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美学范畴与传统文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11月出版)一书作出评价,认为这是一部较完整的体系化的研治中国传统美学范畴的专著。整理古代美学资料以构建中国美学范畴体系,是一项重要而艰难的工作,本书运用文化还原的研究方法,取得了一定的具有理论价值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从知识背景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 2 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 ,是我们从学术史层面进行价值反省的重要课题。百年中 ,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存在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 ,其中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 ,与整个 2 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知识存在形态 ,在理论形态和方法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现代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背景构成及其历史演变来考察20世纪中国美学学术构造和知识增长规律,是我们从学术史层面进行价值反省的重要课题.百年中,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存在一种具有知识生成意义的"两脉整合"过程,其中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知识性传承和认同,与整个20世纪中国学术界对于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的要求和把握联系在一起.而西方美学作为一个特定知识存在形态,在理论形态和方法层面上直接影响着中国美学的现代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美学:走向生态美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中国美学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其中后实践美学对实践美学的超越、生态美学的异军突起等都是美学界引人注目的理论现象.我们认为 ,无论实践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都是某一阶段的重要理论现象,它随特定历史环境而产生,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另一种学说所替代.生态美学的出现一方面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又全面激活了美学的理论研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因此,当代中国美学走向应该是生态美学.  相似文献   

5.
王文生力作《中国美学史》通过对传统美学思想的研习与探究,总结中国千年文艺发展的规律和经验,阐明中国文艺的美感与价值,展现中国美学思想的璀璨与辉煌。其突出特色在于以"比较"视角来论情味论的发展,交织采用中西比较、作品比较和文体比较等方式,显示出极为开阔的学术视野;著者深入开掘中国本土资源,弘扬民族文艺传统,体现出先生作为海外学者竭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使命感与担当精神。  相似文献   

6.
评《孔子与中国美学》黄清源关于孔子美学思想的研究,过去只见零散文章,没有系统的专著。最近,齐鲁书社出版了邓承奇同志的《孔子与中国美学》,填补了这项空白,受到了读者的欢迎与好评,使我们为之兴奋和喜悦。《孔子与中国美学》不仅多侧面全方位阐释了孔子的美学思...  相似文献   

7.
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中国变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王国维奠基,经由朱光潜、宗白华、李泽厚等20世纪中国美学家深化和完善的“意境说”,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甚至被标举为“中华民族最高艺术审美理想”.然而,这种“意境说”并不是中国传统美学和诗学所固有的,而是上述学者依据德国美学传统所提供的思想资源建构起来的.“意境说”的发展也基本上是沿着德国美学传统的轨辙运动的,德国美学的若干主题,如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一般与特殊的统一,为“意境说”提供了统一的理论基础.从思想实质上说,“意境说”是德国美学的一种中国变体.“意境说”的现代建构是中国学者为了重建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而进行的“传统的现代化”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在实践过程中,这种“传统的现代化”转化成了“自我的他者化”,从而进一步深化了近代中国所遭遇的思想危机.  相似文献   

8.
美学与自然科学不同,具有人文学科特有的文化差异。中西美学的根本差异,则集中于语言文字。汉字与西方拼音文字具有的特殊“不可通约性”在美学上具有深刻的表现。汉字的独特性质,呼唤着中国美学的“汉字学转向”。“语言学转向”的深层背景就在于,其内在核心是“语言”的重要作用。追寻“哲学语法”的结果,是用逻辑方式探寻美学问题,造成一种“范畴误置”。中国传统关于汉字研究的深厚传统,则提示着“美学文字学”的诞生,即以汉字文字学的眼光,重新打量中国美学的特质。汉字美学的灵动精神,体现在汉字的“写”,即“草书先于正书”的自由与规范的悖反中,这种悖反赋予了汉字“写”的生长状态,在汉字的“笔意”与“笔势”的流动中凝结。许慎的《说文解字》对汉字造字过程的描述,也体现了汉字的生长性。中国美学需要一种哲学的“说文解字”。在从“文”到“字”之间,汉字的美学探索有着更为渺远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要保证中国美学的健康发展,就必须解决中国美学学科的未来建设问题。综观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的实际,可以预知21世纪中国美学的学科建设将朝着以下方向迈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仍将是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其地位无可替代;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学学科体系将真正浮出水面;美学学科建设将更加开放、民主;美学学科建设将以人学为依托,更加关注人的生存;美学学科建设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将得到有机统一;本体论美学的重构与美育功能的开发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探讨了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不断交流和碰撞,中国美学在中西美学的对话中出现了一些学者所说的诸如美学的"失语症"、中国无美学以及中国美学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分析了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中国美学的"西化"和"本土化"话语权问题上.实践存在论美学正是把中国传统美学和西方美学思想学术资源进行融合建构起中国美学的一种新理论,其在当下的背景下具有从理论层面和对话层面来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应该区分开来,成为彼此不同但又相互关联的两个学科,犹如西方美学之于西方美学史,哲学之于哲学史,美学之于美学史(故中国美学与中国美学史并不与美学对应,而与中国美学对应)。其理由主要是:首先,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对象不同。前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价值事实的层次,后者面对的是中国美学思想的历史事实的层次。两者有深浅之别,也有逻辑与历史之分。其次,中国美学和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方式不同。前者是  相似文献   

12.
从根本上说,当下学界对西方文论局限性的批判,对中西差异的凸显,最终消解的是西方文论的普遍性,这是当下中国学界学术自觉的体现,其根本要义在于深入学习西方理论的同时,明确自身的问题意识,面对中国经验。从德国汉学家卜松山的相关论点出发讨论中国美学的学术自觉,在中国美学的跨文化研究中卜松山发现中国学界自我意识的缺乏导致对西方学术的盲从。他认为:在全球化的语境,中国美学通过自身的理论建构发出自己的声音,为世界文化作出贡献。这就意味着中国学者不再盲从西方理论,而是通过对中国问题的解决建构自身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以来,究竞是“中国美学”,抑或“西方美学在中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世界美学”。长期以来,西方学界藐视东方美学的存在合理性和价值,而以西方美学为普世化的美学标准。国际美学格局中,东方美学缺乏话语权,本土美学与“世界美学”相背离。从普世化美学的视角来看,“西方美学”是一个泛化概念,而且它本身也只是地域性的本土美学,却并不是代表未来世界美学的参照蓝本。“中国美学”有古典与现代两个形态。在学科体系化和专业化以后的中国现代美学,有五种现代化的向度:科学向度,艺术学向度,生命哲学向度,马克思主义向度以及现象学向度。作为一种审美文化形态,以华夏艺术精神为核心的美学体系,能为世界文化带来与众不同的东方智慧。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中国美学界发生过三次大的学术论争。这三次论争既有意识形态斗争的社会意义,也具有知识学进步的意义,也是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由追随苏联到面向世界的学术转型历程,认真总结本世纪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有助于下一个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的研究和建设,可以50年代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50年代之前,研究者并非把美学当作一门纯粹的科学,其主张侧重于美学研究应在改造社会人生方面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五六十年代之交的美学问题大讨论,使美学研究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形成一股热潮,并逐渐走向学理上的探讨和理论上的建设。当时,实践美学解决了美的根本性质问题。反思20世纪中国美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对美学与现实人生分离的"艺术哲学"的倾向,需要重新认识和评价。把审美、艺术、人生三者统一起来进行研究,这是中西美学思想史以及20世纪美学研究发展过程所昭示的真理,它也预示着中国美学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传统中国美学:“天人合一”的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美学是一种更重视概念和逻辑体系的比较狭窄的"小美学",其作为知识论的极端形态则是"见科学不见人"的一套概念的或知识的"体系"。而传统中国美学则是生存论意义的美学,是相对诗化的、象征的和具有"人与天齐"的大口径、大边界、大尺度的"大美学",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美学本身,是更地道更正宗的美学。从"人天齐一"的人类追求自由、超越的本性来看,传统中国美学更接近"美学"的本质。因此,世界美学家族中的正庶秩序需要重新调整,或者至少应该做到中西方美学"二美并尊"和"平等交辉",美学无疑应该走出"欧洲中心论"的狭隘观念。  相似文献   

17.
西方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是出自知识型阐释框架 ,而中国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则是出自智慧型的阐释框架。因此 ,中国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并非侧重于“有”的认知 ,而是侧重“无”的智慧。中国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尽管不无缺陷 ,但是却比西方美学传统的思维取向更具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的散步美学在 2 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格局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的存在既是对“失美”的哲学美学的校正 ,也是对流于艺术鉴赏的常规艺术美学的超越。古典美学精神与现代理论观照方式的融会构成了它的基本特点 ,自由主义精神是这一美学方式的灵魂。另外 ,与哲学美学相比 ,它有自己独特的体系构成方式 ,即一种有我的、自在的体系 ,一种依托于形象思维的潜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9.
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文明而言,玉文化研究相较其他物质文化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也是当下新文科拓展知识创新点之所在。中国美学学术重建应回归本土视角和本土话语,根据考古新资料重建万年中国观的深度历史大视野和知识更新格局,锁定华夏文明核心价值观的原型物质——美玉,通过上五千年的鉴玉经验积淀过程分析,诠释下五千年“君子温润如玉”人格理想及其审美实践底蕴。万年玉文化传承在审美聚焦方面的两个本土核心问题是:温润如玉的价值判断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后代儒家的人格理想表达,要借助于玉的温润之美作为元隐喻?前一问的答案,将是解说后一问的认识前提。这样的连锁解答思路需要诉诸上五千年的先民审美感知世界。通过聚焦古人鉴玉的核心审美标准——华夏独有的美学关键词“润”的观念起源问题,可以发现,“温润”是古人通过佩玉和盘玉的把玩实践检验后提炼出来的美学理想和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20.
中国美学目前正处于徘徊状态,原因主要在于其主流——实践美学固守且片面地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某些现成的结论,没能与当代美学理论与美学实践结合起来,其他诸多弊端也对此制约很大。中国美学首先要回到马克思主义美学,全面、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其次要克服自身发展中的弊端,还要借鉴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和当代其他理论成果,紧密联系美学实践,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实现对自身的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