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4 毫秒
1.
关于“乡土”的书写一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母题。自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和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五四”前后至20世纪三十年代为乡土小说发端与拓展期,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小说流派—乡土小说流派;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中后期为乡土小说承继与变调期,解放区以及建国后的乡土小说在延安讲话的规范下,逐渐走向“农村题材小说”发展道路;70年代末至新世纪初为乡土小说转型与新变期,这一期间的乡土小说摆脱了政治对文学的枷锁,重返乡土文学的审美追求,并在新世纪前后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回望乡土小说走过的近百年历程,无论是现实的、或者是历史的,是浪漫的、或者是现代的,每一部作品都在演绎着不同的乡土故事,每一个乡土故事又承载着作家不同的乡土经验,并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乡土中国近百年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考与追问。  相似文献   

2.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3.
贺享雍.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当代四川乡土小说作家。他扎根乡土、坚守乡土,创作了一系列反映当代农村发展变革和农民生存状态的乡土小说。本文试从山水咏叹调、农村变革的歌赞与审视、人性之“神”与人性之“魔”这三含方面来解读贺享雍的长篇乡土小说书写。  相似文献   

4.
哈代和福克纳都是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的文坛巨匠,他们饱蘸着一腔热情,建构了“威塞克斯小说”和“约克纳帕塔法世系小说”。在作家所处的年代里,他们的家乡正经历着历史和文化的变革,乡土文化正承受着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袭,这使作家陷入了文化和生存的困境之中,他们祈盼着和谐的乡土文化的回归,在作品中渗透着浓重的乡土意识。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创作与“五四”时期乡土作家们“感时忧国”、“隐现着乡愁”的写实方式不同,对故乡表现出“拒绝”、“仇恨”的情感倾向,营造出了一系列关于故乡的历史神话和反神话,标志着乡土小说创作情感和写作方式的流变。故乡不再是精神的家园和灵魂的寄托,而变成了一种文学性的资源,一种可以诗性抒发和艺术虚构的空间。作家们关注的已不再是故乡的具体内涵,而是对故乡的言说方式。乡土小说创作也从原来的拯民救世的实用性中偏离了出来,走向了主观和抒情性。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与汪曾祺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小说作家。沈从文以一颗“执拗”的“乡下人”的心表示着对乡土的亲和、对都市的逃离。汪曾祺则是跨越时代的富于灵性的作家,在乡土小说方面卓有建树。沈、汪两位作家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及其技巧乃同中之异,而从人生哲学看,汪曾祺从感情上接受了儒家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沈从文则更多地体现在忧国意识和维护文学的独立性方面。  相似文献   

7.
早期“乡土小说”是 2 0世纪 2 0年代继“问题小说”之后在文坛上出现的一个以描写农村生活和乡土回忆为题材的小说流派 ,其中存在着朦胧的现代意识。这不仅指现代社会意识 ,也指现代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8.
乡土小说与传奇的关系素来密切,新世纪以来更形成一种传奇叙事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它们较多运用巧合、偶然与神秘因素,或“超现实”的叙事方法,由此书写个人传奇、“怪力乱神”以及其他“陌生化”的传奇内容。新世纪以来乡土小说的传奇叙事倾向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缘于小说、乡土与传奇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与近年来的文学、文化环境以及乡土现实书写的困境有关。传奇叙事可以增强乡土小说的故事性,开拓乡土书写与现实主义的边界;但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最主要就是过分追求传奇效果,导致故事情节失实与人物形象失真,同时,在情感与思想表达方面也有所欠缺。  相似文献   

9.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乡土小说,由于作家们世界观的差异、审美倾向以及创作个性的不同,使得他们的创作从一开始就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形态:乡土写实小说和乡土抒情小说,并在对乡土文化的审视上表现出“批判”和“弘扬”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域外文学对于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而言并非单纯的阅读经历,而是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透过日积月累的域外文学“体验”,逐渐形成“俄苏体验”“美国体验”和“日本体验”三大谱系,其中又以“俄苏体验”最为显著。俄苏文学激活了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的革命想象,不仅茅盾、蒋光慈、王统照、丁玲等既成作家深受俄苏文学的影响,而且萧红、萧军、端木蕻良、叶紫、艾芜等新进作家也明显受到俄苏文学的熏染,从而充分显露出“俄苏体验”所引发的创作效应。在为数众多的美国左翼文学家中,单纯从对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创作所形成的影响力而言,无人能出辛克莱之右,茅盾、萧红等左翼作家都受到辛克莱的影响,在他们创作的左翼乡土小说中留下了印迹。在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留日学生也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相较于留学其他国家者而言成为左翼作家的数量最多,由此也使得“日本体验”成为不可小觑的影响因素。中国左翼乡土小说家在域外文学“体验”的基础上获得启示以完成中国左翼乡土小说的创建,由此也使得中国左翼乡土小说与世界文学尤其是左翼文学之间形成紧密联系,从而成为国际左翼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1.
“青春散文”的写作同中国传统散文的创作相比 ,既有明显的继承关系 ,又充满明显的时代色彩、个性色彩和青春气息。其作者的散文张扬个性 ,呼唤这个时代的真情 ,生动活泼地表现这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青年的生活、思想、情感。  相似文献   

12.
农村报道中存在的几种主要问题是记者不爱下农村,不愿往"远处"跑;报喜不报忧,愿问"好的"唱喜歌,不愿问"坏的",疏于监督;愿浮在上面采访"官儿",不愿深入基层采访"民"。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记者采访作风建设不到位。解决办法是采访要深入群众;养成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好作风;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培养不畏艰险的作风。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与威廉斯是中美两位同时代极具本土意识的乡土作家,他们毕生坚守为人类立命的创作理念,对历史进行深入体悟与深刻反思。其思想主题大致经历了从“个体性”延伸到“群体性”进而提升到“类性”的过程,其文化视野也从本土拓展到整个人类、从过去延伸向未来。他们积极关注人性、深切关怀人类整体命运,其艺术思想远远超越他们所身处的时代,在时间长河中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4.
现代诗歌三十年正处于一个呼唤光明、需求热情、崇尚力量的时代,诗人潜在意识中所包含的对始原太阳意象的理解,是诗人们热衷于太阳命题的内在心理根源,正是诗人内心对于和平、光明、幸福的需求,造就了有"光、热、力"特征的太阳意象群在现代诗歌中的密集出现和衍生。  相似文献   

15.
创新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特征,学校共青团干部应以此核心重新构建育人观念:每个学生都有创造潜能;创新能力通过培养可不断发展;创造是坚实基础知识的升华和飞跃。学校共青团干部还应该深入了解以独立人格为首的二十方面的创新人才素质构成要素,特别关注情感、意志、气质诸方面的非智力创造因素的开发。学校共青团干部应在培养适应并创造未来,批判创新、创造性学习、综合能力四大重要切入口,积极探索与深化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整体主义思想在西方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 ,表现出宗族、家族整体主义和地区、集团整体主义 ,民族、国家整体主义 ,地球、人类整体主义等多种历史形态 ,并成为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 ,但集体主义原则与整体主义思想有着质的区别 ,这使得社会主义集体原则对早期整体主义思想有着无比的先进性 ,是种巨大的精神超越  相似文献   

17.
作为配角,《西游记》里的小妖精有着自己独到的价值和功能,并非可有可无的龙套人物.而能否写好配角,正是衡量一部小说艺术水准的重要标准.通过对取经路上那不自量力的虎先锋、忠心养家的精细鬼、伶俐虫、老谋深算的斑衣鳜婆、良心未泯的有来有去、警惕性高的小钻风、阴险毒辣的前部先锋等小妖精进行分析,让读者发现《西游记》里的不少小妖精写得栩栩如生,生动风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西游记》一书增加了许多变化和情趣.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以对 90年代诗歌生存状况的持续观注 ,深感 90年代传统价值观的瓦解严重压缩了诗歌的生存空间 ,诗人在狭小的空间内奋力挣扎 ,忍受着商业性文化对传统诗歌内质的消解。但诗人们试图在新诗前卫化突进过程中寻求传统内质的精华同现代审美意识的共通共融之处 ,期望创造出属于这个全新时代的特色诗歌 ,发出时代的强音。本文勾勒了当下诗歌创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论后现代视界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研究法则的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坚持心理学人文科学取向的心理学家,尤其是热衷于理论探索和倡导心理学后现代转向的心理学工作者,都对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法则深感不满。他们主张用整体论、建构论、去客观化、或然论和定性研究来取代心理学研究中因袭已久的原子论、还原论、客观论、决定论和定量分析。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心理学研究多元化、系统化的局面,为心理科学在后现代境遇中真切而系统地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20.
维新派的民权思想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和社会思潮,适应了近代中国政治和民族救亡的迫切需要。戊戌变法后维新派的民权思想并没有消亡,他们依然高举自己的民权旗帜,在总结变法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民权思想的内涵。他们不再沉湎于就政体变化的角度来奢谈民主,而是将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国民看作立宪政治的基石;不再借助于圣人的权威来宣扬参与政治改革的自觉性,而是直截了当地倡导自由平等,要求树立"新民"榜样,阐明了国民参政意识对于建立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清末立宪运动和辛亥革命运动中民权主义的勃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