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女性文学"还是"性别文学"--"女性文学"及相关概念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与“女性文学”相关的概念有“妇女文学”、“女性写作”、“女性主义文学”、“女性意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各自的特定内涵。目前批评界对“女性文学”的理解存在狭隘化倾向,不能涵盖批评对象的范围,因而应在“女性文学”之外再加上“性别文学”。“女性文学”以女性作家创作、作品为对象,探寻其审美特性。“性别文学”则不管作家的自然性别,用社会性别理论对文学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权利关系进行清理。  相似文献   

2.
张岚 《浙江社会科学》2003,11(1):171-174
本文从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出走”现象切入,指出女性的“出走”在鲁迅笔下仅仅指向一种“虚妄”;同时通过对女性的社会历史地位、鲁迅个体生命与女性复杂的互动关系等方面的深层挖掘,探究了造成“虚妄”的原因,并指出鲁迅在社会责任与家庭角色、启蒙激情与传统因袭之间的重重矛盾,剖析了造成鲁迅在女性出路问题上产生深刻悖论的多重因素。同时探讨了鲁迅对女性的“悲观启蒙”之于文学史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霞 《河北学刊》2006,26(2):145-149
解放区小说中关于女性的“翻身”讲述着力于从“阶级论”的纬度考察分析女性受压迫的历史与现实,将妇女苦难的根源归结为封建统治和阶级压迫。然而,在挣脱了封建枷锁、获得了现实解放的同时,女性却失落了作为一个性别群体的独特的精神性存在。女性的真正解放,还需要一个更为漫长的历史时代的演变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郭力 《中州学刊》2007,(1):228-231
家族史是女性个人与历史之间的对话,借助时间性的隐喻修辞手段,以人类经验另一半的“真实”钩沉历史的本质真实,使貌似“真理”的历史编年史暴露出意识形态权力观念对人类另一半历史经验的遮蔽与压抑。“苦难”成为女性生命经验的一部分,是社会的结果,而不是原因。书写苦难,通过女性经验历史化把握到女性生存真实,成为女作家叙述女性家族历史的手段。历史与个人通过经验的历史化场景汇合,揭示出女性主体的历史定位过程。  相似文献   

5.
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小说中的"疯女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小说中出现的一系列“疯女人”形象 ,重点研究“疯女人”形象的主要特征 ,进而探讨了其深刻内涵。通过书写“疯女人”形象 ,当代俄罗斯女性主义作家们揭示父权 /男性文化对女性的贬抑 ,展示女性的悲剧性生存状态 ,使女性得以发出自己反抗的声音 ,重新回归历史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女性在写作中对于话语的找寻,经历了一个艰辛的历程。“五四”女性文学与基督教的耦合,为女性小说的创作带来了精神和语言的资源。书写自我的身体经验和感受成为2 0世纪90年代女性叙事的一道独特风景,在商业强有力的运作中,女性小说中的身体叙事逐渐衍生出一种商业化的“身体写作”。女性写作在以经验语言颠覆男权话语之后,理应在感同身受的方式中对生命的感觉作全方位的提取。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俚曲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绝大多数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泼性”。解析这些女性形象,揭示其中的“麻辣三味”,可以看到作品批判的是“泼妇”,而不是“泼性”。联系作者对泼性妇女的一贯态度来看,俚曲对泼性妇女的描写更为充分,也更为客观,“体现了蒲松龄体察社会人生的辩证观点”。  相似文献   

8.
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空间转向”席卷人文和社会科学,也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启发。在空间视阈的观照下,女性文学研究聚焦分析三种空间:城市空间、风景空间和流动空间,不仅揭示性别空间的建构本质,展示空间对性别生产的影响,而且强调“空间实践”的意义,提出空间是多重的、动态的、异质的及情境性的空间,空间的意义可以由行动者在空间中的实践所塑造。女性文学研究一方面从“空间转向”中获得深刻启发,另一方面,女性文学研究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也回馈、反哺和充实了“空间转向”,实现和见证了女性文学研究的跨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9.
时代的变化真是快,比如说如今女性的穿着就越来越“大胆”,以至于今年肚兜、吊带装、拖鞋成为时尚。结果就出现了女性裸背露脐出入公共场所畅行无阻,而男士同样“透明度”却以“衣冠不整”为由被拒之门外的尴尬场面——于是有愤怒者提出“性别歧视”的抗议,出此言者乃须眉男儿。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爱情诗歌中有一部分女性形象表现为患有心理生理疾病。《氓》可视为古代女性心理困扰的真实个案。焦母患有爱欲偏离的心理偏执症,并因此而导致家庭悲剧。魏晋女性在诗歌中直言“情”和“性”的愿望及神经官能症的痛楚。唐代反映妇女“情”“性”状态的诗词有道德化和“诗意化”的倾向,作品中女性的神经官能症症状在文人笔下成为美的意象。随着封建文化、文学的成熟与发展,大多数不年青貌美的妇女的情爱、性爱生活的真实状态在文学中逐渐缺席,即使《红楼梦》也没能超越这个中国文学独特的男性话语世界。  相似文献   

11.
陈炎 《河北学刊》2004,24(5):5-10
在现代西方的政治语境下,左、右派别体现了人们对"自由"与"平等"、"博爱"之间不尽相同的价值取向.尽管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阶层或集团的利益,但各有其存在的理由和根据,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公开的、平等的、程序化的.在此情况下,舆论上的彼此对立常常会导致行为上的互相妥协.在当代中国的政治语境下,由于历史的原因,使得左、右派别往往被赋予正、反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其存在的理由是不平等的,其相互之间的制衡是非程序化的.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上的表面一致并不能取代现实中的矛盾.因此,对激进与保守、左派与右派进行深入地反思,进而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性、和平的制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全”、“都”和“全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健 《殷都学刊》2008,29(3):133-138
从实际语科出发,详细分析了“全”、“都”和“全都”用法的异同,总结了它们各自适用的场合。  相似文献   

13.
杨桂森 《江汉论坛》2004,1(6):48-50
本文以"应当"隐含着"能"与"不能"的价值旨趣为路径,认为"能"一方面是道德之外的有为,另一方面是道德之内的准许.前者是道德主体的能力所为,后者是道德原则的划界.由此认为,"应当"包含着已然与未然的张力,实现主体应尽之责与其能力、善与可欲之善有机结合,预示着伦理原则对人的引导和激励,并担当教化、教言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15.
“养老”·“教养”·儒家“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以往一些论著已经注意到"教养"这一说法的出现与上古中国庠序中的"养老"有关联,但对这"养老"的具体内涵的解释却并不准确。文章对"养老"的内涵重新作了分辨,并进而考察了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之际对"教养"内涵的改造,从而找出了"教养"之所以后来与人的人格修养关联在一起的人文逻辑线索。通过对"教养"原意的追溯,论文揭示了先秦儒家教化的独特品格与其对于人的生命成全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具有深刻的两面性:一方面,宗教追求的是"信仰",科学追求的是"知识",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这种区别,既有可能导致宗教势力对科学行为的禁锢和迫害,又有可能诱发科学成果对宗教信仰的颠覆和批判。另一方面,如果宗教以理性为工具来追求信仰的话,就会在追求的动力和方法上与科学相联系。这种联系,既有可能促成科学的发生,又有可能促进科学的发展。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常常只注意到宗教与科学之间相互冲突的一面,忽视了二者之间彼此联系的一面。而在西方的历史上,宗教的追求与科学的产生、宗教的热忱与科学的动力、宗教的信仰与科学的方法之间,都曾有过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狼"与"启蒙"     
陈舒劼 《江淮论坛》2006,(6):179-185
本文以《孤独者》、《山上的小屋》、《怀念狼》、《狼图腾》四个文本为例,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现代文学中狼形象与启蒙含义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救亡"和"启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是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一些观点至今仍然被沿袭使用,对中国近现代思想以及文学研究都有很深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李永中 《江汉论坛》2008,1(2):119-121
本文从封面、插图的角度考察<新青年>杂志"人"的视像的演变.文章认为,<新青年>杂志早期注重个人视像的建构,后期倾向于以底层阶级或革命阶级为代表的人民视像的营造.视像话语变化与文化思潮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