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西方宪政中的弹劾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弹劾制度肇始于英国,与议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其理论基础是"议会至上"理论和"分权与制衡"学说。继英国之后,美国、法国及意大利等国亦纷纷仿效此制,但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运作程序、文化背景和观念形态诸方面略有差异,因而决定其在被弹劾的对象、行为、弹劾案的提起、审理机关和处理结果等方面各有不同。尽管如此,它作为议会监督政府和司法机关的一种重要手段在经历了理论上的挑战和事实上的冲击之后仍保留至今,并对维护西方国家的宪政制度、抑制权力腐败和滥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英国斯图亚特王朝早期下议院与王权的宪政斗争主要体现在确立议会主权和争取法治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围绕着财政冲突、弹劾国王的宠臣和争取议会特权等三项内容而展开,实质是解决议会与国王双方的宪政矛盾。第二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争取司法独立的斗争,实质是专制王权和法治两种本质对立因素的你死我活的激烈斗争。中等阶层的壮大和货币经济的发展,是这一时期英国宪政斗争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英国素来被资产阶级学者誉为“议会之母国”,其原因即在于英国议会是世界各国议会产生的鼻祖,早在十三世纪中期(1265年)英国就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个议会,到该世纪末(1295年)议会就成为英国国家机器中的一种固定机构了。从那以后,议会在英国历史上从未间断地保存至今,并发展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流行于世界的一种重要政治统治形式——君主立宪制。  相似文献   

4.
英国近代议会制的困境和政治上的倒退逆流岳爱成一英国素称“议会之母”。议会制在英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与悠久的历史传统。英国议会最早起源于中世纪的封建等级会议,它在长期反对君主暴政的斗争中提出了一系列限制王权和监督政府的要求和设想,为近代议会制的创立提供...  相似文献   

5.
英国工党1997年开始执政,在其执政期间,英国展开了大刀阔斧的宪政改革。1999年《上议院法》的通过,标志着英国上议院新一轮改革大幕的揭开。下议院的改革也在同时期展开,但进展艰难。2010年5月,英国新一轮大选结束,此次竞选中,英国三个主要政党工党、保守党、自民党在议会改革问题上展开了激烈的博弈。英国大选最终产生了一个互相纠缠、制约的结果,并导致“悬浮议会”和“悬浮政府”的产生。这一结果将使得英国下议院改革前景更加迷雾重重。本文通过对工党执政期间改革、三党竞选期间政策以及新的联合政府的政策进行分析,对英国议会改革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1450年英国爆发玫瑰战争,各种力量相互角力,议会也涉身其中。在战争期间,议会数次召开,制定出诸多法令,做出很多判决。但是,仔细观之,各次议会所做的判决、法令却相互抵触、矛盾,究其原因,此乃议会为贵族派系操控所致。由玫瑰战争的具体史实可见:中古英国的议会仅仅是政治斗争的平台,重大的政治变更不是由议会的权能决定而是武力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罗纶在保路运动前深受康有为、梁启超思想影响,以立宪派人物的面目出现。“戊戌变法”失败后,他不改初衷,仍大讲变法自强之道,兴学救国之理,并实践之。1909年10月,四川咨议局成立后,他在副议长的位置上弹劾官吏,使“议会始敢言,民隐毕达”,并领衔提出了《四川咨议局整理川汉铁路公司案》。  相似文献   

8.
美国弹劾制度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弹劾制度是美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基本原则和精神.这项制度源于中世纪的英国,由移民带到北美,成为殖民地人民与宗主国英国进行斗争的工具之一.美国独立后,弹劾制作为民主传统被写进宪法,并演化为立法监督行政、司法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议会(或称国会),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英国学者把英国议会渲染为“亘古不变的”,说“这个议会之母已经发现了,永远年青(而且,自然,继续存在)的秘诀就在于有能力把自己的惯例和程序的技术去适应于解决新的各代的问题。”①美国的百科全书在介绍美国国会时也说:“作为制约与平衡的一个工具,国会从建立至今几乎没有什么变化。”②事实上,作为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的议会,它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发生变化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地推行新的经济政策,就必须不断地改革政治管理体制来适应变化了的社会经济结构,所以一直是在对议会进行改革,使它更好地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下面就以英美为例,略谈几点议会改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中世纪英国宪政史研究的新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人民大学孟广林教授与英国约克大学M.阿莫诺教授就如何研究中世纪英国宪政史进行了学术对话,在不少重要问题上达成了基本共识:应当肯定斯塔布斯及其“牛津学派”的杰出学术贡献,但也须克服其“宪政主义”历史观的局限性;要重视依据“政治社会”这一新概念,来深化对政治群体与政治冲突的研究;“王在法下”的确是当时流行的政治观念,但国王是否受到法律和议会的限制,则是由王权与王国政治群体之间的力量对比所决定的,所谓的“兰加斯特宪政主义”并不存在;在这一研究领域,新历史主义、中西历史比较等新方法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一、西方法制思想的传播与取舍明清庚子事变之后,蒙尘归来的朝廷已陷入内外交困的窘境,为了稳定摇晃的政权,他们对外要结欢列强,对内要重建皇威,不得不采取一些改弦易辙的措施,其指导思想也不能不有所改变,比较明显的是对西方法制思想的思考与一定程度的接受。西方法制思想的传入,可回溯到海禁初开之时。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为改变中国的贫穷落后状况,曾注视西方富强的原因。他们从认识西方船坚炮利的“长技”深入到认识西方的政治制度。集中表现为对西方议会制度的浓厚兴趣。赞美西方的议会制度是“强兵富国,纵横四海之根源”。他们特别欣赏的是英、德式的君主立宪制,不喜欢美、法的民主制。认为“美国则民权过重,法国则叫嚣之气过重”。他们或详或略地介绍英国的议院制度,把西方的议院政治比喻  相似文献   

12.
梦芝 《社区》2011,(26):36-36
与我们公司合资的英国企业需要技术人员.公司派我和一位英国同事前往。在飞机上,同事告诉我,到了英国之后,首先要适应的就是英国人的抱怨和唠叨。很快我就见识了英国人的“抱怨文化”。  相似文献   

13.
十八世纪60年代爆发的英国中下层人民要求改革议会和实现普选权的激进运动,开创了议会改革的新时代,为议会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宪章运动提供了模式。  相似文献   

14.
英国以议会制度为核心的独特的混合君主制在17世纪的形成,彰显出英国宪政革命浓厚的博弈色彩。从革命初期到“光荣革命”前的几十年中,先是国王对议会采取不合作策略;继而是革命阵营内部各派政治力量之间互不妥协;再后是议会妥协过度,君主专制复辟,博弈过程总是以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而结束。最后在“光荣革命”中,国王、辉格党、托利党以及两党内部各派,对各方利益要求理性地加以综合权衡,并在关键时刻和问题上适时地作出必要而适度的让步,终于取得了理想的正和博弈效果,完成了建立现代宪政的历史伟业。这一过程启示我们,努力避免负和与零和博弈,争取实现正和博弈,是一条迅速取得立宪成功的便捷之道。  相似文献   

15.
英国政治现代化的成功,突出表现在自中世纪后期英国贵族体制衰落后政治制度的继承性上。英国从中世纪的宪政制度中吸收了政权关系方面和议会民主制的积极因素,建立、巩固了社会上层人物共同行使国家权力、制约王权的议会制度和有限专制君主制。这也导致了乡绅的崛起和爵位的膨胀——新贵族势力的扩大;在工业化时代贵族势力的渗透和贵族精神的延续,使英国成为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先驱。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1833-1895年主要汉文西书的较为全面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从议会术语变迁的角度而言,“公会”、“巴厘满”、“衮额里士衙门”等意指不确或音译的术语,逐渐为“议院”、“议会”和“国会”等意译术语所取代;在此三者的竞争中,“议院”这一术语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展现出强大的生命活力.从议会内容变迁的角度而言,这一时期的主要汉文西书对西方议会的译介基本上停留在议院职能、运作程序等表面现象;对议会“自主”精神虽有所阐发但并未引起国人的注意;因语言和文化的隔阂又致使译述者往往运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资源来解读西方议会文化.因此,这些汉文西书所描述的议会,既不是西方原有的,也不是中国传统的,而是一种在中西文化冲突和融合语境下重塑出来的文化影像.  相似文献   

17.
1904年,御史蒋式理弹劾庆亲王奕劻在汇丰银行存有巨款.弹劾案发生后,清廷迅速做出处理,蒋式理因弹劾“不实”而责令回原衙门行走.弹劾案背后有诸多疑团,奕劻是否贪污,他与汇丰银行有无往来;奕劻其人端谨精明,清廷对其的信任与重用,蒋式理弹劾奕劻缺乏确凿证据,错综复杂的原因决定了本案的发展走势.弹劾案折射出清廷官制改革的失败,都察院作为监察机构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8.
土地的公共权利是公地的基本特征。在英国,这种权利从中世纪末期到近代早期逐渐衰弱。与此同时,公地面积也在削减,议会圈地运动只是其消失的最后一个环节,而土地的公共权利则依然存在于公地消失之后。  相似文献   

19.
本文旨在对长期而复杂的英国保守党一体化政策演变进行界定和梳理 ;并围绕“议会主权” ,从价值认同角度揭示阻碍该党积极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的症结基因  相似文献   

20.
腐败和恶行是官宦富贵人家的通病。它直接动摇着国家政权的根基。弹劾与查抄是防范抵御腐败恶行的重要方略。然而,由于错综复杂的主客观因素,真正实施起来便改变了韵味,仅成为当权者剪除异己的政治手段,违背了惩恶治腐的初衷。所以,尽管弹劾与查抄不断加大力度向前掘进,却未起到惩戒与防范的作用。那些消遥法外者依然我行我素,甚至变本加厉。即使当事者也不甘沉沦,尽力复苏,千方百计地沐皇恩,延世泽,妄图死灰复燃,永在人上,从而形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新难局面。根本未达到惩恶扬善、巩固国基之目的。再加上弹劾查抄时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作梗,甚至会出现异端,造成“恶人告状,好人受气”或互相包庇,蒙混过关的事实,给本来就欠安定的社会蒙上新的阴影,造成新的更大的混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