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中国人在认识事物、把握事物、说明事物时,遵循着某种整体化、形象化的思想原则,这一点早已得到了公认。这种思维方法与西方人的思维方法之间的区别(比如“合”与“分”、“一元”与“多元’、“综合”与“分析”等等的对立,以及由此导致的重人伦与重自然、重精神与重物质、重文学与重科学等等的对立),也是很清楚的。但是,中国古代整体现和形象化的思维方式,究竟怎样长远而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以及怎样对世世代代中国人进行了塑造(即对他们的观念意识、行为方式发生了潜移默化般的影响),却是很有必要加以探讨的。中…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思维方式,其基础是整体有机的宇宙论。表现在认识特征上则是系统思维与意象思维。系统思维把人与宇宙看作本质上互相贯通的有机系统;意象思维注重事物表象和文化符号与人的精神的交融作用。没有人的精神解读,符号只是死的符号,有了人的精神参与,符号与客观世界才变得有意义。  相似文献   

3.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观念,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基本精神,它以整体性和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宇宙及万物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对人的生存命运和生存状态的关怀与把握,其中蕴含看浓郁的生态意识和人文精神,对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特别是山水画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在山水画中主要表现为生命意识、人本意识和境界追求。  相似文献   

4.
《尚书》的五行和《周易》的阴阳均抽象于具体事物本身而演化为整个宇宙间具有普遍联系的整体功能学说。在古代中国农耕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均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和构架,传统哲学中的整体模糊思维遂成为中医之主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拟从认识论角度探讨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医整体模糊思维的关系及现代中医临床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反者道之动”、“正言若反”是老子提出的独特的思维方式。老子对“道”概念的抽绎、道学体系的建构及其特质的说明皆与这种反向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把握住这一思维方式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老子哲学的丰富内涵。同时,从事物的负面、否定面了解和认识事物的思维路径及其方法对今天仍具极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6.
“参与者的宇宙”和客观性的属人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常说的客观性范畴,是指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实在对主体的感知、意识、意愿和活动方式的独立性、居先性、制约性。但这种独立性又是相对的——它本身的设定就依赖于人类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方式,受制于语言和人在宇宙中的宏观地位。因为我们的认识从来都是双重反映:既是自然物质事物的关系的反映,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映,外部世界既是我们认识的前提、来源,又是我们认识的结果。对这个矛盾的各执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的宇宙意识是“天人同构”.这一宇宙意识对中国传统美学产生了极为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它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本体认识;决定了中国人对于艺术的终极追求;决定了中国艺术的整体风貌;决定了中国艺术基本的创作方法;决定了中国人对于审美的基本认识.由此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独特的品性和特征。  相似文献   

8.
概念,作为人这一认识的主体所特有的意识现象,它是叵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是从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别反映事物的本质、布物的全体及其内部规律的一种思维形式。人类意识以概念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时.经过了思维的一番加工制作.从而抽取和概括出事物一般的、必然的、本质的东西,以概念的形式固定下来.所以,就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来说,它是主观的.但就其反映的是“客观世界”来说.它的内容毕竟来自于客观事物.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因而它又是客观的。可见.概念是客观世界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但要真正科学地解决概…  相似文献   

9.
由于对宇宙感知的角度不同,东方人和西方人在文化思维模式和语言表达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异。汉语因受汉文化整体式思维的影响,允许模糊性表达。汉语的这种特征并不影响用汉语沟通。但是,如果中国学生用英语交流时无意识地使用整体式思维,这种思维模式便是误导。而一般说来,模糊与笼统在英语表达中是应该避免的。通过分析汉英语言文化中的模糊、精确现象,可以探究影响中国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的相关因素,寻求改进目前英语教学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0.
在老子看来,一切事物及事物的正反两面都处于两两对立的关系之中。他这种独特的蕴含丰富哲理的思维方式,可称为正反思维方式。在老子那里,事物及事物正反两面的总体关系是相反对立的,具体则表现为正反相生、相渗、相化及相若四种关系形态。他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后来辩证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改革开放的客观现实,都需要造就一批高智力水平的“开拓性”人才。而这种人才的培养,有赖于现代思维。现代思维是在事物普遍联系中进行立体的、动态的、系统的思维,使人更好、更快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不同结构、不同要素和不同功能,以形成人们认知结构的系统性和认识能力的应变性。可以说,现代思维是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关键。受传统文化制约的传统思维是一种孤立的、平面的线性思维,它对事物只能作出简单化、绝对化的判断。用这种思维方式进行语文教学,对现代语文信息既不能及时正确地、全方位多渠道地吸收,也不能迅速、灵活、创造性地处理和输出。因此  相似文献   

12.
论文精华     
论哲学意识张金城撰文指出:中国改革的实践要求人们特别是身处党和国家领导地位的决策者重视哲学意识问题。张在分析了哲学意识问题提出的历史背景后指出,中国的改革,既不单纯是个经济体制问题,也不单纯是个政治体制问题,而是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综合性的配套的改革。全面的综合性的改革需要全面的综合性的理论和思维方式作指导。这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理论和思维方式就是哲学,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哲学意识一般是指人们运用哲学这种富于反思的理论去观察问题,认识事物,解决矛盾和改造世界的主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形成,是基于对宇宙生命现象的特别关切和注意,并以此作为哲学思维抽象基础的结果。这种对生命现象的哲学认知和抽象,造成了中国古代思维的基本格调——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的耦合。文章对一与多、整体性与个体性两者的理论内涵、耦合关系,以及思维方式的成败得失作了系统详尽的阐释、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汉语词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远古以来,在“天人合一”思想指导下,汉民族形成宽泛、灵活、综合的思维模式,对事物的认知重直觉、重类比、重了悟。这种思维方式对汉语词汇也产生了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构词方式、词义的引申、词语的运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他借助了古代神话的思维意识,并结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现实,将这种思维意识加以拓展体现,通过转换非现实的神话意象的内涵表现,把各种文化元素统合在自己的思维之中,又把统合过的文化元素发散到宇宙万物,跨越时空,思考生命的现实与未来。于是,各种表面上缺乏逻辑性联系,不可组接的意象之间便产生了超逻辑的链接,从而使人与宇宙万物产生了一种新的生命因缘,创造出一种新的自我的生命旋律和时空结构。  相似文献   

16.
梁宗岱诗论的宇宙意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宗岱的诗论自成一家。他诗学理论的核心是宇宙意识,即超越了作者个体情感的对人与宇宙关系的正视与叩询。宇宙意识的生发,是从“心斋”状态进入“陶醉”状态、达于形神两忘,进而完成与宇宙大灵的“契合”的。宇宙意识渊源有自,既有庄学、玄学的余续,又有对西方象征主义的接纳,是中西合璧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受先秦原始儒、道的影响,其思维方式既有着形而上的思辨特征,同时也保持了诗性的特征;而这种思维方式绵延于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史中,以至于成为中国文学区别于西方文学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种思维方式决定了古典诗词创作时的运思方式,具体而言,体现在三个层面上,即整体观照、生命意识、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18.
思维有两种形式:一是形象思维,二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是人类思维发展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与直观、形象紧密结合的思维方式,想象是形象思维的主体;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事物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与形象思维不同,它用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理智、抽象、意志、知性等构成人的理性生命;情感、直觉、形象、想象、灵性等构成人的感性生命。  相似文献   

19.
创作心境与创作理念的不同,导致诗人陶渊明与华兹华斯对审美观照对象的处理方式各异,使二者诗作形成不同的美学风格:自然客体在前者诗作中是审美观照的主体对象,形成陶诗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与淡逸闲远的美学风格;在后者诗作中则是引发诗人沉思或承载诗人情感的媒介,形成华诗重分析重逻辑的思维方式与崇高深邃的美学风格。二者诗作在关学风格上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源于中西文化系统中对宇宙本原的认识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并形成中西截然不同的美学机制与文化规则。  相似文献   

20.
真正意义上的诗,象一位人类学家说的,它逃避“通过文化的机制使事物变成了作为人的对象的存在”而被认识,被人类的语言加以表达。因此诗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文化,超越有限,使事物找到使自己回到实在世界的价值根据。综观吴晓诗的创作,专志于让现实、人生、自然回溯到历史精神贯注的传统——人文世界的重构,生命——人格精神的召唤;致力于把艺术聚焦投射在生命哲理深度和历史——宇宙意识的参悟上,可为我们提供一个母题读解的角度。一、回到集体潜意识的傍徨: 大海·土地与黄河大海、土地、黄河在吴晓诗歌中是我们民族的三维的栖息空间。文化人类学理论告诉我们,以某种宇宙起源论模式作为根据,一个民族总是试图在“世界的中心”确定它的生存空间,“如果这个世界是可以让人生活的,它就必须是已经创造出来的”。由此,一个生存空间的创立对应于对宇宙起源的认识,与生产(生活)方式和宇宙观念结合在一起。即使中国传统的房屋顶部的开口,称为“天窗”,以保证人与天之间的联系,也是天人合一的宇宙符号的表示,是农业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