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把玩专场共有46件精品登场,包括林飞、王一帆、林永源等诸多寿山石雕大师的得意之作。品种涉及之广,技艺门类之盛,玩件形态之多样,都足以令人惊叹不已!  相似文献   

2.
试图整理欧文·雅洛姆有关存在孤独这一终极关怀的心理治疗理论,并尝试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存在孤独是比人际孤独、内在孤独更深刻的孤独,人在面对死亡、自由以及经历成长时就会体验到这种孤独感。人际关系是对抗孤独的重要力量,成熟的关系具有一系列特征。但如果将他人当作逃避孤独的工具将产生人际精神病理,导致失败、扭曲的人际关系。治疗师可以利用存在孤独的概念来帮助病人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面对孤独。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存在孤独与心理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图整理欧文·雅洛姆有关存在孤独这一终极关怀的心理治疗理论,并尝试对其做出客观评价.存在孤独是比人际孤独、内在孤独更深刻的孤独,人在面对死亡、自由以及经历成长时就会体验到这种孤独感.人际关系是对抗孤独的重要力量,成熟的关系具有一系列特征.但如果将他人当作选避孤独的工具将产生人际精神病理,导致失败、扭曲的人际关系.治疗师可以利用存在孤独的概念来帮助病人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面对孤独.治疗师与病人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享有“一代才女”的盛誉。她有着渊博的学识,显赫的家世,美满的家庭,比起同时代的许多女作家来说是非常幸运的。但是,从她的诗歌中却能读出浓厚的“孤独”情感,这种孤独的情感包括成长中的孤独、爱情中的孤独和病痛中的孤独。  相似文献   

5.
弗罗姆(Fromm)认为,由于资本主义兴起而形成的历史发展,使人们得以摆脱初级群体的束缚而得到了自由,但同时人们又发现自己处于孤独、无援和遭隔离的境地。作为个性发展的一个方面,每个在当代文化中成长起来的人都体验到了孤独产生的忧虑感。这些令人无法忍受的遭  相似文献   

6.
孤独是一种不良的情绪体验,它主要来源于社会接触不足或人际关系缺陷。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心理健康水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孤独现象不仅存在,而且甚为严重,这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孤独心理必须正视,必须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排除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有着因理想追求和恶浊社会现实相背离、对情感的期待和期待实现程度之间相差太大,以及对时间和死亡十分关注却又无可奈何而产生的孤独。同时,陶渊明又以“自然”、“顺化”的思想来超越孤独;具体的方式有:引古代贤哲为知音,借酒排遣并超越孤独,以诗书自娱,在躬耕劳动中体验人生并超越孤独。  相似文献   

8.
享受孤独     
《北方人》2008,(5)
孤独是皓月当空时,登高望远,遥望一份思念;孤独是灯红酒绿的喧嚣中,独守一分心灵净土;孤独是在追名逐利的纷争中置身事外,权作一个逍遥的旁观者;孤独是寡居一室,面对孤灯,心无旁骛地思索人生。  相似文献   

9.
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包含了诗人在自然中孤独徜徉的审美体验,也包含了他对于孤独乡村人的审美透视。诗人以一种审美的视角,体味孤独的自然与人生,发现其中蕴含的崇高和美丽,把人们带入到一个超越孤独的美学境界。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是其对于近代工业化社会给人性带来破坏性影响的一种回应。他期求通过一种审美教育,重塑人们的审美敏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华兹华斯的孤独书写启发我们对待人生的孤独应采取一种审美的态度。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我们民族是孤独的思想者.他的孤独是先觉者与民众的隔膜,是最先锋的战士对战友的超前.这种孤独源自他对民族、对同胞的深切的爱.这种爱不可能为大多数人所理解,然而他仍然愿意在孤独中坚持他的爱.他的一生都在与孤独扭打,也与孤独为伴.鲁迅的孤独是一个人间至爱者的孤独.  相似文献   

11.
张爱华在其第一本散文集《孤独女子》中展现的孤独是多层面和多成分的。这种孤独肇始于作者孩提时在动乱年代被动形成的心理学层面的性格“孤僻”,但作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将性格上的孤僻升华为哲学和艺术层面的“孤独”品格,从而对人生共同关注的诸多主题产生更为自由与深邃的领悟与关照。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孤独代代传承,抒写孤独是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1940年代的师陀更是将孤独主题在其小说集《果园城记》中发挥到了极致。在《果园城记》中,叙述孤独与孤独叙述二者有机融合,建构和彰显了文本强烈的"孤独"主题。  相似文献   

13.
孤独     
孤独不是人们的新体验。上帝在为亚当创造夏娃的当晚,就预见到孤独的痛苦。他说,“人感到孤独不是好事”,在这句话和在创造夏娃的行动中,上帝规定了我们的一个强烈需求,即需要亲密的伴侣关系。诸如多恩这样的作者(J.Donne)曾经指出:“没有一个人是完全封闭的孤岛……任何人的死亡都使我感到变得渺小,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艾略特也有力地论述了孤独的可怕,他说:“地狱是孤家寡人,地狱是孤  相似文献   

14.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女作家卡森·麦卡勒斯的代表作之一。文章分析了小说中塑造的一组性格、年龄、职业、肤色各异但却都饱受孤独之苦的人物,指出他们深层次的孤独和哀伤的表现、核心、由来等,小说主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那个时代整体美国人的精神隔绝和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们在社会中生活,具有各种各样的社会需要,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当某种社会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对社会关系的渴望与现实拥有的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人们就会感到孤独。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他人或社会隔离与疏远的感觉和体验,而非客观状态。一个人可在众人参与...  相似文献   

16.
曹白瑞 《金陵瞭望》2006,(11):41-41
面对美酒醉人、尝尽百鲜的诱惑,我毅然选择孤独;面对美色撩人、春心荡漾的诱惑。我决然选择孤独;面对金钱勾人、瞬间暴富的诱惑,我坦然选择孤独。  相似文献   

17.
孤独的原因     
问人们为什么感到孤独,倒有点象问怎样才能到达纽约。正如有许多条路可通往纽约,也有许多途径会导致孤独的体验。两个人可能感到同样地孤独,但造成他们的孤独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突发性或触发性事件。长期孤独的人,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常感到孤独的人发现,难于结交或维持亲密的朋友。很多人是害羞。他们缺乏自信,觉得与他人交往  相似文献   

18.
孤独意识作为一种情绪体验,蕴含着个体与外界的疏离、隔膜以及无法沟通、无法理解的恒常困境。女性孤独意识来源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与家庭、社会的隔膜形成女性基本的焦虑。孤独的情绪有其文化的根源:一方面追求和谐的东方文化观念形成女性的对家族、爱情的原乡式的眷恋;另外一方面,女性的自我的觉醒构成女性与外在的分裂,进而形成女性的悖论性生存处境。女性的自我成长必须以此为起点,寻找个体与外在的新的融合。女性的孤独意识也是20世纪现代人个人主义立场的书写,孤独叙事借此获得了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的矛盾双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文坛史上极具才华的女作家,她的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是最具代表意义的一部作品.表达了人类的“精神隔绝”和“终极孤独”主题。本文通过对《心是孤独的猎手》中“孤独”主题的分析,突出“孤独”双重性本质的特点:孤独是残酷和决绝的,但最终所指并不是消极和阴郁的,而是充满积极色彩的爱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体验孤独     
当一个人选择了离群索居时,他大抵便选择了孤独。孤独令他远离人类族群,也由此远离了诸如喧嚣、争斗、名利、荣辱,以及其它人类劣根性赖以滋生的渊薮。当一个人身居闹市时,他未必就不孤独。孤独与拥挤的身体无关,它源自灵魂深处对同气相求的呼唤。所谓"欲把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于是那无人聆听的弹奏便成了心灵的独语。孤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