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记事     
本期,我们继续学习记事作文的写法。2.倒叙倒叙,就是先写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再按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经验之谈●不要为了使用倒叙的方法而倒叙,要从表达内容的实际需要出发,有必要倒叙的才倒叙。●倒叙时应交待清楚倒叙部分的时间起止,使倒叙的部分与顺叙部分界限分明。●倒叙与顺叙衔接的地方要用自然的过渡文字,以免太突兀。支几招:①即景法即景法是指由眼前的景物勾起回忆,由此及彼,追叙往事,展开倒叙的方法。练兵场&红毛衣□江莱天就要转冷了。早晨,妈妈给我一件红毛衣。我一看,是三叔从国外给我带来的,上面有…  相似文献   

2.
一般写作教材都把“后发生的事放在前面写”称为倒叙 ,而把“先发生的事放在后面写”称为顺叙。但后置部分与其后续部分都存在时间上的跳跃和情节上的断裂。其实倒叙既指前置部分 ,也指后置部分  相似文献   

3.
写文章最基本的要求是中心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句通畅.不仅要求段落层次分明,开头结尾新颖有力,还要求“过渡”合理、自然,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气血贯通.本文仅就文章“过渡”在结构上的功能,谈谈自己一得之见.一、关于文章的“过渡”文章的过渡,指的是文章意思的前后衔接和转换,层次段落之间的钩连.作者常常用词、词组、句子、句群或段落作为“过渡”,使文章的上层意思顺利而自然地过渡到下层意思去.过渡在文章结构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我国古代对文章提出的最基本要求是“有物有序”.所谓“有物”就是说文章要有真切实在的内容;所谓“有序”就是说文章要有清晰严谨  相似文献   

4.
写人记事的作文,都有各自的记叙顺序,例如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就是将后发生的事情提前写,先发生的事情置后写。倒叙部分,或是事情的结局,或是其中的情节,一般安排在作文起首,接着再按事件原来顺序叙述。新闻作品中的消息,写作基本都采用这种顺序。从读者的角度来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写作采用倒叙,可避免常见的平铺直叙,往往一开始就引人入胜,好像让人倒吃甘蔗,越来越感到有味。这种倒叙的作文,开头尤为重要:首先类似其他作文,必须精心设计;然后还要考虑,怎样与下文衔接,以及与结尾照应。下面略举几篇作文的开头,简析其中妙处,供同学们体…  相似文献   

5.
顺叙、倒叙和插叙,在几乎所有写作教材中,被当作叙述的类别,归入表达方式的范畴,众口一词,似成定论。我们认为,这是写作学界的一桩疑案,应当展开争鸣,它们不是表达方式,而是文章结构的重要手段或方式。这个问题的解决,有助于准确把握顺叙、倒叙、插叙的性质和归属,关系到写作学科的发展和前途,很有辩论之必要。今不揣冒昧,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谈谈散叙法     
记叙文的叙事总有一定的次序,因为生活中事件的发生、发展、人物的成长是有一个过程的,所以,记叙文常常以时间为次序安排材料,描写人物,叙述事件,如顺序、倒叙、插叙、补叙等,除了这几种之外,还有一种散叙法。什么是散叙法呢?散叙是一种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按照事件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逐层叙述的写法。这种写  相似文献   

7.
过渡是使文章连贯、结构严谨的一种手段。一篇文章起码有两个以上的层次和段落,这层与层之间、段与段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就叫过渡。它好比是桥梁,有了它,文章才会前后贯通,上下顺承,思路通达,脉络清晰,转换自然,层次勾连,浑然一体。考场作文无论如何创意出新,其内容段落、层次之间的衔接与过渡是不能不讲究的,如果衔接不顺畅,过渡不自然,文章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8.
清代学者李绂(穆堂)在《秋山论文》(1703年)中所提出的叙事论,在中外叙事理论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结合叙事作品研究所提出顺叙、倒叙、分叙、类叙、追叙、暗叙、借叙、补叙、特叙等9类叙事方式,较为完整而全面地概括了叙事作品中的话语叙说方式,早于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约270年在其《叙事话语》(Narra-tive Discourse)这一现代叙事学研究中对叙述顺序、叙述节奏等作的全面分析,其理论论说方式也具有科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模仿点总分结构的段就是先从总体上讲,然后分别从几个方面讲的段。这种结构的段通常有三种形式:一、总分式,也就是先总述,后分述。二、分总式,也就是先分述,后总述。三、总分总式,也就是先总的描述,然后分述,最后再对上文做个总结。仿写总分段时,要注意分写的内容一定要围绕总写的句子,否则内容就会松散。  相似文献   

10.
翻译工作一般要经过两个程序:理解原文(英文)与译成汉语。在实际操作中,这两个程序不是单向的。译一个句子,往往耍从英语到汉语,汉语到英语仔细推敲,反复研究多次,直到这句话的译文与原文意思完全符合。一篇文意译好以后要再作润饰,这两个程序才算完竣。在英文翻译中,为了能更好地理解原文,笔者认为应掌握以下三方面的要领。一、译文时要注意再上下文看上下文就是看原文的词(或词组)与词、词与句子、句子与句子、文章的这一部分意思与其它部分意思之间的有机联系,了解它们之间的语法关系及逻辑关系,从而准确地理解作者所表达…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构是作者思维运行路线即思路的外化,如果文章结构松散,就会极大地影响主题的表达。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一是撇开中心,横生枝节。常常是围绕一个中心写着写着,中途岔出别的话题。这样的文章,从内容上看,多数表现为离题,从结构上看,则是文章线索分散,笔力分散;二是恣意妄为,逻辑混乱。事先没有通盘考虑,写一段想一段,写到哪算到哪,导致言之无序,思路缺乏条理性;三是缺乏过渡,忽视照应。表现为内容转换过程中不会用过渡性语句,前面提到的问题在后面没有着落,后面出现的内容不见前面有铺垫。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等方面结合口译实例,探讨了英汉同声传译在语篇衔接层面出现的问题,指出英汉同声传译要从语篇分析入手,注重上下文的衔接,译文才会自然流畅、主题突出。  相似文献   

13.
同学们在写读后感这类文章时常犯的一个毛病是大量地引用或叙(xu)述所“读”材料的内容,忽视了对“感”的抒发,致使所写的文章成了缩(suo)写的摘(zhai)抄。写“读后感”一定要写出自己对所读文章的感受、体会,  相似文献   

14.
科技汉译英谓语动词的转换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汉语动词句英译时,常需要转化为系动词或虚义动词谓语结构句,动词谓语转译为译句的补语、主语或宾语。谓语动词的转换翻译一般使译句正式庄重,语域提高,且适应不同的语用要求:转译为系动词谓语结构补语,是从语言而非言语角度,对语义内容作概括表述;转译为主语,是为恰当表述论述主题,或便于上下文的衔接和照应;转译为宾语名词,虚义动词结构为修饰语提供了自由的句法框架。  相似文献   

15.
《新少年》2004,(6)
最近有不少同学来信,说:“学习太累了,在学校每天上8节课,回家还有好多作业,总是要写到10点钟以后,有时还是写不完。”他们很苦恼,问:作业做不完怎么办? 的确,这种现象很普遍。很多孩子回到家后就写呀写呀,作业有学校老师留的,有家长留的,有家庭教师留的,写个没完没了,玩儿  相似文献   

16.
我在批阅同学们的作文时,发现大家的记叙文有五种常见病。现分叙如下,请同学们在写记叙文时注意防治。一、开头离题太远。有位同学写了一篇《记一次春游》的文章,从春游前一天准备物品开始,写了自己晚上怎样睡不着,第二天怎样早起穿衣、吃饭、上学校、集合、排队等,一篇不到700字的作文,春游出发以前就用去了300多字。这样的文章像个厚皮大西瓜,叫人看着乏味。我们写文章应提倡开门见山,紧扣文题,使人很快就接触到文章的精彩部分。二、结尾大发议论。有位同学写了一篇题目叫《狗》的文章,开头写了狗的外貌,继而写了狗的习惯和特点。这两部分…  相似文献   

17.
真值是一个语句或语段所反映的客观事实,同义转换是对同一客观事实的不同表述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凡是具有相同真值的语句,都可以进行同义转换.言语交际过程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的过程,说话者必须在无限的同义转换的句子中找出最合适的语句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同义转换主要有三种方法,即通过词汇变化、句法变化以及逻辑变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18.
写出来的和说出来的英文句子都应该是正确的,符合英文习惯的。但是说的句子一般比较短,主要是日常用的词汇,写的句子则不然,要求准确、清楚,既要合乎逻辑,又要讲究修饰。一句话,写出来的句子要求质量高。因此,中国学生最感头痛的就是写作,常感到词不达意,表达方式单调枯燥,所写内容空洞无物,上下文不衔接,特别是外籍老师常弄不清学生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通过对学生写作及作业中所出现的错误的分析,我认为中国学生所存在的这些问题主要是受母语汉语造句方式及汉族人思维方式的影响,往往根据汉语的句子模式造出了大量中文式的英语句子。下  相似文献   

19.
事例论证是写好议论文的最常用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要用好既典型又生动的事例论据,除了要有引例,还要做到叙例具有针对性、概括性,并且要在叙例之后议例,对所叙述的事例进行分析论证,从而架起论点和事例之间联系的桥梁,使论证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20.
《大唐秦王词话》重视空间叙事的展开,相对忽视时间的具体化,在空间转换过程中,突出了作为大唐国都的长安城的绝对政治地位,而且在叙事过程中采取“总叙——分叙”的叙事策略,这与三礼叙事以“惟王建国”为绝对中心引领全书间架、层层分级、从总到分的叙事程序有密切的关系。这种叙事结构体现了作者尤其是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文人修订者在对《大唐秦王词话》斟酌损益过程中的别具匠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