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适的西学主张是借“全盘西化”一词来表达他的“充分世界化”或“全力现代化”的主张 ,以此来抵制保守主义和“折衷主义”的反动主张 ,并在“文化折衷派”和“全盘西化派”的夹缝中表达一种更为深刻的更有意义的文化建设主张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输入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胡适是继严复之后的又一位大师级人物.他引进具有浓厚美国本土意味的个人主义、实验主义、自由主义,对进化论做出合乎“美国经验”的解释,是美国文化在中国的大力传播者.胡适的新文化观与他对西方近世文明的理解有着密切关联.胡适的“西化”思想是建构在其西学的知识大厦之上的,没有充分的西学准备,没有开阔的世界视野,就不会有一种开放的心态和对外来文化包容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要地分析了胡适在《新月》杂志上提出的人权主张,这些主张表现出了胡适的一些法治和民主自由精神,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根本缺陷在于,他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认识不清,对广民众最起码的生存权缺乏认识。  相似文献   

4.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郑观应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教育救国思想占有重要地位。他主张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与科技、生产相结合,主张兴西学以培养实用人才,提倡女子教育,倡导考试制度的改革。郑观应的教育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后,战与和问题,是胡适对日主张中的核心问题。胡适率先力主与日本直接交涉,反对对日作战;继而又主张和战并举,以外交掩护备战;接着又只言和不言战;最后放弃和平幻想,走上拥护抗战之路。因此,胡适的对日主张,并非简单地以主战或主和来论定。其避战求和思想导源于他思想上的民族虚无主义;其求和主张不仅有妥协性,也有一定的原则性,并非对日投降。胡适最终放弃和平幻想,走上拥护抗战之路,是有深刻的主客观原因的。一方面,是客观形势变化促成的;另一方面,则因为他是一个反对日本侵略、维护民族利益的爱国者。  相似文献   

7.
冯桂芬教育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桂芬一生长期从事教育活动,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他有力地抨击了清末腐败的科举制,提出了改革科举考试的种种方略。他的教育思想更为可贵之处是,他站在时代的前列,在继承经世致用思想的基础上,为振兴中华进行着艰难的探索,主张全面深入地学习西学和借鉴西方教育,而这些教育主张又处处可见其爱国热忱和民族精神。冯桂芬的教育思想对洋务教育具有开创作用,对维新教育则又产生了先导影响,从而开我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8.
胡适提倡自由主义起先是从输入政治思想着手的,随后延伸到文化和文学上来。胡适的自由主义文学观主要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个人主义品格的倡导、自由主义观念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独立的创作态度。胡适大力宣传易卜生主义,希望文学能够促进国人健全的个人主义人生观的确立。胡适把《易卜生主义》里张扬的个性主义输入到新文学中,他主张个人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天才性,须要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胡适的自由主义思想还反映在创作上,认为作家有文艺创作的自由,可以与政治意识形态保持疏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国家统一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胡适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坚持政治统一,反对武力统一.他提出以国会制度和均权方式维系国家的团结,反对国民党奉行的"剿共"政策,主张通过内政改革消弭政敌,造就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中国近代先进人物之一的严复, 其早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进步的,他主张变法维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以及鼓吹民主自由;但是进入晚年,他的思想却趋于保守落后,他主张教育救国,主张复辟帝制,反对共和以及主张尊孔复古,否定西学.出现这些变化的原因有三第一,中国残酷的现实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使他对西方文化失去了信心;第二,其庸俗进化论的理论思想决定其政治态度日趋保守;第三,理论与实践相脱离也是其思想落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