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柳永将六朝以来的辞赋骈文那种"铺采摛文"、讲究丽辞、对偶、铺叙、音律等美文技巧,创造性地应用于词作之中,但又变辞赋骈文的典雅深奥为通俗浅近,形成了柳词在文人词中独具一格的语言特色.其浅近通俗正适应了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市民勃兴这一社会趋势的文化娱乐需求,其丽辞对于词尚妩媚的文体特色可谓本色当行;加之纵横淋漓的铺叙、丰富多彩的排偶创造、和谐优美的声律,应当说,柳词语言的主体风格代表了文学发展的进步倾向.  相似文献   

2.
苏轼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成就最高的作家,也是整个宋代文学的代表。无论在诗歌还是散文创作上都有除旧布新之功,而对宋词的贡献尤其突出。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欧阳修虽然倡导了这场影响深远的文学运动,但涉及面只限于诗文领域,其词创作主要是继承五代冯延巳的风格,主要内容不外乎男女情爱与离别相思,虽然其后期词风格有所变化,但主导风格还是婉约秀丽的花间路数。宋初晏殊、晏几道、张先等词家总体上也不出花间南唐风格。苏轼登上文坛之际,正是柳永清丽柔婉之词风靡之时,李清照虽对柳词的语言通俗浅近提出批评,但仍视其为词之…  相似文献   

3.
有井水处皆歌柳词——浅析柳永词市民化语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市民化的语言是柳词的一大特色,柳永词通俗流利--将俚俗语言入词,极富音乐性--具有与"曲"一样的"本色",而且柳永吸取了民间文学的营养,在其词中,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即常用一些说故事的词语与口吻.  相似文献   

4.
学术界在批评柳词与民间词时,都以"俗"字来概括。这一概括是不确切的。柳词与民间词在铺叙手法、写景状物、警策语创作上有所区别。雅与俗的评判是相对的,柳词相对于民间俗词,属于雅词的范畴。柳词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市民阶层提高了对文人词的认同度,促使文人的小部分词作开始符合市民审美观,也很可能使部分民间词的风格趋同于文人词。柳词的广泛传播,打破了词原有的传播秩序,柳词成为了连接市民俗文化圈与士大夫雅文化圈的一座桥梁,为两种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赋与骈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赋与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两种各自独立的文学样式,但在审美趋向上却有着惊人的一致性,那便是贵族化和典雅化,“崇雅尚丽”是其共同的追求。辞赋作为汉魏晋六朝的经典性文体,对骈文影响最大。就发展路向而言,是赋的日益骈偶化,再到用赋的方法做文章,最后形成骈文;就其实现方式而言,则是各类辞赋日益骈偶化,然后为各体文章所利用和借鉴,最终形成骈文。辞赋不仅给予作家以突出的骈对意识,而且为骈文提供了四言、六言和骚体等各类偶句的骈对资源。  相似文献   

6.
在魏晋六朝呈现创作高潮的骈赋与骈文,有其光照文坛、不可磨灭的辉煌,可称为一代之文学。从两汉辞赋,而发展成为骈赋、骈文,是一个富有个性的文学形体的创造。骈赋始于陶渊明,之后,经鲍照、谢庄、江淹、孔稚、庾信等开拓发展,走向一个高峰。骈赋与骄文,同名为骈而又异名者,各有其特色。其特色之影响,几乎与中国古代散文相终始。骈赋、骈文的产生,有与辞赋自身演变的规律一脉相承的内在根据,也有时代的决定作用,同时代姐妹艺术的影响。还有一定时代审美意识的制约与规范等诸多因素。  相似文献   

7.
柳永词艺术成就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词至柳永而大变的事实存在 ,与柳永终生对词的艺术创新追求密切相关。柳词艺术创新之成就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 )开创铺叙 ,以赋为词 ;(二 )升华点染 ,始用钩勒 ;(三 )使事用典 ,化俗为雅。柳词中的这些艺术成就 ,不仅是导致《乐章集》成为宋词艺术史上一座高峰的原因之所在 ,而且扭转了当时的词风 ,对后世词的雅化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8.
邓昭祺 《中州学刊》2007,16(4):192-196
不少评论家把柳永和苏轼分别看做“婉约派”和“豪放派”两个对立词派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苏轼很不满意格调日趋卑下的婉约词,而不少柳词正是格调不高、“浅近卑俗”,因此,苏轼就应被视为起来对抗柳词的健将。这些评论家的依据,是历代词话、诗话、笔记里的记载。其实,这些古代词话之类中的说法并不可靠,因为它们的作者的创作态度并不太严谨,以致经常出现张冠李戴或颠倒黑白的情况。如果只依这些不太可靠的二手资料,推断苏轼贬抑柳词,说服力并不强;但如果只根据苏轼本人的著作来判定他对柳词的态度,就看不出他有鄙薄柳词的意思。苏轼所谓词的“柳七郎风味”,其实并没有包含柳永词格调鄙俗这层意思。  相似文献   

9.
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独有的一种文体,盛行于六朝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50篇用骈文创作,骈文的最大特点是讲求骈偶对仗。骈偶作为汉语独有的一种表达方式,与汉民族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特点密切相关。《文心雕龙.丽辞》专论文章的骈偶属对,从其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勰推崇自然成对、迭用奇偶、情文并茂的骈文,反对盲目追求形式的平庸之作。  相似文献   

10.
杨清之 《江汉论坛》2008,(3):104-109
齐梁时代,骈文创作风盛,但还没有一种普遍遵守的写作规范.作为骈语高手的理论家,而且又怀有"正文救弊"、指导时人写作的明确目的和强烈使命感,刘勰<文心雕龙>"言为文之用心",其中,<丽辞>、<事类>、<情采>、<声律>等篇具体论述了裁对、隶事、敷藻以及调声等与骈文关系紧密的理论.尽管其言并不是专就骈文而发,但事实上其于骈文理论的创建之功是不可否认的,它对后世骈文理论的影响也是不可否认的,可谓之"骈文论家之祖".  相似文献   

11.
杜甫和柳永,虽生活在不同的时代,各自所擅长的领域也有所区别,但有许多方面可相提并论:一、杜诗和柳词一样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二、杜诗和柳词的女性题材都反映了男女平等的思想;三、柳词对杜诗造句法和铺叙的艺术手法有所借鉴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李清照(公元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人,是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她和她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李清照在词的创作上学习、继承了晚唐五代词的优秀传统,特别是受南唐后主李煜词的创作风格影响殊深。她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吸收了李煜词的艺术精华,又吸收了北宋诸词家慢词创作的长处,并借鉴了汉魏辞赋的铺叙手法,逐渐形成了以婉约为特色的独特风格——“易安体“。李清照词不求藻饰,善于提炼,收纳富有表现力的民间口语。这些语言平白如话,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很少琢语华词,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但融汇在她的词中却有着极深邃的内涵,韵味神异。如  相似文献   

13.
<楚辞>,即"楚人语词"."辞",不是文体名.当今学术界认为"辞"是文体之名,此说不能成立.<楚辞>与<楚词>并举,"辞赋"与"词赋"并称,"辞人"与"词人"同用.词、辤、(辤)(后二字今简作"辞")本义不同,但是三字古音相同,可以通假.本文考察了两汉至盛唐11种主要文献,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独特的女性视角、家国之痛两大因素对易安体的构成产生了重大的作用.易安以其细腻的女性目光,敏锐地感受着时代思潮的变化,并将雅词给予了进一步深化的表现;易安体自然清新,以寻常语入词,是对宋代诗学"平淡而山高水深"以及柳词平易浅近特征两个方面的继承.  相似文献   

15.
杨明 《文史哲》2007,(1):87-94
《文心雕龙.丽辞》曾举出《周易》中的几种对偶方式,其中一种被称之为“宛转相承”,实际上就是多层(三层以上)对偶相连续,而每层对偶的上下联分别依次相承接、相对应。这种方式起源颇早,而较普遍地运用,则在魏晋以后。这与骈文萌芽、形成、发展的进程一致。值得注意的是,在魏晋、南朝的玄学、佛学论文中,此种方式相当发达。这表明它与说理的需要、与古人的逻辑思维颇有关系。骈文自魏晋时代成型之后,占据文坛统治地位达八百年之久。它不仅用于所谓审美性质的创作,而且普遍使用于政治、学术、社会生活等许多场合。因此,不但研究古代语言和文学,而且研究古代政治、历史、哲学以至社会风俗等,都必须读懂骈文。对于骈文、骈偶句式的语法修辞,包括其文句的接续方式,加以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李春丽 《阴山学刊》2006,19(2):35-37
词以抒情为其主要特征,然而词叙事,也是值得大力探讨的领域。周邦彦词具有突出的叙事特色,主要表现在:1、铺叙过程,包含故事,具有传奇性特征;2、变换视角,绾合叙事,构筑传奇式意境。叙事因素的渗透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表现功能,拓展了词体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7.
"词体乃乐府的‘格'‘律'化"或"乐府的‘格"律'化而成词",这一命题是对词体生成问题的新思考.它表面上是对古代"词为乐府说"的重申,实际上既强调了词体应为音乐与文学结合较早样式--乐府的直接产物;又揭示了词体与乐府的异同与承继关系,从乐府入手论词体生成方合乎情理;还证明了词体是南朝以后乐府与古体诗、赋、骈文等文体都趋向"律"化这一文体变化规律下所产生的新文体样式.乐府"格""律"化程度是随着声律论的发展而递增的.从齐梁时期出现平仄声律论开始,乐府齐言歌辞的"律"化可称律词的滥觞;隋唐之际乐府齐言歌辞"律"化完成,而杂言歌辞的"律"化已经出现.乐府"格律化"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多方面的"营养土壤",如酒令、律赋、骈文等.要解决词体生成这一问题,必须由词体的本质(乐府)入手,抓住其音乐与声律上的特殊之点(原唱乐句或歌辞句式供"格",四声平仄声律说供"律"),方能奏效."词乃乐府的‘格"律'化"这一命题,对"燕乐"说、"律词"说、"民间"说等关于词体的界说、词的起源的争论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豪放词风的开创者苏轼 ,其婉约词也具有很高的成就。他作婉约词有其感情基础、历史原因、才力因素。其词塑造了亡妻、舞妓、少女等形象 ,借词抒发其政治情怀 ;铺叙、比兴等是其常用表现手法 ,结构方式灵活多样 ;其语言极为洗炼、凝重 ,常选用一些凄冷哀婉之词 ,点化作者心境。总之 ,其婉约词塑造形象的成功、抒发感情的真切、表现手法的纯熟、运用语言的巧妙 ,使其不仅是一位卓越的豪放词人 ,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婉约词人。  相似文献   

19.
张振谦 《船山学刊》2006,(4):152-154
“以骈文为诗”是李商隐诗歌的重要特征,这种骈文化特征表现在:语言句式的骈偶化;隶事用典的工稳化;词汇辞藻的华丽化等。这些诗歌的骈文化特征既与李商隐擅长骈文和唯美诗风关系密切,又与道教文化的诗性特征紧密相关。同时,其诗的骈化不仅影响晚唐、宋初诗坛,而且有开启唐宋婉约词之功。  相似文献   

20.
<正> 柳永的词一向以俗著称.今人肯定柳词.多从其手法形式着眼,肯定柳永善于铺叙,长于抒情,为北宋慢词第一人.最近则有人肯定柳永具备叛逆性格,以人道主义立场同情风尘知己,为她们表露心声,是晏殊等富贵中人不能相比的.笔者以为,对于柳永和他的词,仅从作家作品入手研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放在整个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中来考察,将其视为某种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文化现象来进行了解,才能得出更切实际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