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班固描绘、构建了先秦"采诗"制,对所采之"诗"的风俗内涵与价值功用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并视"知天下"为旨归,欲借此以知"风"、"俗",进而实现其"移风易俗"的风俗政治理想。基于同样的思想维度,班固又对汉乐府"采诗"的风俗意义予以了现实审视,这呈现了其"采诗"说的另一构成及其风俗维度的其他侧面。深入研究可见其在风俗学、《诗》学研究领域及方法论层面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
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 ,对中华风俗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 ,描述了区域风俗文化的特征及内部差异 ,分析了区域风俗文化形成、演变的原因。其原因主要取决于自然环境、政治经济背景、历史传统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以特立独行的批判方式形成自己疑古辨伪的理论风格,对于整个宋代社会之前的风俗思想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清洗.其中,他将经学与风俗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易>、<周礼>等典籍进行的批判、质疑、驳斥,显示出其战斗精神.他所要强调的,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在事实上以"民"与"俗"为重要依据,显示出其风俗思想的民本内容.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本思想的表达者,他的风俗思想与他的文化思想,在根本上或在总体上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的.欧阳修特别重视礼教对社会风俗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再强调对"三代"传统的维护,藉以抵抗佛老"鄙俚"、"怪妄"之俗,他所要坚持、维护、修复的正是冠之以"尧、舜、三代"之名的"正统". 他的风俗思想是北宋前期政治家、文学家阶层风俗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4.
传世文献之外的古代实物与图像资料因其凝聚古人最为真实可感的文化精神与思想情感,对研究古代文化及民俗现象具有独特的视觉说服力.文章考察高台县博物馆在骆驼城墓群、许三湾等地墓葬考古资料,结合流传在甘肃民间丧葬风俗"领羊"的仪式、文化结构、审美意向及其形成与发展的历程,同时,与羌族图腾、文化习俗等相比较,最后得出"领羊"是古老羌族文化在西北地区遗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诗经》文学地理观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受其影响,《汉书·地理志》在风俗区划上借鉴《诗》国地理,具有空间、时间、逻辑上的合理性;在风俗描述上汲取《诗》国风俗,对后世风俗研究、《诗经》研究产生影响;在风俗论议上征引先秦《诗》论,对其所含先秦人文地理观予以深刻的解读和充分的发挥运用。由此可见,《诗经》文学地理观对汉代时贤之影响,亦可窥见其在汉代发展所至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6.
《诗经》文学地理观内涵丰富且影响深远,受其影响,《汉书·地理志》在风俗区划上借鉴《诗》国地理,具有空间、时间、逻辑上的合理性;在风俗描述上汲取《诗》国风俗,对后世风俗研究、《诗经》研究产生影响;在风俗论议上征引先秦《诗》论,对其所含先秦人文地理观予以深刻的解读和充分的发挥运用.由此可见,《诗经》文学地理观对汉代时贤之影响,亦可窥见其在汉代发展所至新的历史高度.  相似文献   

7.
“移风易俗”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官方维护其统治的一套颇有特色的教化理论。自三代“风”、“风俗”过渡到“天子省风以作乐”的过程中显示了“风”、“风俗”脱离民间音乐的狭义桎梏,被赋予意识形态教化意义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从先秦到汉代,自荀子首倡“移风易俗”以降,经过了历代思想家的修正与完善,使得“移风易俗”命题逐渐成为了官方教化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礼俗是中国古代史学与民俗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周代是一个重礼的社会,在吸收风俗的基础上为大夫以上的贵族制定了严格的礼制。而庶人在保持自己已有传统风俗的同时,又会受到礼制的影响,因而形成了丰富的礼俗。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所以,不了解中国古代礼俗,就不可能深层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诗经》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的诗歌总集,  相似文献   

9.
汉族风俗形成和发展论--汉族风俗研究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族风俗随汉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而形成和发展,其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孕育,秦汉时期的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变异和重构,隋唐时期的整合和发展,五代宋元时期的变异和重构,明清时期的重新整合和发展,近代汉族风俗从古代风俗向近代风俗的历史性转型等七个时期.  相似文献   

10.
受顾炎武风俗观影响,晚清新史学的"民史"观赋予古语"风俗"以新意,有了民族性的内涵。以俗观史、以俗证史、以俗写史,成为邓实等人风俗著述的基本特征。同时,受英文Folklore的影响,古语"民俗"也有了新意。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助产士,更多指陈民间文学的"民俗"同样有了民族性的意涵。在20世纪前30年,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出现了风俗与民俗的混用,最终民俗胜出。然而,在社会科学化的民俗学全面莅临之际,史学一直是中国现代民俗学运动的根性。因民族性而衍生的国家属性使中国民俗学有了独特的轨迹和品性。  相似文献   

11.
论寻找和发展国际习惯的传统与现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论述寻找和发展国际习惯的两种不同的方法:传统的和现代的方法。前者注重"国家实践"的作用,后者特别强调"法律确念"的重要性和价值。按照传统的方法找到的习惯被称为"传统习惯",按照现代的方法找到的习惯被称为"现代习惯"。从分析国际习惯的组成要素入手,指出两者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并说明这种分法会导致国际习惯理论的不统一和使国际习惯本身变得模糊不清。最后介绍了一种可以统摄和协调这两种方法的理论:反映性解释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古代情爱巫术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纵观世界各民族之婚俗,其婚礼之庄重、繁杂与煞有介事,莫过于华夏民族。这一方面固然是得益于中华古文化中根深积厚的"礼"文化土壤的培育;另一方面,又是古代情爱巫术流入婚俗的遗存。考察一下情爱巫术在中国古人恋爱中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为人们进一步了解认识传统婚俗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习惯与习惯法的概念及其两者的关系是长期以来我国法学界尚未厘清的问题。通过一些实例说明,在中国现当代,这两个概念所表达的内容是相似的和接近的,没有实质性差别。因而在我国现行有效的法律体系中,只有习惯的概念,没有习惯法概念。现代一些关于习惯法的研究,其实质指的是习惯。习惯法更多地是表达一种历史性概念。同时,针对习惯到底是起补充作用还是优先适用的问题,指出习惯的适用须以法律和政策缺位为前提。习惯的优先适用只能作为例外,且须依法律之规定。最后在如何看待习惯的生死存亡问题上,表达了"习惯是一个自然生长的过程,也有一个自然消亡的过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很早就注意到了颜色,有“正色”与“间色”之分,历代王朝也都有崇尚的颜色。颜色在中国古代的礼俗中有着明尊卑,别贵贱的作用,从中显示了古代人们礼俗观念形成和演变一些潜在规律。  相似文献   

15.
中国食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本文通过对古人主食、肉食、食器及食俗的考证 ,分析古代中国人吃得广泛和追求美食的原因 ,并论述了食文化的积淀  相似文献   

16.
王庆 《东方论坛》2008,(2):21-24
在中国古代的文献记载中,多处讲到“面东而坐”为堂室中最尊崇的位置。这一事实应该是曾经流行的古礼的具体体现,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这种古礼同人类认知空间方位的先后及朝日风俗有关。除了堂室位次和交际之礼外,都城、帝王陵寝的整体布局以及一些日常习俗也深深体现着“东向为尊”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我国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本文论述了开发少数民族民俗旅游资源的必要性,指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8.
当代维吾尔族当中普遍存在有生子以蜜涂口的习俗,可说是婴儿的“开口”。但是关于维吾尔族的这个习俗在历史文献中没有记载。古代粟特人中有“生子必以蜜食口中”的习俗。伊斯兰教教义里面也有与该习俗有关的记载。文章通过田野调查调研资料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探讨维吾尔族的生子以蜜涂口习俗并试推测维吾尔族这个习俗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9.
悬挂“扫晴娘”是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祈晴巫术。当阴雨不停时,人们在屋檐下或树枝上悬挂手执笤帚、身着红衫或者绿衫的剪纸妇人像来祈晴。此习俗自古沿袭至今,在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大部分南方地区的风俗资料中多有记载。重点论述“扫晴娘”的形象、讨论“扫晴娘”的神格定位以及探索其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