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试论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唐末五代的代北集团,是指从唐末以来兴起于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内蒙古中部一带,以沙陀三部落为核心,融合奚、突厥、回鹘、吐谷浑、鞑靼等所谓五部之众以及汉族等多种民族成分在内的军人政治集团。这一集团是唐末李克用太原割据政权和五代后唐、后晋、后汉三王朝以及北汉小朝廷统治的主要社会基础。本文对这一集团的形成过程及其组成成分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2.
论刘知远     
论刘知远曾国富在五代史中,李存勖建立的后唐,石敬瑭建立的后晋,刘知远建立的后汉,因其建国者皆出自沙陀部族,故称“沙陀三王朝”。在沙陀三王朝中,后汉政权只存在了四年,其建立者刘知远也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国祚甚速,帝龄极短。究其根源,除客观因素外,与刘知远...  相似文献   

3.
有关沙陀族遗民的流向及其活动情况 ,史多乏载。笔者认为 ,沙陀族解体后 ,其族人大都散居于辽、宋、金、夏境内。流入辽朝境内的沙陀人 ,除部分被并入契丹族外 ,大多数仍居住于代北等地 ,并保有“沙陀三部落”建制。辽亡前 ,他们徙居于宋并州一带。宋朝境内的沙陀人 ,绝大多数来自于后汉、后周和北汉 ,其中有不少是沙陀世家大族。他们在宋建立和发展过程中 ,因立有汗马功劳 ,故大都拥有各种显爵。金朝境内也有沙陀族遗民。说丰州汪古部人是李氏后裔为“伪托” ,实际上只是一种猜测。流入西夏境内的沙陀人数量当也可观。“昔里钤部”先世 ,有可能是李克用叔父李友金  相似文献   

4.
昭武九姓族源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昭武九姓历史、文化及其与月氏的关系后认为,昭武九姓是一支独立民族,具有悠久历史,并非月氏人后裔,并就历史文献中出现这一错误记载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5.
有关沙陀都督府、沙陀族共同体、沙陀族姓等问题 ,学术界向来说法颇多 ,这些说法与历史事实多有出入。本文依据史料认为 :唐初西域地区并无沙陀都督府建制 ;构成沙陀族共同体的基础是“沙陀三部落” ,不能把早期的沙陀突厥与尔后的沙陀族视为一体 ;沙陀族除沙陀三部落外还包含有其他民族成分 ,学术界过去只将李、刘、石三姓视为沙陀族姓与史实不符。沙陀族姓是沙陀族共同体丰富内涵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沙陀的族源及其早期历史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了考察。认为回纥人、粟特人以及鞑靼人只是沙陀民族共同体的组成部分 ,而不是沙陀的族源 ,沙陀的族源是西突厥别部处月部中的朱邪部落。朱邪是沙陀最早的部族名 ,永徽三年后文献中始以其居地“沙陀”名之 ,贞元年间沙陀人离开沙碛 ,史书恢复“朱邪”的名号 ,于是朱邪成为姓氏 ,沙陀成为族名。沙陀金山卒于开元二年之后 ,而不在之前。沙陀人早期居地当在金娑山之阴、蒲类之西 ,《新唐书·沙陀传》记载有误。在唐、吐蕃、大食、回纥四方角逐中 ,沙陀基本上是与唐、回纥联合 ,共同抵抗吐蕃  相似文献   

7.
喀喇汗王朝 (840 年~1212 年) 在我国漠北建立鄂尔浑回纥汗国之后, 以回鹘为主体西迁的”九姓铁勒”或“九姓回纥”部落在西域建立了地域非常辽阔、文化高度发展、统治时间比较长的强大王朝。本文概述了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族语言文化、科学文化、音乐艺术等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8.
五代时期,出自沙陀部族的李存勖、李嗣源先后登上皇位,是为后唐庄宗、明宗.政治上,庄宗是个失败者,明宗是个成功者.二帝对用人与吏治的态度不同;对民生与经济的政策不同;政治与生活作风也不同.庄宗性贪婪,好俳优,好声色,信用伶人、宦官,忽视历史的经验教训,拒谏饰非;而明宗性"廉俭",器重硕儒端士,重视历史的经验教训,虚怀纳谏,从善如流.这是庄宗、明宗政治得失成败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武沐  冉诗泽 《民族研究》2022,(1):110-125+145-146
中国少数民族在中华大一统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目共睹,但是少数民族对于大一统思想的贡献却很少有人深入探讨。实际上,在大一统思想发展的不同阶段,少数民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从魏晋南北朝到辽朝,少数民族在大一统的“共祖异族”理论框架下,以炎黄血脉认同为共识,创建了一个个局部统一的多民族政权;在金、元、清三朝,少数民族则在“我本中国”的理论框架下,以国家认同为共识,建立了统一(或局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其中,以北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创造性地践行了“脱夷统华”理论;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沙陀人凭借“政治正统”完成正统建构;契丹人更是在“脱夷统华”理论中增添了“北极之下为中国”的内容,扩大了“中国”的内涵。金朝建立后,多民族的中国观被创建出来,中国大一统思想开始进入“我本中国”的理论进程。元、清两朝都是这一理论的成功实践者。这些思想的积极影响,最终铸成了各民族共创中华的共识。  相似文献   

10.
土族李土司远祖系突厥沙陀种,沙陀酋长朱邪赤心为振武节度使,子李克用为唐雁门节度使,后进晋王。李克用于李存勖为后唐庄宗。庄宗存勖死,李克用养子李嗣源即位,是为明宗。明宗即位前夕,李克用之嫡子嫡孙有的被杀,有的逃入阴山。辽金时以白达勒达名字出现。及至蒙古兴起,黑达白达合二为一。元朝廷以西宁洲为李克用后裔驸马昌吉之分地。昌吉死,无嗣,其弟脱脱木耳袭。元亡明兴,脱脱木耳之五世孙李南哥归降,是为土族之李土司,并衍生出沙陀后裔三李土司。  相似文献   

11.
前言铁勒诸部落在唐代断续地从属北亚的东突厥、回纥两可汗国。其中的联合体之一,汉文史料作“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作为实体,它相当于突厥诸碑文等记载的toquzoYuz。这在我国已成定论。但是,正如先学曾指出的,此“九姓”一词,仅仅是“九姓”而已;而“铁勒”一词不仅普遍使用,而且天宝年间与形成统治部落的“回纥”一词同时出现。在“九姓”、“九姓铁勒”、“铁勒九姓”这样多种记载的背景中,仅仅以实体和相当于toquz  相似文献   

12.
明、清以来始有青海土人及土人部落。建国后,定青海土人为土族。关于青海土人部落的族属在汉、藏文史籍中都有明确记载,国内外学者亦有考证。所有记载和考证都说明现今的土族是一个以元代蒙古人和蒙古化沙陀人为主,吸收其它民族之成分形成的新型民族。  相似文献   

13.
高车王国(亦称高昌国)在公元7世纪上半叶崩溃之后,由薛延陀、回纥等部和在药罗葛氏族率领下的九姓乌古斯(即九姓回鹘)在近一个世纪的过程中,曾几度企图摆脱突厥和唐朝的统治。公元628~646年间,薛延陀首领夷男配合回纥等部,在沿金山(今阿尔泰山)至独逻河(今土拉河)间的广大漠北土地上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从公元632年起,这个汗国曾经常侵扰唐朝和突厥汗国的边陲。到公元660~663年间,回纥部再度掀起反唐暴动。从713年到742年,回纥部同葛逻禄和拔悉蜜等部结成联盟,共同反抗突厥汗国的统治。当时,这一部落联盟得到了唐朝的支持,因为对唐朝来说最大的威胁来自突厥汗国。在这一时期,回纥部分布在仙娥河(亦称娑陵  相似文献   

14.
郎维伟  郎艺 《民族学刊》2011,2(4):25-32,92
考察民族最早的历史起源,一般可以上溯氏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的演变序列,由部落生成国家和民族两个平行的事物,国家有影响民族的作用。现有的历史资料证明,西藏高原上的藏族正是经历了这样的历史起源过程,古代吐蕃奴隶制王朝国家的产生与藏族的形成相伴而生。  相似文献   

15.
安禄山祖籍为昭武九姓康国考文川学术界都知道安史之乱总头目安禄山是“杂种胡人”,但他的祖籍究竟在什么地方?《资治通鉴》卷214称其为“本营州杂胡”,《新唐书·安禄山传》称其为“营州柳城胡”,《旧唐书·安禄山传》称其为“营州柳城杂种胡人”。根据这些记载,...  相似文献   

16.
陆离 《西藏研究》2023,(4):39-51+156-157
P. T. 1082号文书是甘州回鹘登里可汗仁美写给凉州嗢末首领仆射(■)的诏书,具体时间是934年。文书中出现的天平军(■)是驻守凉州的原唐朝郓州天平军戍卒后代,令公(■)应该就是后唐朔方节度使张希崇,唐王(■)应该是后唐明宗皇帝李亶,天使大夫(■)是934年后唐派出的使节。该诏书显示出当时甘州回鹘政权同凉州嗢末、凉州唐朝天平军戍卒后代、后唐王朝、瓜沙归义军政权以及凉州、廓州、河州等地吐蕃部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7.
唐太宗灵州之行与漠北羁縻府州的建立艾尚连本文认为,唐太宗抓住薛延陀汗国瓦解,铁勒等族各部落要求内属的有利时机,前往灵州会见数以千计的少数民族代表以示安抚,并将羁縻府州制度首次推行到漠北地区,及时解决了唐朝北疆亟侍解决的民族问题。这是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  相似文献   

18.
吐蕃西夏历史文化渊源与西夏藏传绘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谢继胜 《西藏研究》2001,1(3):35-48
藏语称西夏为mi yag。这一称呼既指西夏建国以前的党项人 ,也指西夏建国以后的西夏人。① 论及西夏与吐蕃的历史文化联系 ,从 7世纪初党项羌与吐蕃王朝发生联系开始 ,到 1 3世纪初西夏亡国时为止 ,长达 60 0多年 ,其间你来我往 ,水乳交融 ,是中国历史上较为少见的现象之一。②唐时 ,吐蕃和党项部落之间的战争使得大批的党项人归属于吐蕃王朝治下 ,两族杂居者为数众多 ;雅隆王朝解体以后 ,东迁河陇、河湟一带的吐蕃人与内徙的党项人部落杂居共处 ;西夏建国以后 ,上述地方有很大一部分吐蕃人成了西夏的“编户齐民”。吐蕃与党项统治者之…  相似文献   

19.
汪什代海部落,现居青海海西州天峻县及海南州兴海县南塘乡境内,分上下两部。史称“环海八族”之一的汪什代海十八部落,形成年代久远,历史上早有名气。本文拟以学术界目前尚未挖掘到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主要就汪什代海部落的形成,或清道光以前的活动情况、发展轨迹加以追述补充,力求填补一些空白。一、萨迹昆氏与汪件代海《隆务寺志》(藏文版)《普天正见沙等文献史料记载或许多民间口传都一致认为,汪什代海部落来源于热贡十二邦(今青海同仁县境内)之一的龙奇部落,而龙奇又系西藏望族萨迪昆氏大医师直那巴(正名贡嘎端智)后裔,…  相似文献   

20.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部落包家族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金时期,安多藏族中有一支著名的吐蕃汉姓部落“包家族”,其来源是吐蕃化的汉姓丁家,最初居地在秦州宁远砦北,后迁徙于熙、河、洮、岷等地,并从此世居此地,其家族成员有宋代的包约、包顺、包诚及金朝的包长寿、包世显等。包家族归附宋、金王朝后,始终效力于宋、金王朝,与宋、金王朝保持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