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4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要充分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文化特征,清晰地认识到地域环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影响,针对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积极保护具有特征的地域自然环境,加大力度保护有限的自然资源,主动保留、恢复富有特色的民俗风情。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对于被保护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切实地延续其文化生命力,还需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与功能。把社区文化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结合起来,是一条延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命力的有效途径。结合社区文化建设的视角,分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徽州目连戏在开展群众性社区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文化娱乐性、文化参与性、文化寓教性和文化认同性四个方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明阁 《江汉论坛》2012,(10):119-125
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是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在民俗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传承人包括广泛的社会群体,民俗物质层面的传承和利用必须把握适当的度,而民俗精神则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核心。怎样在利用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是一个两难的问题,民俗文化在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保持民俗的核心要素。而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部门、教育文化界、社区群众等齐心合力,才能把民俗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4.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是元文化(metaculture)的再生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文化再生产过程其实质是传承场域的再生产。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呜哇山歌为例,通过布迪厄文化再生产理论的视角,对当下文化遗产语境中国家、地方政府、传承人、地方民众等各文化主体围绕传承与保护所建构的传承场域予以剖析和讨论,以期为未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有益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在传统乡土社会,乡村文化精英在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性知识中作出了杰出贡献。近年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与发展,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为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社会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内容,代表性传承人即文化精英名录制度和保护制度正面临着困窘的当下尴尬和隐忧。因此,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培养文化精英,恢复乡村社会的文化功能,真正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进一步开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不断深入,保护和传播方式也日益多元.其中,文化创意产品以其特有的艺术呈现形式,使"非遗"在传承、传播上更加生动和直观.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非遗"保护的一种新的方式,其核心就是在传统的文化精髓中再注入创意理念,让各自价值充分展现并实现优势互补,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8.
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除了需要对“非物质”文化的“物质”层面予以关注之外,更需要强调文化持有者在保护、传承工作中的文化认同意识,保证当地人利益表达的话语权,调动其自发意识和参与热情,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日常生活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城镇化冲击、自然传承制度落伍、受众范围缩小、西方文化强势入侵等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举步维艰。但与此同时,非遗工作正迎来国家全面推进传统文化复兴、文化消费市场爆发式扩大的战略性机遇,面对机遇与挑战,应该通过健全反哺机制、建立产业化传承制度、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灵活运用"文化例外"原则等措施,有效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它正日益受到国家的重视。分别从民间文化与典籍文化不可对立分割、民间文化中各民族文化之间以及多元的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的汉文化之间的和谐共处两个角度,论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及如何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工作者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寻找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将文脉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传承与保护,原因在于传承链条的脱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要探索其传承规律,摸索其有效传承途径.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遗"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可以在"非遗"的保护过程中充当"演员"和"观众",从而使传承链条得以维系.同时非物质文化可以同高校校园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当代大学生爱国、爱家的优良传统.本文通过探讨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保护过程中的成功做法及存在问题,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政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是基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群众文化的主体,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平台.它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整理、抢救保护工作的参与者、实施者,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核心渠道.结合公共文化体系这个社会平台的建设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播,可以充分吸收传统文化中科学、合理、尚有生命力的部分,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有机结合,创造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有创新力的新文化.  相似文献   

13.
目前,广西音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较紧迫和艰巨,对此,应完善政策机制,推广民俗庆典活动,实施高校本土化音乐文化传承机制,建立多样化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内部复杂的脉络关系往往折射在独特的视觉文化之上。如何发挥与挖掘视觉体系在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作用,是值得研究与思考的问题。视觉体系的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全球化的信息传播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将视觉形象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中进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树立正确世界观,以视觉的观点来审视和考察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世界人民感受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5.
主客位语境下的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然而,对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通过政府法规和相关组织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客位保护措施来加以保护并非最为有效.只有文化主体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充分发挥其自觉性和自信心,实行主动的主位保护,并配合具体的政策法规,使主位保护和客位保护充分融合,才能做到行之有效地使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原生态文化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人们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和保持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都具有特殊的意义.从原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入手,到挖掘它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与其他原则的相关性、保护的原则、保护的方式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多视角地论述了两者的关联性和对于现实保护过程中可操作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小军  徐琨 《河北学刊》2014,(2):216-218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占有较大比重,随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不断增加,音乐类"非遗"项目也随之增加。因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备受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音乐类"非遗"的传承保护,深入探究河北省音乐类"非遗"特色品牌文化的构建,以期实现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濒临绝迹,传承后继乏人.文章阐述了西北丝绸之路沿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现状以及抢救保护工作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类型化保护、人格化载体保护、物化栽体保护、产业化栽体保护、知识产权保护、适度旅游开发保护等措施.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构建西部丝绸之路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体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民俗文物富含非物质文化的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民俗文物的承载,无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修复、展示、研究还是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每一步都不能没有民俗文物的参与.对民俗文物的保护,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民俗文物的消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致命的打击.  相似文献   

20.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构建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理念和实验,正在国内十个省区的特定地域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我国仅展开数年,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念和实践更是刚刚起步,甚至某些已被列为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省区,所做的保护规划竟然仍是文物保护的路数.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如何为该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驾护航?笔者以为要以更新的观念,以非文字文化保护的视野和内涵,营构文化生态保护区,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