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计斌  计辉 《江西社会科学》2001,(Z1):152-153
江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2.
也说创新     
创新—发展的主题。创新—进步的灵魂。面对新的世纪,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严峻挑战,永远立足于世界的先进行列,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唯有依靠创新,方能推动发展,获得进步。我们必须重视创新。综合国力的增强离不开创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焕发勃勃生机,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胜利。历史的正反经验反复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必须勇于创新。创新的过程乃新事物扬弃旧事物的…  相似文献   

3.
我们正处在一个政治、经济、思想、道德和文化都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里进行改革开放,不但要求人们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求人们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如果没有科学的创新精神,就很难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舞台上演出威武雄壮的活剧来。因此,培育起与时代和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创新精神,就成为我们正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人们应当十分重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的这一论述,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生…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经济发展乃至综合实力最深厚的基础。随着经济和社会进步过程的加快,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在相当程度上不再是庞大的物质资源,而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方式和善于创新技术的人。在这种形势下,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优化民族思维过程,改造民族传统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和现代都重视教育,也重视教育中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当今人才第一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所谓大学创新教育体系,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校管理者的创造性教学管理、教师运用富有创造性内容的教材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而形成的旨在优化学生创造环境、开发学生创造力的教育网络体系。对一国而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更是科技、教育领域所应提倡的,但从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情形来看,仍没把创新教育作为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此我们提出要予以大学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以足够的重视,即首先是要构建能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其次是要构建能适应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其三是要构建和培养一批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队伍,从而使我们的教育改革真正地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钟大海 《南方论刊》2002,(11):28-3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今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入的新形势下,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同样呼唤着创新.唯有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跟上经济工作的发展,切实为企业经济发展鸣锣开道,保驾护航.本文结合石化企业的实际,试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和现代都重视教育,也重视教育中的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能力的强弱、创新人才的多寡,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和决定性因素.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当今人才第一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论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红 《理论界》2003,(2):8-8
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创新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江泽民同志就创新问题所发表的一系列谈话中,蕴涵着丰富而又精深的创新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包括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及其他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培养创新人才要靠教育,靠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要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积极推进科技体制、教育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坚持自主创新,促进全社会共同参与并支持创新,在全社会真正形成推动创新工作的有效机制;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国家创新体系,全面增强国家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1.
当代经济的全球化 ,加速了市场、信息、技术的全球化 ,加剧了竞争的尖锐化。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只有抓住管理这个永恒的主题 ,并充分发挥企业在管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 ,才能适应生存竞争的发展。正如江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山东航空公司在全国民航系统是成立最晚的 ,但起步高、跨度大、发展快 ,五年艰苦创业 ,五年管理创新 ,累计创利税 3 .1亿元。目前总资产已达 3 3亿元 ,飞机 18架 ,一跃成为中国民航的后起之秀。我们一条最主要的经验就是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部署以及董事…  相似文献   

12.
招晓玲 《南方论刊》2011,(Z1):73-74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知识、人才、教育的竞争,需要我们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江泽民同志曾经提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缺乏创造能  相似文献   

13.
1995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江泽民同志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创新问题.把创新提高到关系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高度来认识。创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它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等多方面内容。增强创新意识是实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创新意识的构成.至少包含以下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5.
创新,是一个民族最重要的素质,是一个国家永远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关键所在,也是把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可靠保证。江泽民同志强调指出:现在我们更要十分重视创新。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建立国家的创新体系,把创新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从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乃至到将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虽然是一个漫长曲折的历史过程,但在…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进入21世纪,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为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支持。为此,必须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创新。本文主要就观念创新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其实,对于一个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来说,也是同样的道理,没有创新的精神,没有创新的能力,就没有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国有困难企业应把握住哪些重点,以创新求适应,以创新求发展呢?笔者以为,当前应重点抓好观念和经营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世纪之初的组织工作,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契机,正进入一个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探讨新思路、提出新对策、创造新经验的全面创新时期。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进步的历史证明,没有创新.便没有发展。任何一项事业的发展与进步,也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因此,如何把握时代特征.勇于创新,与时俱进,已成为组织工作一个极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社会发展的活水源头。所谓“创新教育”就是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促进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特征的新型教育。高中数学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王丽娟 《理论界》2002,(2):72-73
江泽民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朱溶基总理也说:“教育和科技事业要走改革创新之路,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