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924年9、10月间,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与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再次交手.出人预料的是.在实力上占优势的直系军阀却失败了.有人认为,是奉系战胜了直系;也有人认为.是一些偶然的因素导致直系当时的失败.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直系垮台呢?笔者认为.直系的垮台,不仅仅是它当时面临着的种种困难,更重要的是在“五四”运动以后,人民革命的思潮已开始影响到了军阀集团的内部,从而间接地冲击了军阀的统治.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不久前发现的一九一九年北洋直系军阀吴佩孚与西南军阀签订的军事秘约,以及一九二○年西南军阀的“联直制皖”策略两个实例,说明南北军阀本质是相同的。一袁世凯死后,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了北京政权。孙中山愤于皖系军阀的飞扬拔扈、倒行逆施,决心维护临时约法和国会,从一九一七年下半年起揭起了护法运动的旗帜,宣布出师北伐。段祺瑞北京政府决定派兵南下,与护法军作战,于是爆发了护法战争。其时,南方护法军组成了粤、湘、桂三省联军,以广西督军谭浩明为联军总司令。而北方则是直系军阀吴佩孚打先锋。湖南成为南北双方争夺的主要地区,护法战争集中在湖南衡山、宝庆、长沙一带进行。护法军先胜后败,延至一九一七年十二月,直系吴佩孚先后攻占长沙、衡阳等地。在战争进程中,南北双方的内部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在北洋军阀内部,皖系和直系的矛盾表面化了。段祺瑞欲以直系力量实行其“武力统一”政策,直系冯国璋等人则不甘心为皖系卖命,却在宣扬愿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其次,南方各省,滇、桂等系军阀表面虽然“拥护”护法,而骨子里却在为自己扩张地盘打算,给孙中山为首的护法军政府制造了种种困难。直系军阀一鼓吹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南争端,即得到以桂  相似文献   

3.
易斌 《重庆师院学报》2009,(5):81-87,123
直系军阀的地方主义不是典型的、单纯的省区主义,省区籍贯只是形成直系地方主义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这种泛地方主义是地方主义概念外延的扩展,其实质没有变化。它既是直系军阀维系其内部团结的凝聚力,也是其操纵国家政权的工具,同时也反映了省区与省区、省区与中央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 大革命时期的冯玉祥,对革命的发展和失败都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期间冯玉祥的功和过、政治态度转变的原因及其教训提出一些看法,请同志们指正。(一)从“北京政变”到“中原会师”对革命曾有功绩1924年10月,冯玉祥身为直系军阀集团的将领、北洋军阀政府的陆军检阅使,利用第二次直奉战争的机会,联合直系将领孙岳、胡景翼,发动了“北京政变”,推翻了直系军阀在北京的统治,囚禁贿选总统曹锟,驱逐溥仪出宫,电请孙中山北上,“共商大计”。冯所统率的部队,从此基本上脱离了北洋军阀系统,改称“国民军”,以表示服从孙中山的革命事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后,出现了南北军阀勾结的局面。而这种勾结,又以直系军阀吴佩孚与湘、桂系军阀签订的《湖南停战协定》为肇端。因此,探讨《湖南停战协定》酝酿、签订的过程及其影响,无疑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南北军阀勾结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财政是维持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北洋政府的垮台,我们从它财政的破产中也明显的表现出来。”而一战胜皖,再战胜奉,曾经把持了北京政权的直系军阀集团的覆灭正是这一结论的例证。本文仅从分析这一时期的财政危机状况来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刘备素有英雄之名,誉满天下,在东汉末年各军阀集团中颇有影响。而刘备集团同其他军阀集团相比。其实力则相形见绌,是诸军阀集团中力微众寡的一个,在群雄角逐中屡战屡败,但奇怪的是,刘备在失败之余,逃跑、依附,每到一处,却仍受到逢迎、重视,声名不减,屡败不倒,最终还取得了胜利,成为魏、蜀、吴三国鼎立之一足。 这一切,乍看起来,似乎悖理。然而,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原因。否则,历史只是数不清的偶然事件的堆积,毫无科学性可言。本文即拟从刘备走过的道路来阐述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伟大的民主主义者,护法时期以迄晚年其宗旨始终不变,但其策略手段却采取利用各派系军阀之间的矛盾与之斡旋的方针政策。他既与奉系军阀张作霖、皖系军阀段祺瑞、卢永祥、李厚基建立粤、奉、皖反对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的“三角联盟”;又与直皖战后北方最大实力派吴佩孚试探“孙吴合作”,为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而奋斗。  相似文献   

9.
东汉末年,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暴虐最甚、作乱最早的是以董卓为首的军阀。这群军阀的骨干均为凉州籍,①有明显的地方性;又都由董卓所网织,自成一系,有明显的集团性,因此,可称凉州军阀集团。凉州军阀集团操弄朝政、纵横陕洛关陇,其活动一度构成了中原和西北地区政治局势的主格,也波及到了西北民族关系等方面的演变。因此,对凉州军阀集团的研究无疑是汉末历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环。  相似文献   

10.
1928年-1929年周西成与李燊为争夺贵州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是贵州“桐袢系”军阀集团取代“兴义系”军阀集团统治的关键之战;也是滇、黔军阀为西南霸主地位的又一次争夺。这场战争,不仅是蒋介石国民党新军阀集团插手云贵政局的必然结果,也是他们打开西南大门,逐渐控制黔、滇、川的第一步。这次战争从规模、时间、影响上看,在贵州军阀的战争中颇具代表性,是研究贵州军阀不可忽视的一段历史。一辛亥革命以来,贵州处在兴义系军阀的黑暗统治之下。所谓兴义系,是因其代表人物刘显世、王文华、袁祖铭等,均系清末兴义八属之籍而得名。他们之间有着家族、亲戚和同乡  相似文献   

11.
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师在培养合格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通过各种具体的措施,提高教师的生活水平和工作条件,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相对稳定的优秀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2.
群体动力论在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给建立和谐校园和稳定社会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目前高校校园内频频发生的学生群体性事件,高校管理部门应高度地重视。本文从库尔特?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出发,将高校学生群体看成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从网络、学生主体同质性以及教育职能等方面来分析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诱因,然后从群体性事件的预防着眼,探讨了有效预防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措施,以期有效地控制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群体性事件已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探讨这类事件发生的心理机制对于有效预防此类事件可以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12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低认同、高认同)×2(低效能、高效能)的组间设计,在实验室模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过程,探讨群体认同、集群效能与集群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群体认同的水平越高,集群效能水平越高;集群效能的水平越高,个体参与集群的行为越多;集群效能在群体认同与集群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群体分化与文学变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身份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2 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中国社会出现了强烈的群体分化 ,其中既有文化间的鲜明对立 ,也有现实中的利益悬殊。这时期的文学创作也呈现出强烈的群体变异特征 ,它既体现在作家创作题材的选择和评判上 ,也体现在艺术审美风格方面。  相似文献   

15.
论团队管理理论的有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团队管理理论是西方管理界极力主张的一种管理思想,该理论强调组织内部成员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团队管理理论的由来与发展问题入手,探讨了团队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以及在当今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效能,设置了创建高效业绩团队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领导班子建设要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贯彻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凝聚力;加强作风建设,发挥表率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促进高等院校各项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学表象是由个体来完成的,其中渗透着个体的生命理解、情感宣泄以及生命意志,它的终极目的是个体生命真理感的表达。拥有相近生命真理感的不同个体构成了一个潜在的群体,文学是把这一潜在群体中的个体联结在一起形成显在群体的方式之一。个体生命真理感与群体生命真理感在文本中有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作者和读者以自发的生命真理感自由地进行交流是文学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8.
郝其宏 《齐鲁学刊》2013,(1):96-100
网络群体性事件是一定数量的网民为了特定目的围绕热点问题,在网络公共领域大规模汇聚意见进而影响现实生活的群体性事件。在历史沿革上,网络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的类型之一,具有规模性、冲突性、集群性、制度外行动、人民内部矛盾等特征;在要素构成上,具有鲜明的网络属性:发生空间在网络公共领域、主体是网民、客体是适合网络传播的热点事件、形式是意见的网络汇聚。  相似文献   

19.
刘晓虹 《文史哲》2002,3(4):112-119
群己关系是任何一种文化价值体系都环绕着的中心问题之一。在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学派基于对合群性意义的认识及对群体秩序的关注 ,更多地强调了群体原则。汉代以后 ,随着儒学被体制化 ,特别是发展到宋明理学 ,先秦儒家的群体原则已被引向了整体主义 ,这种整体主义的基本特征就是强调个体对群体特别是作为群体秩序代表的专制君主的服从 ,贬斥和抹煞个体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整体主义的兴盛与流行 ,导致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人格依附性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被拉长 ,中国文化迟迟不能进入近代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几年随着公民通过网络维护权益的事件不断发生,在此背景下网络群体性事件迅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概念和领域。为深化对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认识,文章梳理和评价了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研究现状,并进行了展望。发现当前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体现出三个分歧,即发生场域、性质、特征的分歧。生发方式和模式可概括为三式,即主体推发式、事件引发式、客体触发式。其类型为三态,即纯网络态、网络现实交互态、网络向现实的转变态。其管治也表现为三类,即柔性管治、韧性管治和刚性管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