众多的精英人物,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冯至、李广田、卞之琳等作家和诗人以及他们的学生汪曾祺、穆旦、郑敏、杜运燮等共同构成了西南联大作家、诗人群.他们在艰难困苦的环境里,对人生、现实和自身体验进行积极的思考和探索,创作出了一大批经典的现代文学作品,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华人文学的"望""乡"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南亚华人文学当中,作家出于对自身华人血统或传统的认同,在创作上都把中国,作为了“乡”的想象,以此表达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未来身份的探望与期望。但同时由于土生华人、华侨、华人与华裔的身份差异,他们笔下对“乡”的想象亦因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