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具有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力、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等多重战略意义。碳达峰碳中和既是科学问题,也是政策问题。基于"环境—社会—经济"包容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框架,碳达峰碳中和实质上是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受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和要素替代效应的复合影响。其实现将遵循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高比例发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负排放技术和自然碳汇的路径,分别以降低绿色溢价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作为充分和必要条件。中国将以收紧目标约束,提前达峰、削峰发展,明确方向性问题,制定差异化行动方案,促进多层面、多主体社会治理为政策导向,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  相似文献   

2.
全球气候变化主要源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人为排放累积产生的温室效应,而森林在生长过程中能起到减少温室气体累积的作用。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在发展低碳经济的今天,森林的吸碳功能越来越吸引人们的青睐和重视。黑龙江省具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在低碳经济转型期间,应把握林业对气候变化发展大局的重要影响,努力探索如何发展碳汇林业,将绿色能源转化为发展的动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以林业带动地区环境、经济及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农户层面碳效应分析框架和测算体系,结合实地调研获取的农户数据,量化分析了农户农业生产项目上的综合碳效应。研究表明:综合碳效应因项目不同而差异明显,且具体项目分布特征各异。碳排放效应主要集中在玉米、茄子、苹果、刺槐、羊生产项目上,具体体现在农资投入、农业能源投入、农田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处理、畜禽饲养五个生产环节,以化肥、粪肥、农药、农膜投入和作物秸秆、薪柴燃烧排放为主,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温室气体减排工作,将有助于提高减排效率;碳汇效应源于植被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固碳,其中79.17%的碳汇量源于土壤层固碳,92.38%的碳汇量集中在生态林草类项目上,且该项目碳生态效率最优;畜禽养殖项目碳经济效率最优,饲料作物种植产生的碳汇量很好的抵消了该项目碳排量;草本经济作物类项目碳生产效率最优,但碳排放强度和密度最大,导致该类项目净碳汇量总计亏损136.498吨碳;除草本经济作物外,其他项目均表现出正的净碳汇效应,以生态林草类项目贡献最为突出,农业生产项目整体净碳汇效应良好。  相似文献   

4.
从我国现实的经济和环境状态出发,根据我国现有资源状况,阐述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通过建立测算碳排放和碳吸收公式和模型,在测算我国农业碳吸收、碳排放和净碳汇现状基础上,重点对1996—2015年20年间我国东中西三区域和31个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碳吸收和净碳汇现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1)1996—2015年间,我国碳排放总量方面,东部>中部>西部;碳吸收的总量方面,中部>东部>西部。(2)1996—2015年间,碳排放量前三位的省份分别为:山东、河南和河北,碳吸收量最大的省份为河南、其次为山东和广西,净碳汇量前三位的省份为河南、广西和山东。(3)农业是碳排放的主体,也是碳吸收的主体,尤其是种植业。  相似文献   

5.
碳达峰碳中和是破解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突出问题,构建低碳经济体系、倒逼能源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西北地区以化石能源为主,风力、光伏资源富集,双碳目标的实现可有效解决西北地区经济落后的现状,对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碳达峰碳中和研发、实施情况及西北地区双碳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西北地区双碳目标的实现路径,即立足于西北地区资源能源禀赋,坚持可持续发展,先立后破,推动能源低碳转型平稳过渡原则。继而提出加快碳捕集技术研发及应用;以再生能源促电力系统转型;重视储能技术研究;加速西北地区碳交易市场建设;通过生态建设提升荒漠碳汇功能的解决方法,以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使西北地区逐步达到碳中和。  相似文献   

6.
林业碳汇作为成本最低的碳吸收手段,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基于2008—2021年31个省级行政区的数据,估算了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并将其纳入当前的林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构建了以林业碳汇价值为正外部性产出的DEA-Malmquist效率分析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较高,但区域间差异较大;2008—2018年,四大林区林业碳汇经济价值的排序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但在2021年南方林区反超东北林区,位居第二;林业碳汇效率呈现上升趋势,年增长速度达到31.9%,增速较高,在近三年来尤为突出;四大林区的林业碳汇效率的排序为南方林区>北方林区>西南林区>东北林区,技术进步效率为林业碳汇效率作出了巨大贡献,分时期来看,四大林区的Malmquist指数均呈现“U”型变动趋势。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固碳增汇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目前获得签发及正在实施的森林碳汇项目主要有三种类型:CDM碳汇造林项目,中国绿色碳基金支持开展的碳汇造林项目以及其它碳汇造林项目。当前影响中国碳林碳汇发展的主要因素:国际法的国内适用问题,国内林权制度改革的冲突。中国森林碳汇法律制度完善的主要内容:行政许可及行政监督权力的立法完善,立法促进国内碳汇的发展与国际碳市场的衔接与交易流通。  相似文献   

8.
森林生态效益的有效供给取决于森林生态效益的价值实现.森林碳汇贸易通过市场交易,充分实现了森林生态效益的商品化,为林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融资平台.基于森林碳汇贸易的公益性、公开性、风险性以及交易客体的“可转让性”,必须通过完善标准合同、建立碳交易所、设立碳汇林保险以及建立合理的林权制度来保障森林碳汇贸易的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9.
森林资源是维持大气中碳平衡的重要杠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既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障人民基本生态需求的森林资源保有量的最低数量界限,也是保障森林资源发挥减缓气候变化作用的数量底线。我国《森林法》应当确立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理念,将森林资源保护红线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指标,创新土地规划制度,走出“林地”概念的怪圈,健全碳汇林业制度体系,以确保森林资源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0.
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对森林碳汇的概念、特征和计量,森林碳汇市场的特征、类型和现状以及森林碳汇市场机制构成要素和政策激励等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概述,最后从研究对象、方法和内容方面对中国森林碳汇及其市场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碳汇林业的木材收益与碳汇收益评价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碳汇林业建设在全球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已成为碳汇供给的主力之一,碳汇林业建设更具战略意义。在碳汇交易的利益导向下,对碳汇林业的收益进行评价是推进碳汇林业建设的关键。采用Hartman木材与生态舒适性产出评价模型,对河北省邢台市任县永福庄乡林业的木材收益及碳汇收益进行评价,可以得出当地碳汇林的最优轮伐期为10年,并计算得出最优化的综合收益预期值。  相似文献   

12.
增加森林碳汇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以浙江、江西和福建3省11个县为例,根据对310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就农户对森林碳汇认知及碳汇林经营意愿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利用Logit模型定量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碳汇林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均接受营林培训次数、林地质量、农户经营态度和地区差异等变量对农户参与碳汇林经营意愿有显著影响。在碳汇可以用于交易的前提下,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为政府推行农户碳汇林经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生效后,森林碳汇市场作为解决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补偿的有效机制在国际范围内已经初步建立。揭示了森林碳汇产权的界定是森林碳汇市场交易的前提和市场有效运作的制度基础,进而以发展中国家和附件Ⅰ国家为森林碳汇的供求分析框架,以资源配置有效性为视角,构建了森林碳汇市场的运行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了政府在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机制构建与完善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低碳农业联合生产的绩效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农业生产过程严格遵循联合生产原则,最终目标在于实现期望农产品与期望碳汇产品、非期望碳排放产品之间的耦合关系分别得以加强、脱钩,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已逐步形成六种低碳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碳计量测算结果显示,不同模式的总碳产量、单位碳产量存在一定差异,但最终均实现了净碳汇量的盈余。其中,免耕、秸秆还田和粪肥配施有助于提升耕地的固碳能力,而标准化的技术集成则更有利于农业生产实现良好的固碳减排效果;DEA-RAM模型测算得出技术集成固碳减排模式表现出较高的联合生产效率水平,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两个方面实现联合生产绩效最优,而导致联合生产非效率的因素在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冗余;农户的行为选择对低碳农业联合生产的资本、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产生重要影响,各因素在不同模式中影响的显著性和重要程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森林碳汇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显。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分析碳汇政策能够为政策的制订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构建CGE模型的前提需要构建基于林业部门的社会核算矩阵(SAM)。SAM中的林业产出和投入各账户、林产品供给和需求各账户,以及隐含的相对价格可以用来模拟碳汇政策对林业的影响。基于《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并结合其他统计数据,编制了基于林业部门的2007年中国社会核算矩阵。该表的特点是对涉及林业的账户进行了核算,对统计年鉴中没有的数据进行了合理的估算。编制的SAM为CGE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提供了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6.
低碳农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在我国,发展低碳农业会遇到传统的长期的化学农业生产模式、自然资源的匮乏、国内农业低碳技术水平不高、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和制度约束等的限制。发展低碳农业可以采用产供销一体化、碳捕获为目的的固碳农业及和谐共生的立体农业等三种模式。可以从提升农民低碳农业理念、加强技术创新、提高农业生产人员素质、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等方面来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7.
发展森林碳汇是应对气候变暖的重要措施,市场化是森林碳汇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度建设是森林碳汇得以发展的保障,生态文化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碳汇制度的建设对云南民族文化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森林碳汇制度的建设必须与云南民族文化的保护发展相结合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乡村旅游地位于广阔的乡村地区,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碳汇资源。通过文献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研究乡村旅游地碳汇机理问题。乡村旅游地自然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乡村旅游地碳汇资源是乡村系统中能够清除、吸收、贮存大气CO2的陆地生态区域,包括农田耕地系统、乡村林地系统、乡村湿地系统与乡村草地系统,具有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品质有异、动态变化等特征。乡村旅游地自然系统中的绿色植被从大气中获取CO2,经由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质,部分通过植物凋落分解转化成为土壤碳,其碳汇价值由既密切联系又有区别的碳吸收价值与碳储存价值组成。定量地估算乡村旅游地碳汇水平以及基于碳源/碳汇估算的乡村旅游地碳中和实现路径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一方面有利于人类减缓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蕴含了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可能造成新的国际社会的不公平,因此它的应用不仅提出了国内法上新的课题,也成为国际法关注的焦点.与此相关的国际法问题主要集中在气候变化、海洋环境保护及废弃物跨境转移等领域.目前已有部分国际法文件对此作出了针对性的修改.研究现行国际法体系如何适用于CCS技术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