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屈原诗篇在创作方法上的根本特点,各家文学史和有关论著几乎一无例外地都把它归结为浪漫主义。的确,浪漫主义在屈原的光辉诗篇中取得了辉煌成就,对文学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是,事实上单止浪漫主义远远不能概括屈原全部创作的特点。统观屈原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可以看出,无论在创作方法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不是整齐划一的,而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如浪漫主义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2.
流变轨还纵观数千年中国文学发展史,尚未出现如同欧洲文学那样典型的浪漫主义时代,虽然这期间也不乏屈原、李白这样举世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从理论形态来看却没有完整而系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直到近代,梁启超才从流派的角度提出“理想派”(即浪漫派)和“写实派”这两个概念,然而他并没有从美学思潮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理想派”作出明确解释。有意识地在近代选择并传播具有现代美学特征浪漫主义思潮的应该从鲁迅谈起。尽管从主观动机来考察,鲁迅译介域外浪漫主义美学思潮是为了救  相似文献   

3.
屈原是我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开派大师 ,其创作手法代代承传 ,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高不可撼。形成屈原诗歌浪漫主义风格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屈原的个性心理机制是原动力 ;屈原的审美理想是思想基础 ;楚国悠久的文化积淀为诗人的浪漫演绎提供了丰厚的素材 ;思想解放的战国时代为诗人个性的张扬和尽情地渲泄自己的情感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一般认为,屈原与庄周的创作方法,都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同其异,所见不一,此文从几个方面试作比较.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历来存在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种主要创作方法,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按照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的说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实主义是“正确地不加修饰地描写人和人的生活条件”,即“从既定的现实底总体中抽出它的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宏观的角度梳理了晚清诗界革命以来中国现代诗歌流变的轨迹,勾画和评价现代诗歌在各个发展时期的创作面貌及其特征。然后,从文艺思潮和创作倾向、形式和体制两方面,探讨现代诗歌的艺术建构。指出:从西方输入的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分别成为了中国现代诗人选择的创作方法,而自由诗、格律诗、象征诗则是现代诗歌的基本形式和体制,并认为这是许多现代诗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创作实践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近代爱国诗人黄遵宪诗风独特,在晚清诗坛上有较大影响。其诗风格新奇、悲壮、雄放。其风格的形成跟当时所处的悲剧时代有关,跟他本人致力于创作新派诗密切相关,同时也跟他努力继承和发扬我国诗歌中批判现实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以及灵活运用古体诗等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从浪漫主义原则和方法出发,对弗罗斯特的抒情诗歌进行了解读,指出弗罗斯特的诗歌作品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其重要特征主要表现在其诗作的质朴无华和情意交融之中。诗人不仅再现了“大自然”的一幅美景,而且将浪漫主义色彩融人大自然丰富多彩的世界中,体现出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8.
李白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也是一位影响高丽时期汉诗发展的中国著名诗人。本文从李白传奇式的经历、思想情操、崇高人格、以气为主的创作特点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等方面对高丽汉诗诗人的创作、影响作一初步的探讨,从而肯定李白在中外文学交流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离骚》产生的历史背景,阐明了长诗始写于楚怀王二十九年(前300)、问世在楚怀王三十年(前299)这一论点,并根据屈原当时的年龄和他在楚国的处境,对照《离骚》,进行了论证。作者认为,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自觉运用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一个作家;《离骚》的产生,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成熟。《离骚》写主人公及其“美政”理想与楚国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它从精神和方法两个方面,典型地体现了我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特色: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对传统观念的蔑视;对充满神话色彩的想象和夸张的运用,对比兴手法的创造性的发展等。《离骚》又体现出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在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以及主人公的性格发展上,诗人保持了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屈原与庄周的创作方法,都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其同其异,所见不一,此文从几个方面试作比较。一在中外文学发展史上,历来存在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两种主要创作方法,两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按照高尔基在《苏联的文学》中的说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现实主义是“正确地不加修饰地描写人和人的生活条件”,即“从既定的现实底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的意义而且用形象体现出来”。但是,“如果在从既定的现实中所抽出的意义上面再加上一  相似文献   

11.
现有的文学史都讲《离骚》是我国文学浪漫主义的源头,就是说《离骚》是诗人屈原最早自觉地运用浪漫主义的写作方法所创造的文学作品。这个观点在楚辞学界众口一词,早已定巘。但是,人们忽视了《离骚》超现实的浪漫主义艺术表现来源于诗人对“梦”的描述。最早提出《离骚》写梦的是清代学者吴世尚,他说:“‘耿吾既得此中正’,乃入梦之始,其  相似文献   

12.
屈原是我国古代第一位以文学形象反映政治理想的浪漫主义抒情诗人.也是世界文学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位才华卓绝的伟大抒情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首雄奇壮美、富于独创和个性的抒情诗章.它长篇钜制,全诗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七十余字.(宋人洪兴祖《楚辞补注》本上375句.2490字.洪庆指出有二句为衍文对于《离骚》的创作时间.古今学者(?)法不一.主要有作于怀王朝和作于顷襄王朝二种认识.  相似文献   

13.
以屈原为首的楚辞作家,是古代浪漫派文人的早期代表。他们的作品中有许多神灵形象,创作方法上也继承了原始神话的传统。由于地域、部族的差异,上古各文化系统的入神关系不尽相同,神灵品格也存在很大差异。从地域、部族文化的角度研究楚辞所表现的人神关系和神灵品格,会从东夷文化那里找到楚辞浪漫主义精神和创作方法的主要源头。  相似文献   

14.
在奥地利德语诗人特拉克尔的诗歌中,"去人性化"特征相当明显。文章分析了特拉克尔诗歌"去人性化"特征的普遍体现和独特体现,并指出:特拉克尔诗歌中"去人性化"的独特性在于对浪漫主义的回归。诗人不仅深受浪漫主义艺术传统的影响,而且自身的"癫狂"性情从根本上成就了其诗歌的"去人性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就给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工作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认真总结作家、艺术家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成功经验,努力研究“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美学特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开拓道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小说第二卷的创作,处在“四人邦”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艰难岁月,却能不受其强加于文艺创作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坚持“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确乎难能可贵。我们有必要就这部尚未完成的小说,对“两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离骚》是屈原赋的代表作。两千多年以前,屈原以自己切身的经历,运用浪漫主义的笔调,奇妙地织成了这篇千古称绝的精采辞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突出的地位。凡是读过《离骚》的人,无不对诗人为其理想而“上下求索”的精神表示敬佩,也无不对他忧国忧民的悲惨遭遇而深为同情。然而,屈原不仅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而且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赋不但善于抒情咏志,而且长于以诗论理,情中寓理。  相似文献   

17.
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留下的作品中,可以体会到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以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针对其作品中关于男女恋爱的情节,后人多接受王逸之说,认为是诗人用以隐喻自我与楚怀王之间的君臣关系。文章在对《九歌》和《天问》中涉及男女之情的细节阐释中,发掘出本来浅浮于文本表层却不被后人所注重的,屈原本人关于爱情与婚姻的思想观点,同时分析出文本中彰显的矛盾的婚恋观正是由于诗人受南北不同文化特质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8.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主义作家和浪漫主义作家都有巨大成就,不可扬此抑彼.二者所用的创作方法不同,目的却是一样,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不能用现实主义关于典型的标尺作为权衡浪漫主义或其他创作方法创造典型人物的共同尺度.雨果经历复杂,世界观产生了许多前后矛盾的痕迹,但他始终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雨果也塑造了许多具有理想化特征的不平凡的人物.这些人物与现实主义作家所写的典型人物不同,属于浪漫主义典型人物.马克思恩格斯对浪漫主义作家批评甚多,从政治观点来看,无疑是正确的.诚然这些作家有其弱点,但包括雨果在内的浪漫主义作家在文艺创作中有很多地方值得赞扬,故不应对其大加贬抑.  相似文献   

20.
讨论浪漫主义诗歌的美学特征应从诗人本身把握。浪漫主义诗歌其情感是诗的灵魂、主题 ,是审美化、典型化的情感 ;其语言是表现性语言、非逻辑性语言。因此浪漫主义在当代应该引起人们再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