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周立德  南溪 《新少年》2023,(6):26-27
<正>全国高考在每年六月举行,辽宁中考通常也在每年六月进行,六月可以说是“考试月”。那同学们知道古代都是怎么考试的吗?有哪些文化常识和考试相关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考试那些事。老师,我听说过状元。第一名就是状元,对吧?这种说法不太准确哟,殿试的第一名才能叫状元。那啥叫殿试呢?就是到皇帝宫殿那儿参加的考试。通过殿试的叫进士,进士的前三名都有专属名字,第三名叫探花,第二名叫榜眼,第一名叫状元,合称“三鼎甲”。  相似文献   

2.
探花巧对     
清朝才子刘凤浩才识过人,殿试考取第三名——探花。皇帝钦点时,发现他只有一只眼,心中不悦,沉思片刻,决定出几个对子来考考这个独眼探花,看他是否有真才实学。皇帝出的上联是:独眼竟登龙虎榜此联言含戏谑,但是刘凤浩并不理会,他神情自若地答道:残月依旧照乾坤  相似文献   

3.
状元、榜眼、探花名称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科举考试中,殿试合格者分三甲,一甲仅三人,谓之进士及第,他们又分别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举子一旦幸中此选,声誉顿时雀起,其授官之优渥,仕途之亨达,当非一般进士出身者可比。这些称号在民间也有很大影响,即使是科举制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依然家喻户晓。  相似文献   

4.
李阳 《新天地》2013,(7):17
6月底是高考发榜的日子。各地文理"状元"纷纷出炉,成为媒体热点。状元一词本是借用科举制而来,唐代首创殿试,殿试第一名者称为"状头",但这并非官方称谓,仅仅是民间约定俗成,后逐渐衍化为"状元"。从中国科举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伽到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史上留名的文状元约600人,武状元约170人,他们的种种故事成为史上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至今陈列着一幅价值连城的状元卷,这就是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98年)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它是中国近1300年的科举考试历史上唯一尚存的状元卷,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6.
状元趣谈     
状元,是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最高学衔,每次殿试仅有一名而已。考生在通过省以下的初级考试取得秀才头衔以后,还必须参加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层层  相似文献   

7.
戴学群 《老友》2012,(10):57
"独占鳌头"是明清科举考试对高中状元的美称。因状元才有资格站在皇宫前刻有巨鳌头形浮雕的石阶上迎接皇帝亲自颁发的殿试金榜,故把中了状元称作独占鳌头。  相似文献   

8.
皇帝与状元     
亲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先于其父一届,时年十九岁。杨慎是杨家人仕的第三代,正德六年二十四岁时参加会试,殿试第一成为本科状元。  相似文献   

9.
以上海教育出版社新版《中国状元殿试卷大全》为文本,探讨状元殿试卷的价值,认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政治、经济、学术、文学,尤其是科举制度皆可以从状元卷中得到反映。从某种意义上说,状元殿试卷,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一部凝结着政治智慧与爱国爱民思想的历史教科书,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明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明清时期,江南进士在全国数量最多,比例高达近15%;而且其科试名次极为显赫,明代状元近四分之一和清代状元半数以上出自江南,榜眼、探花更不在少数,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江南进士在全国的突出比重是不断变化的,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江南进士在地域分布上,府与府、县与县之间极不均衡,尤其集中在苏州、松江、常州、杭州等府的附郭各县的一些世代仕宦的簪缨望族,显示了个别地区和少数家族在科考中具有非同一般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1.
正张九成,是为数不多状元出身在温州任过知州的人。他是哲人,其诗存丰富,诗做得即达理亦得趣。张九成(1092—1159年),字子韶,号无垢。其先开封人,后迁海宁盐官。张九成40岁时,即南宋绍兴二年(1132)殿试为状元。历任宗正少卿、侍讲、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因他主张抗金,反对议和,为秦桧所忌,被谪守邵州,后复以"谤讪朝政"罪名又革职,谪居南安军14年。秦桧死,重新起用,于绍兴二十五年  相似文献   

12.
清代科举考试,自顺治三年(1646)丙戌开科取士,到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止,正恩会试112科。苏州府考取了十三个会元,二十五个状元,六个榜眼,十二个探花,状元数占全国的22.5%,为全国各府之冠。关于清代苏州府在会试中考取的情况,根据《清秘述闻》等书的记载,介绍如下: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十五年丙辰科、十八年己未科的状元,为长州韩菼、彭定求、常熟归允肃所蝉联。  相似文献   

13.
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顺治是清代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同治帝是第八位皇帝,清代顺治、同治两朝相隔二百年左右。同治帝死后,人们将同治朝与顺治朝作了比较,发现两朝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有人将同治的年号解释为“同于顺治”。清代顺治、同治两朝有哪些主要相似之处呢?一、顺治帝、同治帝都不在北京继位顺治帝继位于盛京(今沈阳),后入主北京。同治帝继位于承德避暑山庄,后返回北京。二、顺治帝、同治帝的继位年龄相同,在位时间、亲政年龄相似顺治帝与同治帝都是“儿童皇帝”,顺治帝继位时六岁,在位十八年;同治帝继位时也是六岁,在位…  相似文献   

14.
正项氏族人以项骧为荣。他是温州为数不多得到状元头衔的乡贤。清宣统六年(1909),朝廷举办留学生考试,项骧中进士,第二年殿试,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政治经济学硕士学位的项骧名列一等第一名,获"洋状元"桂冠,并授翰林院编修。南堤项氏家族,是瑞安家喻户晓的名门望族。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之中出现过许多耀眼的明星,为中华振兴,  相似文献   

15.
状元殿试对策是应对君王的一种文体,是“君臣交际之始”,是应试者走向仕途的关键。因此,对策不但要表现出治理国家的才干、博古通今的思辨能力,而且还要讲究艺术,懂得对策的文体要求,做到柔顺而承上意,周详而中条款。  相似文献   

16.
漫话状元     
状元的由来状者,榜也;元者,首也。即是榜上名列第一。原为普通名词,广泛可用,到隋代废除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召试天下士人后,状元渐成专有名词。唐代进士第一人称“状头”。武后载初元年(690),策问进士于洛城殿,以取士誉,此为殿试之始。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考中进士十九人,而以杨砺为第一,称为“榜首”。开宝元年(908),始定殿试贡士之制。八年(975),复试礼部贡院合格举人王式等于讲武殿,取进士三十六人,而以王嗣宗为首,始称“状元”。省元王式屈居第四。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始分三甲取士。真宗时更分三甲五  相似文献   

17.
牛铭实 《社区》2009,(14):18-20
从传统知识分子变成近代化先驱 张謇(1853—1926年),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42岁时参加礼部会试,殿试中一甲第一名,状元及第。但是国家的危机,改变了他的命运。紧接着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惨败,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地赔款,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救亡图存成了爱国人士的历史使命。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主张,认为教育和实业是国家救亡图存的必经之路,实业是教育的保障,只能通过办实业,才能为教育筹集资金。“马关约成,国势日蹙。  相似文献   

18.
明代殿试策对民生问题重点关注,状元策论的回应具体切实:明初百废待兴之际着眼于户籍田制问题,明代中期以节冗招抚应对民困民乱,在国匮民穷背景下务求保民恤民,这些状元策论彰显了"经济之文"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问过一位学者朋友才知“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的句子,原是出自晚清风云人物翁同和的一副对联。最早看到这两句话,是在上世纪70年代初,全国人民“批林整风”时的有关材料里。它被林彪引作自己反革命政变的警语。当然,这与翁同和的本意相去甚远。翁同和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26岁考中状元,先后为同治帝师10年,光绪帝师20余年。这样的殊荣与经历,想不置身于权力中心也不可能。署理刑部右侍郎,公断“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任军机大臣,支持刘永福抗法。又任户部尚书,掌管财政中枢。此外,甲午战争极力主战,压制李鸿章主和维新变法,举荐康有为。被康有为称作“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然而,变法第四天,慈禧太后就以光绪帝的名义,将其“开缺回籍”。同年九月,又下  相似文献   

20.
康熙三十八年顺天乡试案,前科状元李蟠为主考,前科探花姜宸英为副主考。放榜后,落第士子起哄,以匿名揭文罗织罪名,御史鹿佑徇私弹劾,致主考放逐,副主考监中自杀。后经康熙主持复试,原取士子无一落第。事实证明,己卯顺天乡试并不是舞弊案,而是诽谤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