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沈见涛 《生存》2020,(7):0210-0211
乡愁是什么?余光中、席慕蓉的《乡愁》诗各有所见。席慕蓉《乡愁》诗以月光、笛声引起读者思乡之情;用“模糊的怅惘,雾里的挥手别离”引发读者对故乡事物的回忆;用“没有年轮的树”作结,与读者感情达到共鸣最强音。  相似文献   

2.
作家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有的脱颖而出,有的作品平庸,有的才华横溢,有的情思枯竭。何也?关键在于有没有找到和发挥出自己的创作优势。作家的创作优势表现为:一,要有好的创作心境,即处于最佳精神状态。要给作家以充分的创作自由;作家要加强社会责任感,遵循文学创作的客观规律,方能“从心所欲不逾矩”,进入创作的最佳精神状态。二,要写最熟悉的生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只有做生活的主人,深入生活的内核和本质,才能称得上有最熟悉的生活。要处理好写最熟悉的生活和扩大创作题材的辩证关系;要有长期生活的“基地”。三,要选择最相宜的文学形式,即选择与题材最相宜的和作家最擅,长的文学形式;对文学形式“朝秦暮楚”,挤“热门”,只会泯灭自己的创作优势。四,要有不懈的艺术追求,既不重复别人,又不重复自己;既不墨守成规,又有鲜明的艺术个性。作家应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华民族的土壤,进行不懈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3.
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这已是没有疑义的了。而和作家创作相联接的是文学欣赏活动,它是作家艺术实践在读者方面的继续和延伸,是文学作品作用于现实生活的中介。没有这个中介,文学的社会功用和美学价值就只是潜在的东西。读者阅读文学作品,是认识社会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一菱透浮萍绿锦池杜牧对创作,有明确的理论指导,《答庄充书》说:“凡为文以意为主,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未有主强盛而辅不飘逸者,兵卫不华赫而庄整者。”“是以意全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是意能遣词,辞不能成意,大抵为文之旨如此。”认为“意”是文章的核心,“气”、“辞彩”、“章句”都是为“意”服务的。所提出的“理”和“意”是一脉相通的。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应当为内容服务。因而他的诗文大都立意显豁,主题重大,这在七绝这类小诗中也得到显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论因特网给文学研究带来的课题与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因特网带来了新型的文学创作方式在探讨新兴的网络文化及其对作家创作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远影响时 ,有专家认为 ,“在电视时代 ,文学在影视传媒冲击下有被边缘化的趋向 ,但在后电视时代 ,随着个人化媒介———电脑的出现 ,文学也将趋向个人化 ,从而获得新的生机 ,恢复应有的尊严。”〔1〕在网络时代 ,网上创作将成为一种新的写作方式。作家在自己的电脑上写作时 ,读者可以通过因特网同步阅读作家写作的每一章节 ,彼此能够就小说中的情节、人物、命运和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作家可以采纳 ,也可以不采纳 ,读者也可按自己的想法改写或续写…  相似文献   

6.
北京文学的多民族性王光对于居京的作家来说,北京为他们提供了生活与创作的特定文化环境氛围;对于北京来说,居京作家则以他们的创作,参与了北京文化特别是北京文学的创造。北京作家不仅仅在文学观念、创作风格等方面有所不同,而且在民族背景方面也有很大区别。北京自...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的内涵复杂,其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表现主要概括为天文、人文与文章三个层面。就天文之“文”而言,它指自然万象及背后运行的宇宙之道的绚烂呈现;就人文之“文”而言,它指被礼仪章程规范的“守礼”之人的行为、情感和言语的雅化,此内涵进一步被“文质”范畴拓展和深化;就文章之“文”而言,它既指学术和文学创作,也指创作过程的特质,即对文饰的重视,由此导向了后世尚“丽”的审美观念的生成。  相似文献   

8.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红楼梦》看曹雪芹的为人和创作态度林锦鸿古今中外的作家们,其创作心态多种多样,但大底离不开“发愤”二字。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  相似文献   

9.
本文把白居易有关“直而切”的论述作了梳理,结合其作品和前人的评论作了辩析。认为对于“直而切”的“直”有“活直”、“呆直”之分,白诗则多为“活直”;而“切”本为褒意。故不能宠统地否定,不加分析地把“直而切”视为“违背诗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因为艺术创作是用同一性的精神来表达不能用同一性表现的精神,精神的这种自我矛盾使精神难于被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精神还与反精神的东西相冲突,存在着模仿和建构的冲突;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天然地无法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但是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于是,它就只能如此这般。艺术所要把握的非同一的东西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当艺术把握这个不能被把握的“自在之物”的时候,艺术陷入了一种“幻相”;既然艺术所要把握的是非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当艺术作品用直观形式来呈现这种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秘”的色彩。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所以解释艺术作品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11.
若与小说、诗歌相比,散文创作在当代文坛中的地位一直是不高的。我以为,这其中的原因固然复杂,但作家的自我封闭与创作形式的束缚是最主要的两个方面。散文创作区别于其它文学样式的特点是:在要求作者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求作者真实地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散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情感传导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是许多散文作者引以为自豪的。然而由于一个时期内频繁的“政治运动”对文艺功能的片面理解,许多作家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人格个性掩藏起来,而以题材的新鲜和写法的变化来标明特色;这就使散文失去了自己最显著的优势和特色,造成了创作思路与美学趣味的单调化、形式上的模式化。原本是自由、无定式的散文创作概念被一种内向的封闭的框架所取代,形成一种扭曲的状态,因此,使散文创作走上一条日益狭窄的崎路。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近代史方面的出版物大量涌现,学术精品不能说没有,但平庸之作似乎更多,不仅“低水平的重复”现象在在皆是,更为严重的是抄袭、拼凑之作有之,胡编乱造之作亦有之。在此情况下,优秀书评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它可以给读者指点迷津,可以给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提供指导性意见,还可以揭露学术幌子下的假冒伪劣行为,  相似文献   

13.
诗歌审美意象是诗人在对审美对象的观照中产生的包含知、情、意复合内容的心理图象,通过显象语词外化的形象显现。意象是一个由“意”与“象”有机结合的包含丰富意蕴的复合结构。而就“意”和“象”本身看,它们又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结构体。基于此,认识“意”的内在结构和“象”的内在结构,对把握意象这一复合结构的复杂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唐司空图说过“象外之象”的话。此话一语中的,正道出了“象”结构的纲领。说到象结构,人们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单纯意象,意象组接和意象群所构成的结构图画。但那不过是“象”本身的呈现,而非飘忽不定的“象外之象”。我们所要研究的,是象本身及其背后的象所构成的多象多维的结构画面。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象性而形成的世界意象、生活意象与自我意象的统一,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内容结构。诗歌作品艺术意象因其多维性而形成的不同的欣赏——研究层次和角度,是读者眼中有机统一的象的审美诠释结构。二者的结合构成象的结构,亦即读者完成意象态(读者再造意象)。一、“象”的审美内容结构  相似文献   

14.
文学陌生化浅论雷素娟当我们阅读现代派作品时,我们似乎再也享受不到象巴尔扎克那样的旧小说提供给我们的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了,我们不得不放弃传统的阅读习惯;时空转换,游移主题的视点分散增加了阅读的“艰涩感”。形成这种“艰涩感”的原因,是作家在创作中自...  相似文献   

15.
张国俊  雷电 《唐都学刊》2013,29(1):82-85
我们对柳青和《创业史》误读了50年。其问题出在,我们混淆了做人与创作的界限;混淆了政治与文学的界限;混淆了表象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界限。当代小说家,尤其是陕西小说家,至今都没有对柳青的创作进行过理性的思考;柳青既是引领他们走进文学殿堂的老师,也是妨碍他们创作升华的无形阻隔。超越柳青,跨过无形的阻隔,是一代小说作家必须做的功课。  相似文献   

16.
姚国军 《学术交流》2007,(2):171-173
在20世纪末的短篇小说创作中,一批优秀的作家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注到社会底层小人物身上。从这些有关“底层叙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得不毁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找不到自我”三种悲剧形式。这些小说完全从日常琐屑的小事入手,不刻意制造大起大落的冲突,让读者从近乎无事的平凡中体会到悲剧性的人生感受。  相似文献   

17.
“平面描写”是日本自然主义作家田山花袋提倡的小说描写法,其特征是作家不深入主人公内心世界,以旁观的客观态度从事平面创作。1908年9月,花袋在《早稻田文学》上发表了《关于〈生〉的尝试》一文,将平面描写解释为“我凝视的目标,只是平面化地描写现实中自己的经验,然后让读者接受被平面描写的事象,自行深思。……创作时不掺入作者的主观意识,也毫不深入客观事物内部,不深入人物精神内部,如实描写所见所闻所接触的对象。”其理由是,与其说明或解剖并不直接理解的内部现象,不如如实描写原样的素材才接近真实。花袋本人在“自然主义三部曲”…  相似文献   

18.
周末无聊,翻阅以前做的卡片,看到一则资料:著名华裔作家韩素音在一次接受记者争访时,就大陆的社会风与问题上锐地指出;“……我们不能光要政府做这做那,而是每个人都要有所行动……那么,我要问:你自己打算怎么做?”这是韩素音在问我们每一个爱国的中国人。几年过去了,我们做得怎样?用鲁迅的话说,是“君子动口不动手”。在餐桌前,在车厢里,在会议上,在闲谈中,我们随处可以听到人们对歪风邪气的讨伐。讨完了,优完了,也就与我无关了。有句古语“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是提倡人们独善其身,明哲保身,不足为训…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群中 ,柏原是一位不能忽略而恰恰多少有些被忽略的作家。他的小说获过全国性的大奖 ,小说、散文也常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读者》等广有影响的刊物选发 ,但评论界却没有投以多少关注的目光。有研究者认为 ,这是中国西部文学及西部作家被“边缘化”的结果。获什么奖 ,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作品 ,自然不能作为评价一个作家的标准 ,柏原的意义也不在这些地方。柏原的作品数量并不多 ,但多数是精工细磨而又不失独特感觉之作。由最初追随东部时尚的幼稚 ,到后来回归西部荒原的成熟 ,柏原逐渐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命观念与…  相似文献   

20.
民族风土的精神升华——文学中的乡土、市井与西部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认为, 随着80 年代文学创作的繁荣, 一种与传统所谓知识分子使命感与责任感相游离的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中逐渐体现出来。此时, 文学的审美精神也愈显多样化。它以文学如何建立现代汉语的审美价值为目标,依托民间风土来表达自己的理想境界。作者指出:从表面上看, 这和新的审美风格与现实生活中的作家们的政治追求和社会实践的主流有所偏离,也不必回避其中有些作家以追求“乡土化”或“市井化”风格掩饰其与现实关系的妥协,但从文学史的传统来看,它却是“五四”新文学一直存在着的另一种传统———“文学的启蒙”的延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