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盛唐送别诗虽以其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而成为历代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近十年国内的研究来看,将其作为一个整体,从审美的视阈进行全面审视的成果却不多见。从审美视阈看,盛唐送别诗主要体现为"彰显中国传统文人文化品格"的离别者形象之美、"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情调之美、"化自然之理为艺术之理的"构思之美及诠释"天人合一"审美思想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学 ,最具阳刚精神文化倾向的有三个时期 ,即春秋战国、建安时代及初盛唐 ,造成这种文化与诗歌现象的原因便是士人的普遍精神解放。这种精神解放的背后又是以人才制度的改良与优化为依托的。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士人的首次觉醒期 ,也是阳刚精神的母体。汉末建安继承了这种人文精神 ,并使之文学化、抒情化。建安文学标志着中国士人生存智慧的再度激活。初盛唐则融合了春秋战国的尚力精神和建安时代的诗歌传统 ,建立了新型的阳刚文化。所不同的是 ,这种文化选择以完全的诗歌革命为形态 ,创立了古典诗歌的最高人文典范。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上的特异景观--"李白文化现象"阐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白其人其诗 ,特别是内容丰富、历时久远的李白故事传说 ,它们广泛持久的流播、衍绎和再塑 ,构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李白文化现象”。李白其人其诗的超常奇异性、盛唐时代的精神氛围和传统的士文化社会心态 ,成为这一现象的生成机制 ;“三型李白论”是这一文化现象的透析思路。求解这一文化现象 ,不仅对李白研究有拓展和深化的作用 ,而且对于认识整个中国历史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五四”前后的文化是以反传统的特点载入史册的.突破传统文化的束缚,再造新的文化体系是“五四”时期的核心内容和永恒的主题.而这其中最可称之为精髓的就是“五四”的批判精神.“五四”的批判精神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无情的甄别和驳难,使传统文化的优劣短长在现代文明显微镜  相似文献   

5.
杨阳 《齐鲁学刊》2000,1(2):74-80
近20年来,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将文化作理念化处理的倾向,于是“文化精神”便成为一种脱离具体时空、无法还原为历史存在的“文化寓言”。文化史不等于思想史,真实的文化精神应首先展现在社会制度体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首先必须从把握中国传统制度体系基本精神入手,中国传统社会意识形态与政治系统的“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样式,决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与政治制度体制呈现出惊人的同质性,王权主义也就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圣王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统形符号。  相似文献   

6.
盛唐诗歌的审美范型一向被作为与宋诗对立的正面典范。人们批评宋诗的三大主要缺点“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时,往往以盛唐诗为鉴,因而盛唐诗给人以有情韵没有理致,讲格调不讲意兴,写情景不涉典故的印象。其实作为后人眼中诗歌的最高典范,盛唐诗歌已经蕴涵了宋诗的某些音符,这来自于中国诗歌主体精神——言志、抒情和风雅比兴传统。  相似文献   

7.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这需要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反思、整合旧文化,推陈出新.中国传统文化表现为以“关系本位”为基础的血缘伦理,而非更有利于市场经济发育的契约伦理;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是靠“官本位”,而非民本;传统社会的基本精神为实用主义,而非实践标准.以上三点成为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文化阻滞力”.只有坚持传统文化的“破旧”与“立新”相结合,才能够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8.
盛唐河北诗人群与"燕赵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成武  赵林涛  李新 《河北学刊》2006,26(4):208-213
盛唐时期以高适为代表的一大批河北地区的诗坛骄子,他们的优秀创作充分体现出“燕赵文化精神”,即慷慨赴国的献身精神、舍生取义的任侠豪气、顽强抗争的不屈意志。为唐诗的繁荣注入了刚健而饱满的思想内蕴,并震撼和感召了其他地域的诗人,产生了广泛的共鸣,成为“盛唐气象”不可或缺的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9.
中国历史上的几位帝王总容易让人产生几分复杂的感情:一位是支持戊戍变法惨遭失败而被囚于瀛台的清光绪、一位是不想亡国而终于上吊煤山的明崇祯,还有一位正是开创开元盛世不拘礼法纳媳作妃却又酿成“安史之乱”被迫泪洒马嵬的唐玄宗。对后一位,盛唐之后的中国历代文人多有倾注才情者,白居易的《长恨歌》风靡文坛,洪升的《长生殿》倾倒剧坛,就是明证。就连伟大的鲁迅,也曾向往创作一部描写杨玉环的长篇小说。因此,当文学评论家王鸿儒在研究之余驰笔创作以一番心血铸就三十一万五千言的长篇历史小说《盛唐遗恨》,从而在更大的历史背景上展现盛唐雄阔风貌,囊括李杨情感纠葛、探究兴衰废替缘由,倾诉悲欢抑扬情感,确乎可以说是深得中国文学传统精神的滋润的。与此同时,中国文人“诗必盛唐”的文化传统,“安史之乱”的为人熟知,使得选择这一历史阶段熔铸小说,成为对作家历史洞察力和艺术想象力的重大检验。可以说,王鸿儒给自己选择了一个难度甚大的创作题材。  相似文献   

10.
从“文化重构”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西方文化的相互融合.在这一不同“文化场”的转移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层面的实用理性、实践层面知识分子的治平使命、理想层面的“大同”构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唯物史观以及社会主义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点,从而使中国知识分子对之产生了心理上的认同,进而根据中国的传统与现实,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创造性的“重构”,最终使之成为一种被中国人广泛接受的民族新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文儒与吏能之争在有效促成开元盛世的清明政治文化的同时,也完善了文儒诗学的理论思考。有唐文学在开元、天宝之时,达其极盛,诗家辈出,佳作如林。大体言之,盛唐诗歌的艺术风格,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以浪漫高华为主体风格,后期则转入沉郁顿挫。然风格虽有转变,但成就前后两期风格乃至成就盛唐诗歌风格的仍为“气”与“情”:“气”盛而“情”真。盛唐文学的文化精神亦因之而凸显。  相似文献   

12.
刘举  庞立生 《天府新论》2014,(2):133-139
文化的现代化不等于反传统,而是立足于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从文化变迁理论看,传统文化精神是一个民族最持久的灵魂和根基,因此,现代化应该为“文化保守主义”留有一定的空间。20世纪初叶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与现代化的被误解同时并存,以至于形成了现代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必须首先激活并点燃那些活着的传统文化精神,这也是推动现代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民族自觉和民族自信。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媒体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面临困境.于外,后殖民时期,现代西方文化霸权通过操控各种大众媒介来传播并强化其主流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欲图通过“颜色革命”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于内,发达的电子媒介通过改变中国人的生活、交往方式而彻底改变了社会机体.形而下的“变局”或者“断裂”,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失去“滋养”和“依托”,出现“文化滞差”.所以,身处巨变之时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应着眼于文化的主体——培养具有人本精神的现代主体.通过确立这样一种人的主体性,达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选择、转型以及重建这个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书法和绘画为代表的中国艺术具有自己独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文化精神.这种文化精神集中体现在“传神论”及“气韵学说”尤其是“气韵学说”这一理论中.其理论内涵表明艺术之美的极致是要在作品中传达出生命之气生生不息,如音乐、如诗意般流动的美.这一崇高目标的取得,不仅仅在于单纯的技法修养,更在于养气,在于人格的培养,在于对传统中国文化的深切体认.  相似文献   

15.
铁人精神是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王进喜的崇高思想和优秀品质的高度概括,是大庆石油工人群体先进思想和实践活动的精神成果,其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源是革命文化、其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为铁人精神的形成发展注入了精神活力,铁人精神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动体现。新时代,铁人精神作为大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密码,充分发挥着“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和大庆振兴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6.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颜谱 《东岳论丛》2002,23(6):101-102
关于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 ,已有不少同志做过探讨。我认为 ,从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统一的角度看 ,齐鲁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主要内容 :第一 ,崇尚刚健的自强不息精神。这是齐鲁文化源远流长而不竭的最伟大的内在动力。在齐文化圈中 ,自姜太公以下的一系列重要代表人物如管仲、晏婴、孙子等等 ,都是重功名、尚有为的 ,讲的是积极入世 ,干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 ,在精神状态上充满了勇武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在鲁文化圈中 ,孔子及其传人更是治人事尚有为的。孔子治《易》而尚“刚健” ,把“刚”…  相似文献   

17.
贺立华 《文史哲》2002,(4):23-27
中国加入WTO顺应了世界文明的潮流 ,WTO原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矛盾冲突是当今时代的深刻主题之一 ,其结果必将促使以儒家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跃迁和升华。这次文化转型是 2 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血脉延续 ,是“民主科学”启蒙口号的法制化的具体实践行动 ,它将是比“五四”更深刻、更切实、更有效的文化现代化转型运动。在全球化的文化流动中 ,中国的有识之士当在“对内促转型、对外促互动”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8.
“和”思维是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思维特质,其中蕴藏着中国哲学思维广大精微的深层奥秘。体现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和”思维,能够契合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全球化时代主题,构成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中国哲学理念,为创建中国自己的社会和谐发展理论提供中国哲学的思维支撑。一、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的“和”思维特质在中国文化与哲学精神中,“和”的内涵比其现代的意义更为宽广、深刻。在《辞源》里,“和”就有“谐”、“调”、“顺”、“合”等多重释义,可见“和”在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维中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常为人所忽视…  相似文献   

19.
现代日本已形成精神内涵更为独特、丰富的茶文化体系,古老的茶文化发源地中国在漫长的茶文化演绎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着鲜明特点的专门的茶文化体系,而是更倾向于生活化与实用化的发展。相对于日本茶道秉承传统、自成一派、从“精神文化”普及至“实用”的蓬勃发展现状,更注重在传统文化中追求不断创新和“中庸和谐”思想的中国茶文化进入衰微停滞发展阶段。现在日本茶文化已“回流”至中国,正在生活与精神层面对中国的茶文化产生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盛唐士大夫追求的是“冠冕巢由”式的半官半隐的生活。盛唐士大夫普遍拥有田庄别墅,这种“世上桃源”为他们的半官半隐生活提供了可能性,因此,他们的隐逸心态与六朝人不同,陶潜所幻想的“秋熟靡王税”已为盛唐士大夫的“愿守黍稷税”所代替。盛唐士大夫既与官场拉开一定的距离,追求一种身心俱足的平衡,又在传统文化心理的维系下,遵循儒家“不废大伦”的原则。盛唐士大夫从经济到心态的自给自足,造就了盛唐田园诗的“自在”——即秀美的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