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熹论修身     
朱熹的修身思想是其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继承了孔孟儒家的修身思想,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发展,通过注解儒家经典尤其是"四书",把修身与穷理联系起来,而具有新时代修身思想的特征。朱熹在重视和提倡修身的同时,亦强调把修身落实到笃行上,主张修身之要在于实际去做,而非空谈心性修养。朱熹的修身思想对于现代社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2.
杨时儒学思想承二程,认为儒家有着孔孟宗传的道统,儒家圣学是求道、行道的学问。他以"无适而非道"来阐发程颢的道论,突出求道不离"洒扫应对"的生活伦常、行道即是"行止疾徐"的生活日用;在求道的工夫上,他综合程颐"格物"说、程颢"反身"说,而最终以"体验未发"的内向反身的直觉体验作为工夫要诀;他强调知止而至,在知的基础上须作行的工夫,他阐发程颢"诚敬"和"廓然大公"的工夫,强调"执中"的"精一"之功,其主要诉诸"尽其诚心而无伪"、"公天下之好恶而不为一己之好恶"的"直"的工夫。杨时等程门弟子阐扬洛学的努力,至其三传朱熹乃集其大成而为影响近世东亚文化甚大的朱子学。  相似文献   

3.
儒家人文素养思想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儒家传统文化在注重人伦道德的同时,也关切着主体的人文素养.儒家以"仁"为人文的根本所在,并认为"仁"之要在于"爱人".与此仁爱思想密切相关的,是儒家的礼敬思想.仁爱和礼敬共同成为儒家对人文素养的基本要求.这既有重反身而诚、重外推践行的特点,同时又因时代局限而有轻自我关照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王襞是"身本"思想的竭力倡导者,他继承了王艮"身本"思想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和发展.王襞突出了人在天地万物中的主导作用,强调内求,主张见危顺受;在格物问题上突出正己修身,正心为国,反身而修.因而王襞的"身本"论比王艮的"身本"思想更具合理性,也更有价值.王襞还继承了王艮的亲民思想,突出了"亲民安民"的时代要求,他心系民众...  相似文献   

5.
关注思想家福柯晚期重要的研究转向——复归古典,是理解其伦理思想的关键。《主体解释学》中,福柯多次引述马可·奥勒留的文本,不断回溯至基督教以前的古罗马时期,对主体问题展开历史性追问。福柯在马可·奥勒留处理自我与他人关系的途径中获得启示,将关心自我目的化,以对抗权力之规训与理性主义笼罩下的虚无。通过挪用马可·奥勒留,福柯对古典时期的修身实践做出积极的重读:将自我从与他者严格的关系中释放;强调主体通过审视世界确立自身;在斯多葛学派“顺从”命运的法则中发现自身成长的契机,为主体找到“自救”之路。  相似文献   

6.
反已是修身的重要途径,也是传统儒家的一贯思想。"淮南三王"继承了传统儒家的这一思想,把反己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王艮认为,反已是为了正己,并认为反己需要一定的精神和功夫。王栋也是反己正己的积极倡导者,他提出来了"于无过中搜出有过来"的重要观点。王襞从他的心学思想出发,不仅强调反己,而且重视"黙识"的反己方法。应该说,三王的反己思想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如何在大学探寻人才生成的多元文化路径,广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题组经过五年来的探索,认为文化素质的教育不能依靠开展一些外缘于主体的活动就可达到目的,而首先应解决认识论上的问题,应将文化素质教育置于认知主体的反身性建构这一理论框架,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进而设计文化素质教育的逻辑进路,并通过诸种实践活动,创构一种在多元文化路径中的主体反身性生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8.
原初状态下,罗尔斯无知之幕加相互冷淡的情境限制,事实上是一种道德假设,使得通情达理的人(Rational and Reasonable Beings)依据其道德本性选择正义原则。孟子从乍见孺子入井的心理实验出发指出人皆有善端。二人都强调“人性有善”的人性观。从相同的人性假设出发,罗尔斯走上了由制度美德矫正个体美德的正义进路,而孟子却走上由个体美德匡正制度美德的正义进路。二人之所以有此差别,盖因二人主体思维的差异。罗尔斯坚持主客体分裂的认识方法,采用逻辑建构和理性推导向外探求事物的客观性;孟子坚持主客体统一的认识方法,认为天道寓于人道,采用慎独修身的修炼进路反身向内探求人之价值所在,实现人道即是在践行天道。主体思维方法的不同使得二人的政治哲学都存在内在的缺陷,但也为彼此不同程度的理论互补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吉登斯提出的"极盛现代性"是现代性的一种后传统的秩序,其特征是建构了一种制度的反身性。当下,现代制度的全球趋势对人的个体行为造成了很大影响。文章采用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分析《斜阳》,旨在揭示当代社会中个体的自我认同与主体意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如果从身体存在的视角来审视先秦儒、道两家提出的哲学(美学)范畴,我们可以看到:儒家在把身体看得至高无上,充分肯定身体的同时,又无一例外地强调压制身体,强调修身的重要性;道家则把人标榜为超越主体,忽视身体存在,讲求无知的艺术。对身体存在的这种意识和态度上的差异,即儒家以悖论的眼光关注身体,道家以撇开的方式对待身体,先在地确定了儒家美学以肯定现实生命作为其根本,理性入世,道家美学以感悟生命作为根本,认为修身并非行为方式,而将修身界定为超脱此世价值的基本走向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在晚年提出了著名的"真善美的分别说与合一说"。他认为"分别说"的美,是人的"妙慧静观中直感于气化光彩的自在闲适的愉悦",虽能使人自在洒脱,但因"无道德之提起",终非本真之美,它很容易使人耽溺消极,有极大弊害。他强调道德主体的根源性和基础性,认为道德主体就是人的审美主体,只有挺立起人的道德生命主体,"践仁以知天",才会达至"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进入真善美"合一"状态的美,这才是最为本真的美和最高的审美境界。从美的"分别说"到"合一说",牟宗三揭示了一种极具儒学色彩的个人审美的道德进路。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自我认同",在先秦是藉"士"说来表达的。孔孟都以"固穷而守义"来揭示"士"的本质特征,并强调"士"欲保持与体现其本质,当志于道,以践"仁"为己任;但孟子的"士"说,在对"士"之自我认同之主体意识、"士"之身份特征与社会地位、"士"之存在价值以及"士"之使命等的论述上,都可谓丰富与超越了孔子"士"说,成为原始儒家"自我认同"说的代表性学说。  相似文献   

13.
试论王栋实学致用的经世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克尔凯郭尔与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相反,强调人的个体性,认为群体是荒谬的,只有个体的人才是信仰的真正主体。在他看来,信仰就是孤独的个体在恐惧和绝望的内心体验中走向上帝的过程。他把人看作一个不断生成着的存在,认为个体的人只有借助对上帝的信仰,才能摆脱精神的绝望,最终回归自我,“成为自己”。克尔凯郭尔的个体主义宗教哲学开启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个新维度。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16.
"慎独"是我国古代儒家学派提出的自我修身方法.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其理解有所差异,但就其本质却是相通的,都强调自律."慎独"思想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进行互联网活动必须从言行举止等多方面践行"慎独"思想.  相似文献   

17.
唐君毅的人生观是建立在其心本体论哲学的基础上的,他对人生的一切看法和观点都强调了心的主导作用.他认为,生活之价值在于如何启迪人生的智慧、发现人生的真理、保持宁静的心境、确立自我之精神、体验价值之存在、发现人生之价值;要注重心灵之发展,心灵存在于自然世界中并在自然世界中发展、应注重心灵之自我肯定与自我超越、心灵在精神世界的发展.对自我生长之途程,唐君毅提出了十种生活内容之形态,即十层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婚恋生活的投影和折光——《伤逝》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艺批评中,有人强调评论家的主体意识,强调批评是再创造,强调批评家的灵魂应当在杰作中冒险。他们把传世的不朽之作,比喻为小姐端上桌来的苹果,认为它已经根本不  相似文献   

19.
陈献章提出的“万化我出”说,上承朱熹、陆九渊,下启王阳明,构成宋明理学发展史的重要环节。他认为,心是与道相对而言的主体,心虽离不开身,但具有至上性、主动性。人借助于心与道相通。基此,他提出天人一气、天人一理、天人合德、天人同体等命题,阐发儒家的天人合一观。他认为,天人合一的关键在于人,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陈献章的人学思想强调自我,强调在道的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任何人都有进入与道同体境界的机会,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市民倾向  相似文献   

20.
底层话题是近几年来文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许立志的底层身份也为他的诗歌创作带来了新的体验与关注。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出发对打工诗人许立志的深度抒情进行阐释与解读。一是从诗人自我出发,认为底层诗歌当学会为自己说话;二是从诗人所在的打工群体出发,以人的"异化"与城乡对立为切入点阐述诗人许立志对底层的观照与表达;三是从诗人之死出发,认为许立志的死亡是一种重塑英雄性主体的浪漫自戕。简言之,诗人许立志的诗作不仅传达了自我的情感,也表现了他者的生存境遇,他为信仰而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对艺术的"献身"与"理想"的重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