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框架型媒介置于城市的空间信息传播的场域之中,从城市空间与框架媒介的关系、框架媒介的传播模式与传播形态、框架媒介的影响力三个方面进行传播学的解读。探讨了在城市空间信息传播中框架媒介的定位、属性及核心功能,表明了其作为城市空间的传播载体所体现出的“分众传播”的延伸建构;重点分析了框架媒介“固定-强调”的传播模式及其“强链接”复合动力系统的传播优势,即两者均体现出了框架媒介灵活化的拓展应用功能;解读了框架媒介对受众、社会及传播效果方面的影响力,即促进了媒介空间化与空间媒介化现象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新时代国家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采用视觉化方式讲好"中国梦"是顺应读图时代的必然选择。"中国梦"的视觉传播契合读图时代的受众需求,"中国梦"内涵的丰富性和抽象性要求创新传播形式,视觉技术发达使"中国梦"视觉传播成为可能。"中国梦"视觉传播呈现出多元传播主体参与、媒介空间"超真实"融合发展、视觉形式创新运用、内容制作奇观化的境况。"中国梦"视觉传播存在政治宣传模式犹存、文化差异与多元解读造成信息理解偏差、庸俗娱乐化内容频现等问题,应该充分调动各类传播主体的参与热情,增强传播语境的适应性与融入性,营造清朗的"中国梦"视觉传播生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中国梦"的号召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3.
近二十年是中国媒体发展最为迅猛的时期,也恰好是最早的一批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开启城市历程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传播环境,尤其是城市传播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社会已经开始逐渐成为一个全面媒介化的社会。媒介化社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研究不可忽略的时代背景。媒介的全方位延伸深刻地嵌入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改变着他们城市适应的过程。媒介的影响力则渗透、延伸至整个过程中,从心理认知、思想观念、生活能力、现代性以及文化等各个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产生全方位的影响,进而改变了其城市适应的方式、状态与进程。  相似文献   

4.
短视频所具有的移动化、社交化、个性化和视频化的传播特征,正使其成为展现城市生活、记录城市变迁、塑造城市形象和沉淀城市文化记忆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聚焦短视频对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写模式,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探析其建构机制。研究发现,短视频作为参与城市文化记忆构建的媒介形式,不仅丰富了书写的载体形式,更因其特有的媒介特质而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具体表征注入了新的变化,其所折射的时空维度、极具感染力的媒介符号、不同层次相交织的文化等共同建构起了对城市文化记忆书写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5.
英尼斯的"传播偏向理论"因未从哲学层面探讨媒介本质为何,使其很难解释当下微观、高速的媒介环境下互联网的传播偏向性以及媒介与文化之间的种种关系.探讨互联网传播的时空偏向性,需要对媒介的物质域、意识域、时间、空间进行"总体场论"的分析.互联网的物质域在技术层面对互联网的传播时空属性的影响达致极限;意识域则基于物质域的赋能,建构出一个一维时间主导下的"去物理空间化"的多重文化空间.单向不可逆的一维客观时间是影响互联网传播偏向性的主要矛盾,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互联网所呈现的传播偏向性是一种"空间极限下的时间偏向".  相似文献   

6.
新闻报道的亲和力研究兴起并得到重视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媒介发展动因.它在宏观上缘起于"民本思想"的媒介化轨迹、政治媒介化诉求;在微观上缘起于新闻传播品质提升的现实需求与传媒科学发展的业务突围;它是我们构建和谐传播、和谐传媒,有效服务于社会建设、满足受众多元与深层信息需求的媒介途径.本文认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是大众传媒通过新闻报道与受众产生的某种亲近感、亲切感和认同感,是受众对媒体的"平易度"感知和"平等"印象的效果评估;另一方面也是大众传媒构建和具备这种印象感知与效果预期的能力.它以平等、平易传播为核心,以构建"亲民"传播模式为应用归宿.本文立足新闻报道中"欠亲和"之现状与问题,结合目前研究中的不足,从认知心理学的"印象感知"发生、转换的过程性机理出发,系统阐释了研究新闻报道的亲和力之价值,初步构建了具有可行度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7.
影响力与影响力经济是新闻传媒的本质属性。媒介权力使影响力成为新闻传媒的客观职能,影响力不仅是传媒在特有传播过程中所打下的"传媒资讯渠道烙印",也与传媒公信力和权威性互为条件;新闻传播本身也是一种经济行为,媒介所具有的传播力使广告的传媒"寻租"成为必然,它和媒介组织的公共服务性质一起促使出售影响力成为媒介经营的固有法则,"利益——控制"的二元格局是影响力经济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8.
近十几年来,传播理论的空间转向催生了“空间媒介”的话语建构,其知识来源可追溯至传播思想史中的“泛媒介论”。基于空间媒介的视阈重新审视城市形象传播的理论建构,彰显了符号学的方法论意义,即城市形象建构可被视为城市空间意象的符号化过程,这一进程凸显了空间媒介各异其趣的解码潜力:符号呈现、符号重构、符号互嵌。通过对城市文本的话语、象征与隐喻分析,也揭示出城市形象建构是充斥着权力博弈与话语争夺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9.
随着西方国家"重返城市运动"的出现与发展,绅士化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Smith的租差理论从资本积累动力机制来剖析绅士化,其对绅士化机理的解释较为深刻。租差理论由于其简明精炼的理论框架,赋予其广阔的扩展空间与强大的生命力。从租差理论与绅士化关系的视角可以发现,包括绅士化在内的城市空间再开发可以理解为资本驱动下的创造性破坏的过程,租差就是这一过程当中重要的载体与机制;在中国的城市更新过程中,企业化的地方政府凭借一系列的制度设计,实质性参与到租差的争夺之中,从而使中国的城市空间再开发在模式、主体、尺度等方面具有不同于西方典型的绅士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报网互动,是报纸在网络时代转型的关键一步,预示着报纸顺应了"媒介融合"这一新闻传播以及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党报实施的报网互动策略,因其独特的资源和影响力而呈现特殊的形态."视频直播"是省级党报与其所属网站互动的基本形态,这种模式在传播方式、时效性、资源界限等方面都拓展和延伸了省级党报的开放性与影响力,在共享信息、整合受众和促进媒介间的融合等层面上提升了省级党报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1.
从媒介研究的视角,提出实践成都"美食之都"国际传播多模态媒介策略,相对于传统单一模态媒介,多模态传播媒介能更好满足"美食之都"文化品牌多模态国际传播媒介需求,最大限度地展示"美食之都"之"美"的本体特征与文化内涵,减少传播中的信息衰减,达到"美食之都"国际传播主体的预期目标,以提升成都美食文化与成都城市品牌国际传播的传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虚拟城市是利用多感知通道融合的虚拟现实技术建构的虚拟空间,是城市空间向网络空间的拓延。城市空间是承载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文化的个性气质、城市文化内涵以及城市文化的核心价值,都是在城市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展现的。伴随着城市空间从围墙而城到数字虚拟城市的形态变化,城市文化的传播方式也由身体"历"行、语言传播、影视传播等传统媒介的传播方式走向数字媒介的网络传播方式。与传统媒介下的城市文化传播方式不同的是,虚拟城市空间创造了一种动态全息的、互动参与的、感官沉浸的体验式传播方式,是数字媒介技术条件下城市文化面向世界的体验式传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化媒体时代发展以来,国际传播关系与全球传播格局也随之发生历时性变迁。在Twitter这一全球性公共传播场域中,各国媒介机构形成了紧密联系的线上社会网络。其中,发达国家的媒介机构仍在国际传播关系上占据优势地位,但发展中国家的媒介机构也在通过策略性的社会化媒体实践突破其在全球传播格局中的边缘化地位。除了所在大洲的发达程度外,社会化媒体使用程度也对各国媒介机构在该网络内的社会资本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体现地理接近性和文化接近性的国家因素能够显著预测媒介机构之间的双向链接关系。中国在Twitter上的跨国化媒介机构账号数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三,但在整体的社会资本上仍处于弱势地位,这表明中国在国际传播影响力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源于探寻全球治理方案,其五位一体思想和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的思维,为构建新世界主义视野下的全球媒介之城及城市全球传播研究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理论启示。〖JP〗从媒介地理学视角看,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媒介与全球传播的模型框架下,全球城市空间内的人类交往、媒介传播、政府治理、地理呈现四大类要素彼此互动,本土性与全球性对话,可以确立中国城市全球融合传播的时代方位。在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下,可采取顺时谋势、通脉化瘀、落地生根、聚气成风、暖心筑梦的五点方略。由此,可预想未来将有更多中国城市向全球城市体系的上层位置移动,实现新世界主义“正和”共赢之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世界梦”。  相似文献   

15.
当代大众传播媒介正在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改变着他们的人格塑造与道德实践,要充分发挥传媒的思想教育功能,必须针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消费特点和个性心理来进行正确引导。大学生媒介接触从分类、频率、目的、信任度等方面反映出独有的群体特征,呈现出新潮化、娱乐化、崇拜化的特质,为此,要从媒介传播环境、媒介素养教育、媒介引导艺术等方面不断提高媒介传播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现代空间理论认为,空间与社会通过主体相互建构.在现代城市,主体以时空方式存在于城市文化之中.主体通过建构具有层级性的社会文化空间影响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文化语境建设,并促使高等教育物质基础日趋国际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反作用于城市文化空间的形成及城市主体的层级性形成.同时,现代技术的发展使空间得以拓展,"人"得以全面延伸.在媒介和各种教育技术的运用下,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公共性空间得以形成.这种城市文化空间及主体层次结构与高等教育国际化互动模式理论框架的形成,为其实证研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传播无处不在"的群体传播时代已经到来。产能过剩是群体传播时代的基本经济特征,也是其兴起的社会土壤。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群体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众传播的意义传递和媒介垄断,又为个体、群体、企业和机构参与传播竞争,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与群体传播,既存博弈又有合作,只有相互借力才能共赢。在网络推广、文化营销中,充分利用群体传播能够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博等群体传播与人际传播的交织,却是谣言产生影响力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媒介技术是教育模式最具影响力的变革动因。在现代社会诞生前,与媒介技术演变史上先后出现的口语、手稿、印刷三种媒介技术相对应,产生了"口耳相传"教育模式、"手稿文本"教育模式、"印刷文本"教育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是语言媒介技术革新的结果。这就是麦克卢汉主义"媒介即讯息"的教育变革论。  相似文献   

19.
自20世纪末以来,以互联网、融合媒介等为代表的数字媒介技术迅速发展,人类社会迈进了"元媒介时代"。元媒介以连接互联网的诸种电子屏幕为典型,整合了所有媒介以及传播方式,致使其中所有符号文本都是其他媒介的翻译、改制与改造。由此,"再媒介化"成为了元媒介平台符号文本的最基本筑意方式。这种再媒介化重塑,不仅是媒介形式的改变,更是整个符号传播主导特性以及文化模式的根本改变。对此,雅柯布森的符号"六因素论",可以帮助我们探寻元媒介符号传播的基本特性及其规律,并说明它可能为人类社会带来的文化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户外广告从一个侧面代表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水平,已成为现代化城市人文景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比其它媒体,户外广告在"时间"上拥有绝对优势,在"空间"上略处劣势———受区域视觉限制比较大。但因其具有一些不可替代的宣传特性,因而在传达效果上比其他传统形式的媒介更胜一筹,影响力更稳定。从未来发展看,户外广告是所有媒介中的常青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