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百姓生活》2011,(12):32-32
20世纪80年代,青海省乐都县马营乡莲丰村还是个贫穷落后的偏远乡村。1984年12月的一天,谁也没有刻意关注村里一户郭姓人家的二女儿——郭艳华来到人世那声清脆的啼哭。可是,20多年后,这个女孩却成为CCTV《星光大道》2011年元月比赛的月赛亚军。谁能想到,这个念完小学就辍学打了6年工的女孩,在19岁时又走进陕西艺校求学。如今,她正为2012年中国音乐学院的考研做准备。  相似文献   

2.
偶然间的一个机会,去我们主管家里吃饭。她是个很严肃的人,素日里冷冰冰的面孔,偶然间的一个小错误都会被她刻意放大,几乎所有的人都对她没有好感。加上她素来清高,一般的宴会也不愿意参加,而私下里大家的活动,又懒得喊她。  相似文献   

3.
世声论点     
《山西老年》2013,(11):11-11
这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知道和做到的距离。——《意林》 学会一点规则,我们会成熟。——邱震海 不用刻意去追求成功,尽管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并且相信它,成功自然到来。——乔布斯  相似文献   

4.
晨话     
黄晓林 《社区》2009,(32):54-55
女儿上中学以后,就显得特有想法,对很多问题都有一些自己思考和见解。早晨送她上学的时候,我就有意识地就她说的一些话题和她交流,或者提出我的一些看法。因为每天早晨我们交流的话题都不一样,而且也就是谈到哪是哪,都很随意,尽管谈得东西很多,但都没有刻意的记录,事后大部分也就忘记了。  相似文献   

5.
董环  秦晓 《女人世界》2007,(7):64-66
她是—位气质优雅,谈吐得当的女生。她是—位为传播美丽事业而放弃医学工的美丽使者。她是当今知名日用消费品巨头——美国宝洁公司大中华区对外关系部,技术交流及美容事业执行总监。她更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仿佛为这个世界而生,为美的事业而生,你在她的脸上看不到岁月的痕迹,你却忽视不了她身上特有的优雅与从容。  相似文献   

6.
1 离家一星期。她总不肯接电话。每次电话拨通,接电话的总是爸,爸说,你妈在炸鱼,你妈在睡觉,你妈去倒垃圾了……总是没有空吗?显然是刻意。有一点点生气,但只是一会儿,一会儿就明白了她,她一定是不敢接我的电话,接了,说了话,她怕自己哭出来。  相似文献   

7.
彭勃 《老友》2011,(12):1-1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老友》在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年份里迎来了她的20岁生日。作为一名在杂志社成长起来的总编,我亲历了她的创办、发展,品味了其中的酸甜苦辣,在这个特殊的年份即将过去的肘候,更是感慨良多。  相似文献   

8.
杨不离 《社区》2010,(24):56-56
公交车上遇见一女孩。刻意颓废的打扮,难掩那份若有似无的优雅文艺之风,站在那儿就像一束光。她属于天生就具备明星范的一类人。因为她的存在,周围的人显得紧张又愉悦,混浊的空气都似乎变得清新了。  相似文献   

9.
靠近你     
《女人世界》2005,(10):13-15
不刻意从发丝爬出,特别乱的秀发浸为妩媚,丝丝的絮絮明明的散发着品味,众人眼里的品味优雅与邻家女孩的清丽可人,被娱乐圈把玩成“壳”与“荒芜”时,你会在她不娇作的骨子里看到本质流淌的秋水,在不经意间成了公主与王子童话的那根线儿。  相似文献   

10.
赛珍珠(Pearl S.Buck,1892—1973)的名字在中国并不让人感到陌生,读过林语堂《中国人》的读者,便了解赛珍珠与中国文化阶层的交往.她当年约请林语堂撰写这部著作时,希望他能真实坦露中国文化的优根和劣根揭示中国文化的内核.《中国人》成书时她亲自作序,盛赞这是“历年来有关中国的著作中最忠实、最巨丽、最完备、最重要的成时绩.”在序中,她还很有感慨地写道:“长期以来,我就希望他们(指中国人——笔者)中某个人可以为我们听有的人写一本有关他自己的中国的书,一本真正的书,渗透着中国人基本精神的书.我多少次满怀渴望,急切地打开一本本这样的著作,然而又多少次失望地把它们合上.因为其中的内容是虚假的,言过其实的,作者在狂热地为了一个伟大到不需要为之辩护的国家辩护.”赛珍珠这番话透露出她对了解中国人民精神内质的刻意追  相似文献   

11.
刻意曲解是有标记的,而无意误解是无标记的。运用侯国金的语用标记价值论,刻意曲解的语用标记价值体现在关联—不关联、直接—间接、礼貌—不礼貌、合作—不合作等方面,对刻意曲解的等效翻译也应该做到这几方面的语用标记等效。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当梅琳达·弗伦奇(Melinda French)与比尔·盖茨在夏威夷一个高尔夫球场举行的一次私人仪式上结婚时,她是微软公司一名29岁的管理人员。此后她一直刻意避免出头露面。西雅图当地人看到她就像你乐于看到的那样送孩子上学,或者在食品杂货店购物——似乎她不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女人。梅琳达仅有一次迟疑地走上全国性舞台,同意通过电子邮件回答《新闻周刊》高级编辑杰弗里·考利(Geoffrey Cowley)的问题。以下是他们交谈的要点。  相似文献   

13.
杨绛这100年     
吴越 《社区》2011,(20):18-20
1911年——2011年,杨绛100岁了,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 她的一生,是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沉浮命运的典型代表.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老派”中国知识分予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在历经风风雨雨后,她仍然温柔敦厚、哀而不伤。她是著名作家、翻译家,她的名字已如星光闪耀。  相似文献   

14.
在以计算机为核心技术的数字技术—艺术时代,"人声歌唱,器乐交响"的传统音乐形式日渐式微,代之而起的是人机一体化的技术—艺术创作。这种变化促使人们的艺术欣赏方式得以重构——经典音乐艺术所刻意强调提升的人之主体性及其内心反思、内省、体验,一转而为计算机音乐艺术的机器"主体性"与"人—机"互动交流——计算机音乐由此成为体现当代人类生存—生活方式变迁的一种重要参照,并具体而微地以艺术化生存和异化生存二律背反的形式与人类的生存改善和价值迁延相关联。  相似文献   

15.
荣郁 《21世纪》2009,(1):42-43
王今一,2000—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伦理学专业博士毕业,2007年开始在中国政法大学伦理学研究所授课。刚回国后的两年时间,她经历了女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生子,虽然延迟了就业时间,可能对她有些影响,但是有了宝宝之后温馨的美好溢于言表。  相似文献   

16.
音乐成人礼     
王开岭 《社区》2012,(14):28-28
康·巴乌斯托夫斯基在《一篮枞果》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挪威少女达格妮是一位守林员的女儿。十八岁那年,她中学毕业了,为了迎接新生活。她投亲来到首都奥斯陆。 一天傍晚,公园在举行盛大的露天音乐会。 她挤在人群中,使劲儿地朝舞台眺望,此前,她还从未听过交响乐。 猛然,她一阵颤动。报幕员在说什么?她揪住姑母的衣服。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下面,将演奏我们的大师爱德华·葛里格的新作……这首曲子的献辞是:献给守林人哈格勒普·彼得逊的女儿达格妮·彼得逊——当她年满十八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比爱更爱     
看着许哲拿着电话走出去,多蓝苦笑了一下,那么单薄的墙壁会隔什么音呢?即使不刻意,她也能听得很清楚,何况许哲母亲的病,对他们来说已经不是秘密。  相似文献   

18.
她低着头,听对面的校长说着春天。转学和春天有什么关系?是父母刻意要把她转到另一所中学的。与她先前就读的学校相距200公里,父母以为这样就可  相似文献   

19.
正这是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艾萨克·阿彻(1641-1700)的日记,出自额外手稿第8499号第190页(阿彻本人的标注页码)。这段摘出的文字是阿彻6岁的女儿弗朗西丝的死亡情况记录,在她生命的最后几个小时,为了让她得到安慰,阿彻对她说,她就要去天堂了,去她的兄弟姐妹们那里,并告诉她"我们大家最终都会再次相见的!"——手稿的公开得到了剑桥大学图书馆理事们的慷慨授权。下面这篇文章摘自汉娜·牛顿的著作——《1580-1720:近代早期英国的患病儿童》(2012)第6章"疾病在我身,上帝在我心"的第209页、第213页、第214页和第216-218页。——本文得到了牛津大学出版社的许可。  相似文献   

20.
因为一面墙,华芝哭了。 要知道那曾是让她多甜蜜的一面墙——那个下午,许雷拉着她的手走进一间屋子,他握着她的双肩,将她抵在这面墙上,他深深地吻了她,然后说,芝芝,从此我不能天天陪你了,但咱们的故事在这面墙上,只要你闭上眼睛,就会看到它在将我们的故事回放,看着看着周末来了,我就回来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