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西方海权理论带有浓重的海洋霸权色彩.中国海权是海洋主权、海洋权利和制海权的统一,具有自卫性和有限性.我国海权的法律保护存在宪法关注缺失、立法相对滞后及体系不平衡等缺陷.宪法保护海权有其必要性,解决海岛海洋争端和提升我国海洋执法的正当性均需宪法提供明确的依据.党的十八大报告为海权入宪提供了契机,海权的宪法保护路径在于增设涉海条款直接保护海权、授权普通法律间接保护海权.  相似文献   

2.
为了应付日益严重的海权危机,民国时期国人对海权的认知和实践进行了积极探索。海权认知涵盖了海洋权力、海洋权利及海洋权益三重向度;海权实践路径表现在加强海军建设以提升海洋权力、多管齐下以维护海洋权利、发展海洋经济以争取海洋权益;海权认知和实践受到政治动荡、财政拮据、观念守旧等因素制约。民国时期海权认知和实践经验教训对当今中国加快海洋强国建设依然有着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惨痛的海权丧失的历史和现实的海上威胁,使毛泽东在建国后深感中国在海洋方面具有不安全感,同时也促使毛泽东开始重视中国海权问题。为维护中国海权,毛泽东顶住西方压力,积极采取措施,冲破了西方敌对势力的海上封锁与禁运,拒绝了苏联谋求中国海洋权益的无理要求;维护了中国海岛的领土主权,积极推动了海军建设,捍卫了中国的海权。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毛泽东对海权的认识与实践还不尽完善,但其很多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海权是海洋权力的缩译,它是一个权力政治术语。权力是自上而下的,强调国家暴力,因此用海洋武力进行海洋利益的诉求是海权的本质属性。海洋权利则是一个法律术语,它是国家主权在海洋的延伸。海洋权益是一个国际法术语,它突出了利益,并强调在合法权利的基础上实现海洋利益的维护。三者概念的辨析是必要的,但是没有必要纠缠于概念的细微差别。  相似文献   

5.
明代后期,经济、政治、军事合力下海权思想正式萌生。郑若曾的海权思想认为,加强对沿海岛屿、沙洲的防御控制,对海上交通要地会哨巡防,都可以强化国家对海权的控制,更重要的是,他首次将海洋经济与海防相结合,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海权思想。但这种海权思想仍处于萌芽阶段,且有着先天的不足。它与马汉扩张型开放式海权理论存在巨大差异。中国海权思想从明代产生开始,就存在主权型内敛式特点。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将越来越依赖海洋。海洋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命线。与中国有关的海洋权益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海权已关系到中国的主权、生存权和发展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全球化时代中国海权发展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中国应从海军、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和海洋文化等方面着手来打造未来强大的海权战略。  相似文献   

7.
李洁宇 《国际论坛》2012,(5):30-35,80
国际条约和先占(占领)行为,是判断领土主权归属时采纳的重要证据。有效占领是先占(占领)的必要要素,体现为国内立法、行政管辖等。陆权决定海权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精神所在。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毗连水域拥有不容置疑的历史性权利,有国际条约和先占(占领)行为为依据。其他相关东南亚国家的证据在可采性方面存在缺失。  相似文献   

8.
西方大国近代五百余年的兴衰历程和近代中国屈辱史表明,海兴则国强,海衰则国弱。在全球化和陆上资源日益枯竭的时代,海洋正日益成为人类生存和未来发展所依赖的生命线,然而当代中国海洋主权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挑战,面对日益严峻和频繁的海权冲突,积极构建新时期中国海权观和中国海洋大战略尤为迫切。现实和未来中国和平崛起必须依托海洋大战略,提升海权和海洋意识,强化海洋强国战略,重视海洋资源开发、保护和权益保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和持久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革命实践中,孙中山对祖国的海洋有浓厚的感情,对海权问题有着独到的建树。孙中山的海权观主要包括:"争太平洋之海权,即争中国之门户权";维护国家主权包括领海主权,要加强海防、建设海军;加强海港建设,发展海洋经济;"固保南海"、"控制南洋"。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敏锐地意识到,国家遇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大多集中在海洋上。过去,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国家,沿海成为帝国主义的“航道”,江河成了列强的“内湖”。解放后,海洋上外国舰船依旧横冲直撞,外国渔船在中国海域肆意捕捞,而中国渔船在国外屡屡被抓,根本体现不出中国海洋主权何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