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6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中国美学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人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渊源流长的中国美学史进行了自我的阐释,构建中国美学历史的发展规律,描绘中国美学独特的历史风貌。  相似文献   

2.
文章简述了中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发展历程,简单对比了中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中西传统美学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分野。总体趋势表现为,西方美学以美的方式再现美,中国美学强调得意忘形;西方美学讲究以个性为美,中国美学重视以和为美。  相似文献   

3.
中西美学在艺术的虚实问题上看法不同,中国美学推崇虚,西方美学推崇实。柏拉图和文艺复兴的大师们对艺术褒贬不同,但他们所依据的原则一样,艺术因为虚而受到谴责,因为实而受到褒扬。中国美学推崇艺术不是因为艺术之实,而是因为艺术之虚,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将现实世界虚灵化为精神世界。20世纪西方美学家看到了虚在艺术中的重要作用,但是这种虚与中国美学所推崇的虚非常不同。前者是一种解释和知识形式,后者是一种觉解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4.
中国美学思想产生的根源何在?这是中国美学史研究中没有详尽而明确解决的问题。西周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大时代,有西周的文化的昌明,才会有中国美学思想的繁荣隆盛。可以说,中国美学思想的基本观念和范畴都是在西周萌芽和成形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敬天保民的社会观念,宗教礼仪的文化制度,所彰显的理性、人文精神,是孕育中国美学的胚基。形成了中国美学以德为美、重视人格、推崇生命精神的审美取向。这是中国美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美学观念的独特的生命智慧。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可从认知逻辑找到根本问题的得失所在。30年研究表明,上世纪80-90年代的思想认知逻辑模式,曾为中国美学史奠定了高水平的学术起点,但随着学术背景和研究的深入,这种认知逻辑日渐暴露出认知维度单一的局限。2000年以来,从文化认知逻辑切入中国美学史研究,成为崭新的路径,此一路径以其多元视角切入、思想内容的深邃丰富和隐喻系统的对应补充,不仅标示了未来中国美学史着重创造性的“自己讲述自己”的学术品格,而且也预示了与国际美学在文化诠释方面可实现深层接轨的开阔前景。  相似文献   

6.
西方美学思想与自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引起了两种不同的自我观:西方人的"独立型自我"与中国人的"互倚型自我"。前者的主要特征是理性、自由和个体性,后者的主要特征是依赖他人。从西方的观点来看,审美兴趣乃是自我表现、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本文对西方美学史作为独立型自我的发展过程,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评论。作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应当吸取西方美学思想之精华,亦即对独立型自我的尊重,以充实我们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方美学的系统介绍及研究的深入,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系统整理工作及研究也渐渐打开了局面并卓有成效。可以说,郁沅的《中国古典美学初编》(以下简称《初编》)是继李泽厚、刘纲纪主编的《中国美学史》以及叶朗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之后又一部具有拓新意义的中国古典美学新著。它以丰富的内涵,严谨的论证,优美的文笔,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又一新局面。它在从先秦的基本美学思想“诗言志”到晚唐司空图的“三外说”诗学理论的充分论证里,无不闪烁着作者研究的个性之花。  相似文献   

8.
中国美学范畴史是研究古代美学范畴发生发展和演变历史的。它应该是一部浓缩的或袖珍式的中国美学史。 美学范畴是人们对自然界、社会生活和文学艺术中美学现象的概括和抽象。我国古代美学范畴是历代思想家文艺家对天地人文现象的民族形式总结和抽象。它们凝聚着我们民族审美认识和审美意识中的理性精神,是各家各派美学思想的精粹和结晶所在。中国美学思想史的独特性,首先集中地表现在美学范畴及其运动变化的民族特殊性上。因为正是这种富于浓厚民族特征的美学范畴,才使中国美学同西方美学区别开来,成了两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美学的西方化进程,一方面表现为中国现代美学在逻辑构架和概念范畴等方面的西方化,另一方面又表现为在中西比较中努力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自身特质.中西美学尽管存在巨大差异,但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呈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复杂状况.西方社会始终有着强大的宗教传统,中国社会的宗教观念却历来淡漠.西方思想传统以追求知识本身为目的,中国思想传统则以知行合一和经世致用为旨归.这些因素的作用给中西美学以深刻影响,和西方美学相同的是,中国美学以关注艺术的社会功利性始,和西方美学相异的是,中国美学以艺术的审美伦理化终.仔细辨析美学理论的这些关键性问题,对于重建中国美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百年的中国现代美学史 ,建构了一个以西方话语为支配地位的美学“大厦” ,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美学话语几近凋零。本文从中国现代美学建立的基础以及中国传统美学自身弱点 ,分析了中国美学话语失落的基本原因 ,希望以此探索重建中国美学话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美学已经在多向度、多层次上得到学界的充分探究,但关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史书写问题的研究至今仍有所欠缺。审视20世纪中国美学复杂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生态,研究者主要运用了知识型与思想型两种书写范式,从而使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书写呈现丰富的样态。知识型书写范式专注于美学知识的内在发展和美学体系内部逻辑化建构的书写方式,强调美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性、整体性与谱系性,并可以划分为具体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和美学理论美学学术论争古今美学关系等三种类型。思想型书写范式将美学视为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强调美学症候式研究方法与意识形态效应,将美学的内部研究外部研究进行有效整合,包括现代性角度主题史方式审美理想史范式美学与政治的关系以及跨文化视野等若干类型。但是,在美学史研究和书写上依然存在一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涉及20世纪中国美学原始文献处理问题、中国美学史书写的逻辑思路问题、中国美学精神提炼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能够为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研究和书写提供新的理论增长点,推动当代中国美学在世界美学的交流对话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史是用现代汉语去讲述中国古代关于美学的资料。现代汉语的学术语汇是在西方近代精神的影响下建立起来的,西方近代学术与各种非西方文化距离最远,矛盾最大,同时与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学术也有相当的距离。当中国学术在全球化的新形势下要与古代传统和世界各文化沟通的时候,现代汉语已构成的学术语汇的局限就显示出来,中国美学史的写作成为暴露现代汉语学术语汇局限性的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美学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度受制于超美学的时代欲求 ,美学缺乏自身的学术基础 ,美学史的研究还不充分 ,《西方美学通史》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努力。这部著作揭示的美学发展的“深层结构”给当代美学发展很好的启示 ,当代美学可依美学史发展规律的把握 ,清理各种遗留问题 ,将思想层次推进到“语言学阶段” ,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与位置 ,以美学的立场为文化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中华全国美学学会,湖北省美学学会,湖北省文联,武汉大学,华中师范学院,武汉建材学院等联合举办的中西美学与艺术比较讨论会于1984年10月24日至27日在武汉召开。国内许多著名的美学家和中青年美学工作者共100多人参加了大会。中西美学艺术比较讨论会是在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我们的美学必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这就向美学提出了如何通过对中西美学的比较研究,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密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美学这个重要课题。解放后,我国美学界对西方美学史的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如朱光潜,汝信,蒋孔阳等的西方美学史著作)。近年来,关于中国美学史的研究也得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主义美学,是在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主张在现代条件下依据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吸收西方现代美学思想,重建中国美学的思潮。其宗旨是回归和发扬中国美学传统,重建现代中国美学。新古典主义美学的基本思想包括主体间性美学思想、情感论的美学思想、直觉论的美学思想、人生论的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而以王国维、方东美、宗白华以及李泽厚后期的美学思想为代表。新古典主义美学是中国美学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一种思潮,也是对西方美学进入中国并且取得主导地位的一种非顺应性的回应。这种思想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和学术价值,但其目前也存在着理论建设方面的不足之处,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蔡仪(1906——)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集中体现他的学术思想的两部代表著《新艺术论》与《新美学》是在本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胜利之前相继完成与解放战争胜利之前先后出版的.他的美学思想标志开辟着新中国以来的美学道路的一个方向. 蔡仪与西方美学这个问题可以分为两个相关的层次,即蔡仪论西方美学与在我看来蔡仪美学思想与西方美学的关系,实际上后者是透过前者并通过蔡仪与西方美学的比较见出的.  相似文献   

17.
应当重视郭象对中国美学史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象上承老庄,兼综儒道,开启佛禅,不仅以其对“无心顺有”、“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创造性阐发,而且以其对“个人”的关注在 国传统审美精神的发展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作用。而在当代中国美学史研究中,郭象却长期受到落与遗忘。对郭象美学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克服中国美学史研究中的误区与盲点,使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遮蔽日久的另一面呈现出来,从而再现中国传统审美精神的真实全貌。  相似文献   

18.
反思20世纪新中国美学研究的收获与局限缺失,对于21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呈反向发展的态势,其对立的分水岭是中国美学的"本质主义"和西方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反本质主义"。新中国美学的重要收获是创建了以"实践美学"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其研究方法上的局限与缺失之一表现为始终围绕着"美的本质"转圈,导致研究视野狭隘,涉及领域狭窄,思想观念陈旧,研究方法单一和僵化,这严重影响了学术界对20世纪下半叶中国美学的评价。21世纪中国美学急需发展的是各门类的艺术理论研究。应当把"自上而下"的哲学美学方法同"自下而上"的方法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美学史研究中"说清楚"有不同的层次。首先,要以简洁、通俗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标示西方美学思想的演进。其次,对一些表述简单的命题或术语作具体的、展开的说明。再次,阐明隐蔽的问题。最后,阐明貌似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分析“范畴”一词之本义与引申义的基础上,学科、学理意义上中国美学范畴史的研究之所以是“合法”的,首先是由于中国人文史上,实际存在有待于建构中国美学范畴史之大量范畴及其群落的思想与思维资源之故。而诸多关于中国美学的命题、范畴及其群落,在思维方式上,是诗性问题的知性思考、天人合一问题的天人相分之研究成果。从而回答了所谓“中国美学范畴史研究”这一提法“难以成立”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