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浙江、湖南、甘肃三省青少年的问卷资料,对青少年网民的网络交往结构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发现,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青少年网民进行日常社会交往的一个新场域,网络交往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维系已有的社会关系,而且还进一步扩展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主导青少年网民网络互动的基本原则,主要是追求互动本身的快乐,网络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青少年网民的社会交往规则;对许多青少年网民而言,网络不仅是一个互动媒介,而且是一个自我呈现的媒介,网络交往使青少年更加开放、多元、弹性地呈现自我;青少年网民在网络空间的社会交往,以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表达为主要内容,是一个陌生人之间个人兴趣、感受和情感分享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即物质生产的个人,详尽阐述了物质交往才是其他任何交往的基础,交往形式所确定的社会关系实际决定着个人的发展程度.而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则是从语言为媒介的交往行为出发,取代马克思物质生产劳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从而走向了对理性的批判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3.
关于交往与教学交往的哲学认识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交往理论是本世纪国际上最具前沿性和交叉性的课题之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范畴。马克思主义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上认为交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之一。从交往的视角看教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学即交往,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是教学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主客体关系;是交往主客体本质力量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交往的哲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往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活动。交往在社会存在和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交往是社会的粘合剂;(2)交往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和传播、发展的重要途径;(3)交往能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4)交往是共产主义诞生的前提条件之一。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深入探讨交往的哲学蕴涵,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在实践与交往的关系上,一种倾向是低估交往的现实意义,把交往看作是实践的附属品;一种倾向是把实践局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把交往局限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领域,把实践和交往割裂开来。实际上,实践中有交往,交往中也有实践。马克思对交往与物质生产之间内在张力的揭示,生动地说明了交往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关注交往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对于审视效率与公平,把握社会发展与社会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法律规则效力的生成问题是法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西方和我国的法哲学研究来看,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在理论或经验两个层面都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实践理论出发,人的实践活动是社会规则效力产生的基础,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通过交往形成了对一定规则的认同,这一认同成为法律规则最终形成的直接动因,这种认同包括自主性认同以及强迫性认同,这种交往认同也是法律规则产生效力的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法律规则及其应然效力都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通过交往而形成认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以及人的能力发展几个方面。马克思“世界交往”思想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高度饿关联性:“世界交往”才能保存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所必须的生产力;只有“世界交往”才能获得利用全球全面的生产能力;“总体的人”和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世界交往”;“世界交往”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全面的依存关系和全面丰富的社会关系;“世界交往”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社会——共产主义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人的存在、解放和全面发展与人类的交往活动密切相关,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普遍交往的基础之上。我国当前存在着庞大的日常交往体系,抑制着普遍交往的形成,成为社会转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阻滞力。因此,变革日常交往,加强非日常交往,实现普遍交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便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交往理论作为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类社会现实发展历史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物质交往关系,以及由它所决定的人们之间精神交往关系等等的一切社会关系,而且,他根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描述了未来社会人们之间的理想的交往关系,充分体现了实践性原则与社会性原则的统一、物质性原则与历史性原则的统一、价值性原则与科学性原则的统一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0.
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马克思的交往理论越来越受到关注,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开拓性的成果。但是,对马克思交往理论的研究,有重物质生产而轻人的倾向,忽视了交往理论对人的现实境遇的关切与解答。马克思交往理论认为交往的主体是人,人只有在社会生活中通过交往被纳入社会生活体系,才能使人的发展具体化和现实化。本文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挖掘其富含的人本意蕴,反思当代社会人的交往,从而为克服现实社会中制约人的交往健康发展的问题,完善当代社会人的交往方式,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找到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的演化进程中,技术始终是催生新的媒介形态、决定媒介传播力、建构媒介信息方式与传播格局的关键力量.现代人在社会交往中对技术化传播工具的普遍依赖,体现在几乎所有的社会活动中,人类因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媒介人”.技术在推动媒介进化的同时,也为人们开拓着更多的交往方式与主体性实现途径.技术工具对交往主体社会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也渗透于人们整合社会关系、建构交往方式、营造生活空间、探求主体性的过程中.因此,在技术化的交往方式中,人的主体性的存在与发展,必然面临着对技术理性、社会角色以及文化价值的全方位适应,并由此实现人与技术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化人的生成是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进一步的完善和拓展。文化人概念的提出延续了马克思人学观实践性的理论衣钵,这种发展的趋势也表明了人学理论发生了时代性的变革,文化人的世界呼之欲出。文化人的世界使得交往过程中的文化不仅在于其作为文化交往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这种文化同样是一种创造,是实践性的活动。世界交往方式变革的意义在于重新确立了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对现实世界的改造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BBS的网络交往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社会关系矩阵法对BBS电子空间中的交往特征进行了测量,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网络技术为BBS电子空间中交往的规模、点出度、点入度、连接度的最大化提供了技术支持,但网络交往方式仍受到日常行为惯例等因素的制约,从而表现出交往空间的最大化与交往范围有限性的矛盾统一。网络交往在体现出主观性、独立性的特点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被动性的特点。通过网络交往形成的网上人际关系,是动态的、欠稳定的、弹性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交往中,其交往媒介的表意性、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交往互动的开放性、交往管理的规范性都是不同于现实的社会交往的,其交往过程中不仅有虚拟性的一面,而且也有其真实性的一面。网络交往中的真实性对我们具有升华社会交往、促进人的社会化、丰富社会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网络交往成为一种全新的交往方式,在其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交往主体的符号化、交往关系的多元化、交往过程的虚拟化和交往范围的无限化等特点。伴随着网络交往过程,道德责任弱化、道德观念淡漠以及道德规范混乱等重要伦理道德问题相继出现。在"交往行动"的视角下,发掘利用传统伦理资源、完善传统伦理道德对网络现状所发挥的作用、建设和发展网络社区、加强网民道德教育、确立共同遵守的道德原则等,成为治理网络伦理问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基于人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式来解释和说明交往范畴,不仅揭示了交往作为人的活动的前提,而且揭示了交往的否定方面,即“非人的”社会关系的存在,亦即人的实践活动的批判维度,从而实现了对抽象的“人”及其关系的彻底颠覆。而当前盛行的把马克思交往范畴的革命性意义归结为主体间性、主体际等思维方式领域的变革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仅仅是世界交往体系形成的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见到世界交往对人类精神交往发展的重大意义.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证明了他们的预见.在市场经济向全世界扩张的趋势下,人类的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从狭隘迅速向广泛发展,世界交往必然要替代局部的民族交往成为现代交往的主旋律;民族交往必然会冲破以往的种种藩篱而成为世界交往的一部分.如果要在这个世界中应对自如,就必须具备同文化背景、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交流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在生产领域之外考察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并强调交往、消费和象征等文化因素的重要作用。哈贝马斯以交往理性为基础试图重建历史唯物主义,而鲍德里亚则设想回归到象征交换主导的原始社会,并以拟像的进程解释历史的发展。哈贝马斯和鲍德里亚都未能充分理解马克思劳动概念的多重涵义,从而在考察历史发展过程中忽视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主体间性厘定思想政治教育是必然趋势,而在构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刻理解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真正内涵。马克思把人的交往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不仅揭示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在人的实践基础上构成的交往活动,而且也指出了克服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的途径,帮助我们揭示出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之基,为确立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内涵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的思想里蕴涵着丰富的交往理论。运用交往理论,围绕生产力、社会关系、全球化、文化以及人的发展等方面,阐述其在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