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里尔克可称为冯至诗歌创作和生活的精神恩师,冯至的《十四行集》从感受生活方式———客观体验、对生与死的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悟等几个方面都与里尔克较为相似。但这不是模仿,冯至是从本土文化出发找到与里尔克精神世界的契合点,他对生活和世界的看法与里尔克的玄思相比,更多地带有社会伦理色彩,诗作中表现出独到而鲜明的个性。他的《十四行集》可视为善于借鉴外来养分的一个硕果  相似文献   

2.
雪似乎是美好的,但这种美好是人类逃避现实的一种心理映射,是一种掩盖式的虚幻的美好,柳宗元的《江雪》所表达的主题与人类逃避现实的心理产生共鸣。孤独是与人类共生存的情愫,《江雪》展现了一幅把人吞噬的可怕的天地间的孤独,可怜的渔翁是孤独的构成要素,他使这种孤独更显孤独。这种孤独的情境是人类千百年来孤独的生存状况的缩影。这种孤独的直白恰恰又表达出人类不甘孤独压迫的抗争精神。《江雪》的生命信息在于那轻轻一抹的垂钓的渔翁。这位倔强的渔翁正是人类顽强抗争、奋发向上精神的写照。这正是《江雪》的生命信息。这种不屈的生命的顽强是对人所处的似乎把人吞噬的孤独与死亡的反讽。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比卡夫卡小说《变形记》中充满爱心的格里高尔的凄凉的死亡结局和托尔斯泰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伊凡死而知爱的欣喜重生,揭示了在自由与沉沦、个性与孤独、逃避与抗争的矛盾与荒谬的存在主义生存境遇中爱的基本原则——守与自由存在而让他者自由存在,而在人类寻求自由的过程中,死亡意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由于生长在一个被疾病和死亡的阴影笼罩的家庭,他的心中一直充满对死的恐惧,同时他还被孤独感压迫着。内心极度苦闷的他渴望通过女性和爱情来获得抚慰,但结果发现女性非但不能抚慰男性反而常常伤害他们,摧残他们。在大量的作品里,蒙克表现了死亡、孤独对自己的压迫以及自己对死亡和孤独的抗拒。他还在作品里表现女性对男性的诱惑和伤害以及自己想拒绝诱惑而不能的复杂情感。蒙克作品里所表现的这些灵肉搏斗不但反映了他个人心灵的苦难,也反映了人类灵魂深处永恒的苦难、永恒的战争。  相似文献   

5.
笔者试对川端康成的后期代表性作品《山音》中所表现的死亡主题进行探究与分析。认为死的存在始终威胁着活人以致使人感到人生无常,人总是孤独的。对生存的渴望会使一部分人在性与爱的幻想中,去寻求心灵的短暂慰藉。川端康成没有停留在对死亡哀愁的体验之中,他召唤生命的活力,想要唤起民众鼓起生活的勇气,他告诉我们,人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死亡,找到生命的尊严与自信。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在其创作中以死亡作为主题,展开他的思想,传递人性及对人性的理解。作者在对待死亡方面,是将死作为活的手段,在作品中既将其作为主题又将其作为线索而运用的。海明威对待死亡的态度是积极的,他对死亡的思索是为了活着的需要,是从活着的角度考虑死、认识死、对待死,用死亡去维持盛誉从而实现一种生命境界的圆满。  相似文献   

7.
雷碧乐 《南都学坛》2011,31(4):135-136
<正>保罗·蒂里希(Paul Tillich)是20世纪横跨哲学与神学领域的伟大思想家之一,与存在主义一样,蒂里希认为自尼采宣布"上帝之死"以后,孤独和虚无成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处在生存焦虑中的人必须在无家可归的精神流浪中面对现世的、个体的、孤独的自己,人的生存时刻受到"非存在"的威胁,即对有限生命的恐惧和无意义  相似文献   

8.
生和死是生命形态的一体两面,对死亡的不同理解形成不同的生命观念,而生命观念的不同又决定了对不同死亡方式的选择,本文正是在这个层面上以巴金文学创作中的死亡意识为切入点,探究他对生命价值及理想生命形态的构想与追求。  相似文献   

9.
人没得重病时,不懂得健康的重要;人没有到死的时候,亦不懂得生命的价值。死是无须理由的,生却有待于证明。生命只有活着,才有意义,故而要善待生命。死亡,迄今为止仍是人类所面临的最大困惑,在人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死亡与爱情一样,也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自杀是最为独特的一种死亡@象。随着医学的进步,心脏病、癌症等疾病给人类造成的死亡率正在下降。同时,自杀对人类生命的威胁却日益突出。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世界每年约对万人死于自杀,而自杀未遂者的比例估计是这一数字的IO倍。在美国,自杀是大学生死亡的第三位因…  相似文献   

10.
文学中,死亡母题是人类在现实中意识到人必有一死之后建构的死亡诗学。20世纪以来,随着死亡的艺术化处理和哲学思考进一步发展,中西文化中的死亡表达方式呈现“和而不同”的态势。莫言的《蛙》和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便是一例。莫言把生死之际“此在”的可能性以“延生”的生育方式提供“向死而在”的“在”的可能性,坎宁安则通过三个历时共“在”的“向死”个体,表达个体濒死的能动性、选择性和责任感。虽然两个文本中主人公的畏死和濒死的体验不同,却在“延生”和“向死”的文学话语上表达了异质同构的“死”之思。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死亡永远处于“尚未抵达”的恒久状态,面对生命的绝对紧迫性,敞现向死而生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是人类生存状况的根本现实,是人类无法逃遁的难题中最为反思性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以《论语》为原典,集中分析和讨论了孔子"未知生焉知死"、"生死有命"和"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等人生哲学思想,指出:孔子重视"生"并不意味着忽视"死",强调人之"知生死"就是"知命",即明白"死生有命";面对"求之在天者"而非"求之在我者"的生死问题,人所能做的就是以"践仁"来实现生命的永恒价值,并借此获得对个体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冯至与里尔克的关系一直为学界所关注,如果从存在主义视域来考量会获得新的思路和启示。首先,里尔克试图在“存在”的世界通过“事物诗”的创造,赋予艺术永恒的品质;而冯至的《十四行集》中“事物”不仅作为艺术创造的起点,更被视为可以通过语言的命名而具有向人显示存在意义的能力。其次,《十四行集》与里尔克诗歌的对应性关系还体现在对诗歌表现方式、诗歌功能的共识上。更应看到,存在主义哲思固然让冯至脱离了浅层的诗意缠绕而走向了生命存在的深度,而传统的审美文化也使《十四行集》摆脱里尔克诗歌的玄奥与抽象,为冯至的存在主义的诗歌理念提供了本土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死亡是人类永恒的归宿 ,面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性。然而 ,人不能因为死而放弃生 ,抗争成为人类历史前进的原动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如何使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续 ,成为中国文人一直关注、一直探索的问题 ,蒲松龄以其优美动人的聊斋故事延续了生命的意义 ,超越了死亡 ,获得了永恒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哲学的语境中,资本意指一种以二元对立为基本结构的权力体系。基于福柯的系谱学研究,鲍德里亚坚信资本主义最原初的对立即"生/死"的对立,最根本压抑是对死亡的压抑。生死是身体的生死,对死亡的思考总是基于对身体的认知。科学理性从生物学意义上的身体出发,剥夺了死亡的意义。鲍德里亚则相信人是身体性的存在,身体是一种社会关系的事件,而本真的身体间关系就是以权力的可逆性为基本特征的象征交换关系。在象征的层面上,鲍德里亚不仅归还了死亡的意义,消解了生死的二元对立,而且认为死亡是象征交换中最大的筹码,只有死亡才能颠覆资本的权力体系。  相似文献   

15.
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及其人文背景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活本质及其当代意义的传统探讨,大多走进了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存在主义或生存论误区。刚刚兴起的生活哲学,由于从发生学角度揭示了生活与理性的紧张关系,把哲学研究与社会生活内在地关联起来,从而实现了哲学对生活本质及其人文背景的真正还原。生活哲学的当代旨趣就在于直面现代生活矛盾、实现其生活化转向,引导它跳出理性王国、贴近并重构现实生活,使哲学最终成为能响应生活诉求并召唤人生真义的一种“人文和声”。  相似文献   

16.
在曹禺的一生中,对于话剧创作与"人"的关系,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认识过程。用话剧去探索人性、表现人性,是其创作的初衷与最终目的。在他的早期剧作《雷雨》、《原野》和《北京人》中,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性的系统的思考。他高度肯定了人的"蛮性"、欲望、情感并赋予其人性解放的意义,同时又对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人性若要圆满,必须对人的欲望、情感进行提升,路径有两条:一是宗教,一是理性。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的创作可以<命若琴弦>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属于典型的现实主义笔法,后期创作则具有明显的形而上特征.史铁生从个体生命出发,对困扰人类的终极性问题作了深刻而执着的探索.在反抗虚无、追问生存意义的道路上,史铁生有两次皈依:其一是发现了过程,从目的论走向过程论,将救赎的希望交给审美,以美的欣赏来抵挡失败对个体生命的沉重打击;其二是由美走向善,走向爱,将个体放入人类,以救赎他人的方式来救赎自己,使个体的生存获得意义.由美到善是史铁生思想发展的脉络,也是他文风文体转变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把“经济人”作为它的人性选择。“经济人”具有两层内涵 :一是指受人类利己主义支配的追求、自身物质利益最大化的人 ;二是指把对物质利益、金钱的追求作为自己的人生目的而非手段 ,并把其看作是为满足自身自我实现需要的人。当前 ,明确经济人的两层内涵对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加拿大作家扬·马特尔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频繁使用死亡元素进行文本架构,表达对于死亡议题的思考与探索。根据海德格尔的死亡哲学、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假说及宗教伦理死亡观的理论,分析文本中的死亡主题,可以得出结论:死亡是建构自身存在价值、构建生命内在动力、追求生存本质意义的重要前提和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从复仇、爱情观、生死观三个方面将哈姆雷特与雷奥提斯作比较,力图证明哈姆雷特之所以为世人同情和尊重,不在于他的复仇壮举,而在于他对个体身份及人生意义的不懈探求所带给人们的无尽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