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克里希那昌德拉·薄泰恰里耶(Krishnachandra Bhattacharya,1875-1949年)是现代印度著名哲学家之一,在印度现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所建立的超验论唯心主义体系,属于印度新吠檀多主义思潮的一个重要派别,可称之为“超验吠檀多论”。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  相似文献   

2.
玄奘是中国佛教唯识宗的创始人,唯识宗依据的经典一般来说是六经十一论,六经如下:《解深密经》、《如来出现功德经》(没汉译)、《阿毗达磨经》(没汉译)、《楞伽经》、《密严经》(没汉译)、《华严经》。十一论是:《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大乘庄严经论》、《集量论》(没汉译)、《摄大乘论》、《十地经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分别瑜伽论》(没汉译)、《观所缘缘论》。这六经十一论只能说是《成唯识论》所引用的经典,说成是唯识宗所依据的经典是不妥当的,解释《唯识三十颂》的《成唯识论》是唯识思想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唯识依据的主要经典之一。现将玄奘的唯识理论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关于《金刚经》梵本及汉译对勘的几个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大乘佛典中,《金刚经》是一部提纲挈领的重要经典。它简明扼要地概括了般若思想的核心内涵,观点鲜明地阐述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这一哲学的根本命题,在整个佛教发展史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这部经典在古代流传甚广,现在保存下来的梵文写本和各种语言的译本之多在佛经中恐怕也是首屈一指的。《金刚经》目前在世界上共有三种刊行梵本(即马克斯·米勒的校勘本、新疆和阗本和吉尔吉特本)和六种汉译本,此外还有尼泊尔写本、藏文译文、和阗语译本、粟特语译本、回鹘语译本、蒙古语译本和满语译本。从现存的这些传本来看,《金刚经》在古代流传的主要地区是印度(尤其是(?)宾)、尼泊尔、中亚、中国、日本和朝鲜。  相似文献   

4.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13,(4):133-144
吠檀多派和佛教是印度思想史上的两大思想派别。“幻论”和“空观”分别是两派的主流理论。梳理两派中这方面理论的主要内涵和历史发展,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处和不同点,对于了解印度哲学的精髓或核心思想,认识东方文化的特色,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何欢欢 《南亚研究》2013,(4):145-157
“原人”思想是吠檀多派直接继承吠陀、奥义书学说的最佳体现之一,但由于留存文献极少,长期以来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翻译并解读梵本《中观心论》第八《入抉择吠檀多之真实品》及其藏译古注《思择焰》中有关原人思想的集中论述,分析了早期吠檀多派有关原人的定义、特性以及意义等,同时考察了早期吠檀多派原人思想的文献依据与学说渊源,借以提供研究早期吠檀多哲学的新资料与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胜宗十句义论》(以下简称《十句义论》)是古代印度胜论派哲学的重要经典之一。它的篇幅虽不长,但却完整地表述了印度古典胜论中慧月(Candra—mati)一派的哲学体系,历来为各国研究印度哲学史的学者们所重视。本文拟对这一文献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哲学问题进行分析,并对比古典胜论的另外两部主要典籍——《胜论经》(Vaisesika sutra)及《摄句义法论》(Padarthadharmasamgraha),就《十句义论》的历史地位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7.
党素萍 《南亚研究》2010,(3):134-144
《八千颂般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中国古代多次予以翻译。本文根据梵文校勘本和六个汉译本所进行的梵汉对勘,分析不同时期汉译本的特点,并揭示各汉译本与梵本的关系,由此一窥从东汉到北宋佛经翻译的历史流变。  相似文献   

8.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吠檀多不二论是吠檀多思想发展的巅峰,对印度的哲学、宗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商羯罗被奉为圣人、精神导师,被视为印度民族的自豪和骄傲。近现代印度许多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如辨喜、奥罗宾多、拉达克里希南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商羯罗学说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朱明忠 《南亚研究》2010,(3):112-123
近代印度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宗教和社会改革家罗姆莫罕·罗易,还是个吠檀多哲学家。实际上,他是印度近代最早对传统吠檀多进行批判和革新的人,是新吠檀多主义思潮的倡导者和先驱者。他的吠檀多哲学一方面继承了传统吠檀多不二论的精华,另一方面又具有许多新的内容和特点,为近现代新吠檀多主义哲学流派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印度现代小说史中 ,介南德尔·古马尔 (Jainendra Kumar190 5 - 1988)无疑是一位重要的作家。评论界将他称为“印地语现代文学史上的泰戈尔和萨拉特”1,“印度的契诃夫”2 ,“印度印地语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3 ,认为他是“印度现代第一流的小说家之一”4等。介南德尔以多重身份享誉印度。作为一位思想家 ,他接受印度传统吠檀多哲学、耆那教哲学、佛教哲学、甘地主义和西方现代思想的影响 ,并汲取这些思想的精华 ,被认为是印度现代作家中深得甘地思想精髓的作家之一 ,也是最有西方自我思想意识的作家之一 ;作为一位哲学家 ,他继承…  相似文献   

11.
印度古代各派哲学体系在形式上有多种类型,其中有两种较为引人注目,一种是转变说,另一种是积聚说。转变说一般认为世界最初有一个根本因,从这个根本因中派生出万物,积聚说则一般认为世界是由各种要素组合而成的。如果不作过细的划分,可以说印度哲学中属于转变说的有数论派、吠檀多派和瑜伽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源氏物语》翻译三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以量 《日本研究》2011,(3):117-123
自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时期以来,与这个时期的人们精神方面的需求相配合,大量的外国文学名著走进千家万户,作为日本古典文学名著的《源氏物语》也不例外。从这个时代开始,中国人开始阅读到《源氏物语》的全译本,从而能够从总体上把握这部古典名著的特色。至今,《源氏物语》的汉译本出版了十余种之多(包括全译本、节译本、缩写本、改写本等),估计今后还有新的译本出现,对这样一部世界古典名著来说,诸多的汉译本的出现并非一件坏事,但译文的良莠不齐可能会影响到读者对《源氏物语》的理解,甚至影响到对日本古典文学的认知,因此,从学术上对这些译本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认识这部作品乃至日本古典文学。  相似文献   

13.
商羯罗是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的集大成者、著名不二论理论家。商羯罗的思想是富有独创性的,同时又极遵从印度古老的传统。他与佛陀释迦牟尼同样,主要关心的事情是如何解救沉沦于“生死苦海的轮回”之中的芸芸众生,从而建立起完善的哲学与神学的体系。商羯罗认为接近于真理的方法是哲学的以及心理的、宗教的,特别是用哲学的方法可以更精确地理解真理。商羯罗也是一位卓越的解释学家,他对印度古代的主要的经典都有注释。因此他不但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宗教指导者。商羯罗所创立的宗教派别和哲学派别在印度知识界中保持着稳固的地位,他的思想是现代印度主要思想潮流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四)罗摩努阇的制限不二论 (甲)时代、生平和著作中世纪,印度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在封建主义的严重剥削和压迫下曾进行过多次的反抗和起义。这些斗争的情形虽然没有被很好的记录下来,但我们在南印度的一些文献和碑铭中还可以知道梗概。印度中世纪反封建的斗争和其它的国家一样往往采取异端运动的形式,即集中反对正统的印度教以及它所神化了的种姓结构,哲学斗争则是围绕着反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吠檀多不二论而进行的。印度中世纪的异端运动被称为“虔诚派运动”,这个运动起源  相似文献   

15.
二自1881年马克斯·米勒首次校订出版了《金刚经》梵本以来,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对《金刚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欧洲学者和印度学者的主要贡献是发现和刊行了《金刚经》梵本和其它一些语言的译本。日本学者早年主要研究汉译诸本的年代和版本等问题,近年来在研究梵本以及汉梵本的关系上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中国学者,如吕澂先生,很早就对《金刚经》梵本、藏本和汉译本进行过研究。  相似文献   

16.
一、玄奘一生的弘法活动 玄奘是中国著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其毕生的弘法活动,先是西行求法,后是翻译佛典。 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138国。他在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的当时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从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娑论》、《因明》、《声明》等论典,重点钻研了《瑜伽  相似文献   

17.
张绍斌 《南亚研究》2010,(1):111-124
《薄伽梵歌》是印度教宗教哲学的圣典,数论和瑜伽是其核心内容;《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原人”和“道”在这两部经典中是核心概念。本文概括和确定两个概念的丰富内涵,并从本体论性质、本体论的意义及相关的人生论三个角度对两个概念和各自所属思想体系进行比较。所探索的问题和结论,有助于开拓《道德经》文本解读的空间,对进一步揭示以中印古代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内在特质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8.
此外,根据孙本文、蔡毓聪文(如前所引),1902年底(光绪29年正月十五日)曾出版吴建常根据日本市川源之译美吉丁斯(Giddings)1897年著的《社会进化论》而再译出的汉译本,书名《社会学提纲》,为《教育志丛》中的第四篇。可称是迄今所见我国以社会学名称译出的最早一书。“群”和“人群学”最早从清末一些著作和译述中见到。按梁启超于《时务报》答读者问中称该报在当时兼用“社会学”与“群学”(或“人群学”),两种名词通用,并无区  相似文献   

19.
乔荼波陀(Gaudaāda)是印度不二论吠檀多哲学的开山祖师,是他第一位系统地阐述梵我不二的基本理论。他的生卒年代不详,但大多数学者认为他大约生活于公元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因为据说他是商羯罗的太老师,即商羯罗的老师牧尊(Govinda)的老师,而商羯罗的年代学术界一般公认为公元788—820年。乔荼波陀据说曾有许多著作,如《后蒲伽梵歌》、《自在黑的数论颂疏》等等,但我们无法证实这些著作确实出自乔荼波陀之手。只有  相似文献   

20.
古代印度哲学派别繁多,经典浩瀚,曾在世界文化宝库中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到了近现代,印度人民是如何继承和发扬古代哲学传统和思想遗产的,又是如何以哲学思维的形式表达自己对人生理想,社会发展和民族未来的追求呢?黄心川先生所著的《印度近现代哲学》一书(1989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为我们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份宝贵的教材。在外国哲学史的研究领域中,我国学者对东方各国哲学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尤其是对近现代东方哲学思想的探讨更为罕见。从这方面看,《印度近现代哲学》一书的出版,可以说是为我国哲学研究园地填补了一个空白。多年来,我国虽然出版了几部研究印度哲学的著作,如梁漱溟的《印度哲学概论》(1918年出版),黄忏华的《印度哲学史纲》(1936年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