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纠正了第一版许多错误,但仍有不少讹误未能订正,甚至产生了新的差错。主要从校勘的角度进行辨正,辨正内容包括文字讹误、标点不当、出处失误及注音、释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汉语大字典》第二版纠正了第一版许多错误,但仍有不少讹误未能订正,甚至产生了新的差错。主要从校勘的角度进行辨正,辨正内容包括文字讹误、标点不当、出处失误及注音、释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线索,利用“形用义音序五者互相求”的考字方法,对大型字书收录的20个疑难字进行了考释。考释内容主要包括字形讹误者、俗讹字未与正字沟通者、异体字认同失误者、音未详或注音错误者、义未详或释义错误者、同形字未加别异者、已有考释尚可补正者。  相似文献   

4.
前人针对《四库全书总目》所存在讹误、疏漏之订误补正,已卓有成就,但其中尚有未许多问题未能揭示.《总目》有关时间方面存在着不少讹误和疏漏,包括科第时间之误、任职时间之误、成书时间之误及其他错误,可补正若干则.  相似文献   

5.
《可洪音义》是一部以校正写本佛经中的疑难俗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义。本文以《汉语大字典》、《中华字海》为例,从订讹误、考难字、通异体、补例证、增未收等五个方面,举例说明《可洪音义》在字典编撰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唐《张弼墓志》释文存在大量文字讹误,实因误释异体字、未通典故、未识字形、体例不一、断错句读等疏漏所致。本文结合历史文献及墓志拓片,纠正其讹误,指出释读错误原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使这通宝贵材料得到更科学的利用。  相似文献   

7.
《篇海类编》收字虽不足4万,但在传抄编撰过程中由于汉字形近或音近等原因常导致讹误现象的产生。《篇海类编》讹误情况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方面承袭《玉篇》以来的字书中讹误,另一方面由于汉字形近或音近等因素导致其直接承袭《详校篇海》时发生讹误。通过《篇海类编》与《详校篇海》的对较,同时充分利用历代字书收录的信息对其进行他较,发现《篇海类编》在字头、注音、排版等方面存在讹误情况。  相似文献   

8.
《清史稿·艺文志》取法《明史·艺文志》只著录清代人著作,凡9633部,138078卷,是书以《四库总目》为底本,舛误殊多。近读子部书,分著作讹误、篇名讹误、卷数讹误札记二十二则,附记数条。  相似文献   

9.
南宋状元、词人黄定,《宋史》无传,史料记载较少,清陆心源在《宋史翼》中亦未作补充。《全宋词》黄定小传因属草创,故甚简略,且有讹误,根据《宋会要辑稿》、《南宋馆阁续录》等文献,对其生平事迹可作很多订补。  相似文献   

10.
《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是查阅唐代皇室家族传承关系的一个便利的工具,但由于编撰和传承等诸多原因,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表》存在着许多缺漏和讹误之处。为了使《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更完善,从而使其在唐代文史研究中发挥更好的作用,笔者利用近年所出土的唐代墓志和其它相关材料,对其进行了一次粗略的匡补工作。  相似文献   

11.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是重要的古典目录学著作,文史工作者案头必备之书。其上海古籍标点版则是流传最为广泛、使用最多的版本。但其标点存在许多讹误,影响读者使用。为正视听,就其集部标点的问题,举正34则。  相似文献   

12.
《汉语大词典》的书证与释义有不一致之处。据考释,多为不明书证词义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不通书证文意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忽略书证语法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以及疏忽书证所在典籍的讹误而造成书证与释义不一致。  相似文献   

13.
徐锴在阐释《说文》时,注意用当时的词语(包括其方言词语)进行语言转换,因而记录了一些唐五代词语。这些词语有《汉语大词典》未收录者10例,有《汉语大词典》收录而释义未备者3例,有《汉语大词典》收录而书证偏晚者11例,对《汉语大词典》和《唐五代语言词典》的修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往往与古代汉语音变构词有关,“中”、“间”就是典型的个案。从共时角度看,它们属于多音多义字;以历时眼光看,它们是上古汉语音变构词的遗迹;从字形变化看,它们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以“中”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基本没变,另一类以“间”为代表,原始词和滋生词字形变化较大。厘清这些多音多义字音义形的演变脉络,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化,也有益于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等中小型规范辞书可以根据共时语言事实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型专业辞书必须坚持音义契合的时代性原则标注多音多义字的读音、释义和字形。  相似文献   

15.
利用敦煌遗书,校对《中华大藏经》中收录的《四分律》,断定其中的“果”是“男”的讹误,“方人”是“力人”的讹误,“家”为“冢”的讹误,“减”为“灭”的讹误,“勉”为“免”俗写、“不勉”当为“不免”,“调愧”当作“掉悔”。  相似文献   

16.
何休《春秋公羊经传解诂》对《公羊传》字词的训释时有讹误,清代学者曾力加纠匡,但仍有纠而未安或正而不是者。本文以僖二年“吾马之齿亦已长矣,盖戏之也”与襄二十六年“剽之立于是未有说也”为例,辨析何休训解中的讹误所在,同时指陈孔广森、何若瑶、俞樾、陈立、王闿运、皮锡瑞相关纠改的是非得失,最后提出新的解说,以求合乎经传本义。  相似文献   

17.
宋元复古类正字专书根据大徐本《说文》规范字形,其中一些释义、析形源于《说文》.《说文》在传抄之中出现一些讹误.文章以陈昌治刻本《说文》为蓝本,比堪宋元复古类正字专书以及其他文献异文,列举部分讹误并加以匡正.  相似文献   

18.
《资治通鉴》(简称为《通鉴》)地理注是胡注地位和价值的重要体现.并且,胡三省《通鉴》地理注还充分揭示了文献中地名文字讹误的系列因素:因同音字而致地名讹误;增减偏旁而致地名讹误或更换;字体及字形相近所致地名讹误;行款所致地名讹误等.另外,胡氏还指出了地名中存在的通假字现象以及地名得名的字形因素等.这些都为俗体字、讹误字研究以及不同时期不同领域汉字使用度等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材料.不但提升了胡注的地位,还赋予了胡注在文字学方面的价值,也印证了胡注的语言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续释《后汉书》词语46个。这些词语绝大多数既未被《辞海》、《辞源》(修订本)、《汉语大词典》等普通大、中型语文辞书所收录,也不见于张舜徽主编的《后汉书辞典》,只有个别词语已被《汉语大词典》立为条目,不过,或者其书证远后于《后汉书》,或者在《后汉书》中的意义为《汉语大词典》义项所无。  相似文献   

20.
沈约《宋书.自序》是记载沈约家族谱系、生平及《宋书》成书过程的专篇文献。由于沈约自身"崇祖德"思想的影响与《宋书》在版本流传过程中产生的讹误现象以及历代校书者的观念局限和疏忽,《宋书.自序》虽经考校,至今仍有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