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5 毫秒
1.
在日朝鲜人与中国朝鲜族同样是朝鲜民族的后裔,与中国朝鲜族协调统一的多重认同有所不同的是,在日朝鲜人的民族认同没有得到清晰的整理。要么是“日本人”,要么是“外国人”,使在日朝鲜人在处理国籍与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始终处于两难困境:加之朝鲜半岛的分裂使在日朝鲜人内部实际上也存在着“三八线”,更造成了他们选择国籍、归属于哪一方的心理混乱和痛苦,以至于内部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国家观、民族观以及归属的多元化,他们对朝鲜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日益淡薄。  相似文献   

2.
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使用“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表达对中华国家建设、中华国族建构的主张,体现了对国家建构与国族建构的同步关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人的“新中国”话语,先后有五四时期的“青春中国”“少年中国”、大革命时期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苏维埃新中国”、全面抗战时期的“新民主主义新中国”与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新中国”;“中华民族”话语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单一型中华民族观——李大钊提出将中国境内各民族融合为“新中华民族”(五四时期)、开放性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中共成立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复合型中华民族观——“中华民族”定义明确为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新中国”与建构“中华民族”的“国”“族”互动体现为:建立人民当家作主新中国与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民族民主革命双重任务;“新中国”是以中华民族为国族并统合境内各族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以“全中国”“新中国”为共同地域的国家民族(“国族”)。  相似文献   

3.
世界文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概念,它随着时代的变化改变自己的内涵和外延。五四时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人道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将世界文学构想为表现人性、国民性的文学的整体;五卅运动前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聚焦世界革命的时代精神,世界文学被构想为以阶级革命为基础的世界革命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世界文学被构想为围绕同一伟大理想的各民族高度发展的文学的集合。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对民族遗产的关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以“中-外”的视角看待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学的并存和交流、以“东-西”对抗结构构想世界文学的体系。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思想的理论嬗变进行梳理,能够为我们在全球化时代提出合适的世界文学思想提供借鉴和支撑。  相似文献   

4.
张载的“横渠四句”震烁千古,“为天地立心”的价值观、“为生民立命”的责任意识、“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担当、“为万世开太平”的宏阔愿景,对培养高校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具有重要价值和启示意义。“横渠四句”对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精神价值具有时代特征,要培养与特定发展阶段的社会价值相契合的人的精神价值;生命的核心意义是服务国家,要将仁孝之心升华为家国之忠,弘扬服务国家需求的爱国主义精神,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勇挑重担。“横渠四句”对高校学生服务国家的启示意义在于:涵养与祖国融为一体的大我人格,树立服务国家需求的强烈使命感;关注民生并树立命运与共意识,涵养敢于担当人民命运的意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意识、革命文化中的报国情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爱国价值观;为中华民族开辟长期繁荣昌盛的国运奠定基础。“横渠四句”对高校培养学生服务国家需求意识的启示表现在:进一步确立服务国家需求的根本性精神价值,构建个体与家国融为一体的主动型道德涵养机制;强化与人民融为一体的共同体意识和服务理念,构建震撼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根脉融为一体,培养...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苏联文学和文学批评的基本方法,在苏联文学界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也是苏联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关键词。在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上,吉洪诺夫作了《现代世界进步文学的报告》,他以“世界进步文学”为核心观念描画了一幅世界文学地图,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由于“进步”的政治性成为世界文学的评价标准。1957年4月,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举行的“关于世界文学中的现实主义问题”的学术讨论会从文学内部发掘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因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世界性”在于“民族普遍性”与“理想超越性”的统一,它立足于各民族共同的传统,同时又超越各民族局限,强调一种对世界性理想存在的表达。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马克思主义世界文学研究为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中国世界文学理论的构建,应该尝试建构一种新的不同的对“文学”的理解,对“世界”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以“满铁”及附属地为中心开始“经营”中国东北,为了继续推进其“大陆政策”和达到吞并东北的目的,在中国东北地区朝鲜民族众中推行了“皇民化”政策。日本在东北朝鲜族民众中推行的“皇民化”政策的险恶用心在于利用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民众的“特殊法律地位”,进一步巩固其在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扩大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7.
佛教是在朝鲜半岛的民族问题、政治问题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由中国依次东传至高句丽、百济和新罗的。由于历史、地理、文化诸因素的制约,三国佛教的特色及命运各不相同。新罗佛教通过有步骤、有层次、有目的的民族化过程,最终成为民族强盛、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8.
日本民族是世界上个性最强的民族之一。他们自古除了同中国和朝鲜,后来又同荷兰有着较为密切的来往之外,同世界的各国基本上处于隔绝的状态。他们很早又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以天皇为绝对权威的比较统一的国家,从未有过象中国春秋战国那种诸俟割据、霸主称雄的政治上过分动荡的局面。他们的国土四面环海,风景秀丽,一年四季富于变化。因此,他们培育了自己的独特个性,并且在文化和文学方面也有所表现。  相似文献   

9.
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在,在小说《娇女》中,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构建了双重“对话”关系。一是与美国文学史“对话”:美国文学在摆脱对欧洲文化的依附中诞生,但旨在表现民族之声的文学中,为黑奴解放疾呼的力作寥寥无几。《娇女》把种族压迫的主题从背景推向了前景,为重建美国黑奴文学作出了贡献。二是与美国文化史“对话”:蓄奴制文化的滞后性和渗透性,使种族歧视和压迫至今仍是困惑着美国政治文化的严重问题。《娇女》以开放性的艺术思维,让小说中的人物用自己的声音来展示“肤色的惩罚”所带来的“黑色的愤怒”,并让众多人物以各各不同的声音相互交锋,在争辩之中共同完成对于“美国人种”的“复杂命运”的理性思索,从而对美国文化提出道义的质问。  相似文献   

10.
叶雨其 《学习与探索》2023,(12):158-166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德语文学中,“祛魅化”和“赋魅化”共在的中国套话构成了德语文坛的独特景观。这一针对他者的双重言说隐含了德国人的自我修辞:一方面,通过对中国祛魅,德国人试图构建“国家民族”的身份意识;另一方面,借由对中国赋魅,德国人渴望找回“文化民族”的自我认同,克服二元分裂的精神危机。中国套话的双重性折射出彼时德国人两种正在凝固化的自我认知,认识他者套话背后的自我修辞性,对我们理解西方话语里中国形象的实质乃至构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话语而言,均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建国60年来和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世界热衷于讨论是否存在某种“中国模式”或“北京共识”。“模式”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发展道路的独特性,二是发展道路的可输出性和可效仿性。从前一层含义上来看,中国的发展的确创造出了一个独特的中国模式。中国发展道路是在中国人追求民族独立和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下,在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条件下而实现的,其本质就是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而拒绝资本的扩张和奴役。全球化伴随着全球资本力量的无限膨胀,世界政治、经济都沦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奴役之下,中国的发展道路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显示出其独特性。同时,中国也不会向外输出自己的发展模式,通过对和谐、平等和多样性的追求,中国道路的成功将改变现有国际规则和全球发展观念。中国道路在全球化时代中具有世界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历史命运的重大事件。建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在实践创新进程中推进理论创新,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这是中国人民唯一历史选择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必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归根到底是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既包含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的、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许多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也包含先人们在分析周围事物时表现出来的高度智慧;同时又有着封建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利益而精心培育的思想毒素。在近代中国社会大变革的实践中,经过多次反复,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比较清醒而全面的认识: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而要具体分析,做到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传统文化在近代中国不断得以承传与创新,这一进程将不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发展,目标是寻求建立中国文论的现代知识形态,百年来经历了世纪初的转型发轫期、世纪中现代文论系统的形成期和新时期突破解构中的创新建构等几个阶段.新时期文论的创新发展走出了几种不同的路向,取得了一批相应的成果.当代文论仍保持着多元创新探索的态势,从总的趋向看是正在走向积极的重新建构.当代文论的创新建构,面临着如何重建中国文论的现代性精神,文论的体系化、学科化、科学化,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思想观念方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任何劳动用工形式都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并随之而发展的。从劳动用工终身制到合同制,再从《劳动法》到《劳动合同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劳动用工形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只有将此过程同30年来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大背景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中国劳动合同制产生、发展和规范的历史脉络,也才能真正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6.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ate-society relations’, Chinese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NGOs) are commonly perceived as having a restrained and limited role in China and being subject to various degrees of government supervis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hird sector in China has gradually developed its own unique survival strategies. Although grassroots Chinese NGOs have increased rapidly, a majority of them fac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especially during the start-up period. In response to these needs, NPI Initiative is developed, drawing on the commercial concept of business incubators in providing comprehensive support to newly established NGOs. The paper first provides an over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GO development in China. Second, it introduces NPI Initiative as a matrix organization of several supportive organizations, with a case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NPI in the incubation of selected Chinese NGOs. Third, it discusses how NPI has been functioning as a ‘bridge’ between government organizations and grassroots NGOs.  相似文献   

17.
甘安顺 《创新》2007,1(5):19-24
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薪火相传,顽强生命力源于她时外来异质文化具有选择与熔铸的融合特性。任何外来文化,只要找到与之相通的融合点.都可以经过转换,成为中华文化血液的一部分。中华文化正是在不断融合外来文化中壮大生机,丰富内涵,升华境界;也正是融合引起的激荡,涤除了身上的惰性,使之更加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其间大致包括三个30年,即新民主主义革命30年、社会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建设初步探索30年、新时期改革开放30年。在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自觉承担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使命,矢志不渝地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不断发展引领人民群众前进的先进纲领,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9.
关于我国化工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 ,世界各国都十分注意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我国已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逐步确立了我国经济发展应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战略。化工企业实行绿色管理是我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是我国化工行业的生产和经营的特点所决定的。笔者从我国化工企业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绿色管理对化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及化工企业实行绿色管理的关键因素 ,并针对我国化工企业的状况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唯一一个犹太人在此连续生活过一千多年的远东国家。由于犹太人与犹太教密不可分,犹太教也在中国社会存在了一千多年。犹太教不仅仅指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也构成犹太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追溯了犹太人在中国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如宗教仪式、教育、饮食、丧葬等,力图为犹太教在中国的具体实践提供佐证。文章还从历史角度讨论了中国官方对犹太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