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唐代慧琳所作《慧琳音义》作为我国一部重要的语言学巨著,在文字、语音、词汇各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对《慧琳音义》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为了更深入地研究和利用《慧琳音义》,本文从成书年代、文字、语音、词汇、字书辞书编纂等五个方面对《慧琳音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介绍。  相似文献   

2.
《慧琳音义》各版本用字差异一方面是由于时代、刻写等因素的影响,或为异体字的不同,或为通假字之差异;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缺乏对《慧琳音义》原本错讹之字的考辨而疏于审校。基于上面原因,选取《慧琳音义》的部分各版本用字差异现象加以考辨,一方面尽可能还原《慧琳音义》原貌,同时也可以为楷字形体演变提供更多资料。  相似文献   

3.
唐释慧林的《一切经音义》汇集保存了大量中古时期的文字音韵训诂资料,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文字学、音韵学、文献学、词汇学以及辞书学等五个方面对慧琳《一切经音义》的研究情况进行具体梳理,综述各家观点,探讨其成就与不足,藉以探究当前慧琳《一切经音义》研究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4.
《慧琳音义》作为一部解释佛经疑难字词的工具书,在语言文字、民俗典籍、历史文化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我们在杨守敬、丁福保、陈垣、周法高、徐时仪、姚永铭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慧琳的个人生平以及《慧琳音义》的成书、流传和版本勘刻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通过归纳并提取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所释的文字信息,结合慧琳一书以外的相关文献,考辨了九组文字关系.一方面辨析、疏通了慧琳《一切经音义》中的一些疑难俗字,同时也为相关字词关系的考察提供了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6.
《慧琳音义》为唐慧琳法师所著,该书是佛经音义之集大成著作.琳法师耗时二十余年,“内持密藏、外究儒流,印度声明、支那训诂靡不精究”,同时采录玄应、慧苑、云公、大乘基等各家音义,著成《一切经音义》一百卷.慧琳之书引《韵英》、《考声》、《切韵》以释音,引《说文》、《字林》、《玉篇》、《字通》、《古今正字》、《文字典说》、《开元文字音义》以释形义,此十书若不备,则取诸经史百家、参合佛意以定之.其价值非他书所能比者,“诚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就文字学研究来看,对《慧琳音义》的开掘还相当不充分,与之作为一部专释汉魏至唐五代佛经用字的“小学”工具书的地位是极不相符的.从《慧琳音义》一书的性质来看,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的研究价值.首先,作为一部“小学”专书,具有专书文字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整理《慧琳音义》的文字,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取出佛经中的文字现象.其次,可以推进近代汉字的整理与研究,有利于建立完整的汉字学体系.再次,有助于楷字形体流变研究.第四,有助于文献整理及大型字书编纂.第五,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字料库等理论.第六,是汉字国际编码的现实需要.基于上述原因,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辨慧琳所沟通的文字现象:考证疑难未识、考定字际关系、考探文字来源、考求字形流变、考查文献使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在研究中发现,慧琳<音义>在给唐代方音(如吴音、秦音)注音时,有以方音实际读音注音的体例.明此体例,可以了解慧琳<音义>中方音读音的真实面貌,还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比如慧琳<音义>中吴音、秦音的性质以及某些屋韵三等唇音字与某些咍、佳韵牙喉音字的读音问题.  相似文献   

8.
徐时仪先生的《<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是当前对《一切经音义》文本的最新研究成果,徐先生的研究在校正字词讹误、辨析版本异文以及断句、标点等方面均多有凿空之见.然由于《一切经音义》批阅佛经甚夥,引证文献颇丰,徐先生之作亦难免有疏漏.本文就徐先生所校《慧琳音义》部份经卷中出现的断句、标点疑误14则加以按断,以资参考.  相似文献   

9.
慧琳《一切经音义》是我国唐代的一部大型佛学词典。这部书曾引起国内外佛学家,汉学家。以及梵汉对音学者的广泛兴趣,但是,至今还未受到辞书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我国辞书史上不可缺此一书,因分十点略论如下; 1、作者及其《音义》的规模 作者慧琳,是唐代的著名学僧,《宋高僧传》曾载其略历。此人师事译经大师不空三藏,从小便在大兴善寺精密组织的译场中接受严格的教育与训练,造就了他“内持密藏,外究儒  相似文献   

10.
重纽韵舌齿音与重纽两类的关系如何,重纽两类区别何在及如何拟音,是音韵学界多年来讨论多分歧大的问题。慧琳音义景审序"企以智为叠韵……盖所不取",为重纽舌音归类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通过景审序的重新解读以及王三、慧琳音义重纽韵知组字的考察,可以肯定,舌音本身是B类性质的,随同B类变化。原《切韵》重纽韵内部A、B两类介音的对立,在慧琳时代已演变为不同三等韵间主要元音的对立,重纽韵已不复独立存在,原《切韵》的四等格局也归并为三等格局。  相似文献   

11.
异文是对佛经音义进行文献学及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语料.通过对《慧琳音义》"嚘/者或""(剡)(户)/缺((缺))(户)""卋/(舌)/紲""卻超/郗超""伏(暅)/伏暅""浃淢/浃域""瀅瀞/榮穽/(嫈)汫""徵刻/懲劾""欧/毆""二歰/二刃""(懂),慧(惠)也/(惶),不慧也""鄭/郢""校/核""孚/乎/子""後/復/得"等十五处疑字或异文的校勘,发现核查佛经原文,参照多个版本,结合形音义综合分析、考辨异文,有助于釐清佛经音义被释"条目"的原貌,有助于校订佛典和探究佛藏版本源流,有助于促进佛经音义文献的校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韵英》考     
唐代元庭坚所撰《韵英》是一部记录实际语言面貌的新兴辞书,今已失传。《韵英》描写唐代长安地区的实际语音,前修时贤如王国维、唐兰、徐时仪诸先生都有深入的研究,多有创获,然较少论及其概貌和体例。唐代慧琳在撰写《一切经音义》时,大量引用《韵英》来解释佛经词语,辽代希麟在编撰《续一切经音义》时,亦引用《韵英》。可见,直至辽代,《韵英》仍流传于世,后来不知何种原因,不再流传,直至亡佚。今天所能见到的《韵英》佚文保存在慧琳《一切经音义》和希麟《续一切经音义》中,共有四百多条。此虽已非《韵英》原本,然亦弥足珍贵,对研究此书的概貌和体例有极为珍贵的文献学价值。《韵英》作为一部唐代编写的辞书,在继承前人所撰辞书的基础上,记录了语言发展演变的实际情况,反映了当时实际的语言面貌,今虽不传,然通过所存佚文,亦可考知其大致的体例和面貌,揭示其在辞书史上的学术价值,以补当今此书研究之阙,有益于古代韵书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慧琳(公元737—820年),唐时疏勒国人,曾在长安随不空三藏学习密教,博通印度声明和中国训诂。公元788至810年间,他汇集毕生学识,综合前人著述,编纂了著名的《一切经音义》。书中除词义的诠释之外,还收录了大量梵名和梵咒的译音资料。本文旨在通过这些资料,总结归纳其中的梵汉对音规律,藉以考察当时密宗佛教梵语和汉语读音的概貌,并对巴利、龟兹等古代语言在佛经中的遗迹做一点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借助《经典释文》及慧琳《一切经音义》等著作,探讨“差”字的音义之别:论证了“差”用在人名、官名,借作嗟叹的“嗟”,训为磨搓义,原数的一半义,用在联绵字“参差”“差池”中的读音;讨论了“差”变调构词情况,对它们的变调构词的词义发展源流作了分析;研究了字书对“差”字音义的不同反映及其产生的原因,从而也附带得出诸字书收字收音方面的若干特点;探讨了“差”字几个读音的上古来源,从而初步清理出了“差”字从上古到中古的韵母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5.
慧琳(一切经音义)中的语言材料"老耄"、"衰耄"、"惛耄"、"昏耄"、"西耄"、"应耄"、"耄耋"中的"耄"字,是"毛"音加注意符"老"而成的转注字.以此为前提,研究了"考"老"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考"是"丂"的转注字,"考"转注"于"老".故慧琳所谓转注,就是在表义声符的基础上加注意符的一种造字方式.  相似文献   

16.
慧苑的事迹过去鲜为人知,学者们只用其书,不论其人。考虑到慧苑对佛教史和历史文献研究的影响,对其作一些深入的研究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从法藏传记和慧苑著述两方面入手,搜索点滴资料,综合排比,尝试对下面一些问题进行探讨:慧苑的生卒年、主要活动、弟子传承、《华严经音义》的写作时间等。继而有所发现,有的问题得出了结论,有的则只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断,待今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学系谈承熹在上海辞书出版社主办的《辞书研究》1987年第4期上发表了《段玉裁的假借说》一文,全文6000字。假借是古代汉语里一种普遍的用字现象。甲骨文和先秦经传子史多用假借字。清儒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假借颇多精当的看法。该文分三个部分论述他的假借说:一、假借产生的原  相似文献   

18.
《可洪音义》是一部以辨析手写佛经中的疑难俗字为主要目的的大型佛经音义书,它在近代汉字研究、大型字书编纂、古籍整理以及中古汉语研究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但是,由于疏忽和学识的局限,其注释中也存在一些失误之处,主要可归纳为四类:不明讹字而误释,不明经意而误释,不明假借而误读,承用误本而失校。读者阅读和使用此书时要注意鉴别,不宜轻信盲从。  相似文献   

19.
纳西东巴文本有其字假借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有其字的假借 ,一般认为是仓促之间写了别字 ,但实际情况可能要复杂得多。东巴文本有其字的假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 :别音义、避重复、求新奇、不规范、仿古。这对研究其他文字本有其字假借字的产生 ,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汉字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年代中,不但字的形音义都在发展变化,而且字数也日渐增多。由汉许慎《说文》所收一万多字到今天,已达六万字了。汉字循着繁化与简化的内部规律向前发展着。古代在造字不多的情况下,语言中有些词常常有音无字,就借用已造的的同音字来表示它,这叫本无其字的假借。有时人们常因使用汉字的省事等原因,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该写出的那个字,这叫本有其字的假借。这两种假借,就给我们的古书留存了不少的通假字。为了减少一个汉字兼代过多的意义,于是给这种多义字,用增加或改换它的偏旁等办法造出新字。这样,一个字分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分化字与原字出现的时间必然有先后,这就是古今字。由于时代、地域、团体的不同,或使用汉字的个别人的主观愿望,一个单音词,就造出了几个形体不同而音义相同的字,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