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为便于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明清小说家自觉采取多种方式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通俗化。缘于特定创作目的或时代背景,为适应特定读者群的阅读水平,小说家们多将浅近的白话作为首选语体。为迎合特定方言区的读者,一些小说家还创作了更为"适俗"的方言小说。为将文本进一步通俗化,许多小说家在叙事过程中采用了具有导读功能的随文注疏或评点。而传奇小说作家不仅有意使其小说外在形态向通俗话本靠拢,更将世俗审美趣味融注于小说文本。  相似文献   

2.
运用弗洛伊德的创伤理论来解读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洛伊获奖作品《微物之神》,剖析了小说中三代女性所遭遇的身体和心理上的创伤,将宗教、阶级、性别和创伤主题有机连接在一起,从而反映了不仅仅是个别女性,更代表印度女性的整体创伤记忆,同时也表达了印度广大女性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关注和期待改变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以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创伤理论"为立足点,探讨著名短篇小说《丽姬娅》中创伤的起因、诊断和治疗过程。在回顾"创伤理论"历史基础上,通过对两位女主人公死生交替进行剖析,说明小说文本"先诊断后治疗"分段式创伤处理方式。强调"身体"应对创伤的突出作用,其与语言文字的协作使文学具有一定治愈力。  相似文献   

4.
艾丽丝·默多克是英国二战后文坛上有名的哲理小说家,她以小说叙事的形式来阐释自己的哲学观点和伦理思想.从默多克小说创作的理论渊源入手,结合她小说的叙事特点阐明其小说观为理想的小说要保持叙事的"形式"和内容的"偶然"之间的张力,体现人物的偶然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小说通过男女主人公之间的一场"感情危机",表现了建国初期革命文化语境中"乡下人"与"城里人"之间的新一轮族群性对抗,完成了"乡下人进城"这一元故事形式的再度书写。张同志式的"进城"方式,既标明了"五四"以来现代小说家笔下"乡下人进城"故事的"历史内涵",又标明了他们作为新一代"乡下人"进城后遭遇的新一轮人生困惑。  相似文献   

6.
诺曼·梅勒的非虚构小说《刽子手之歌》以客观超然的笔触,真实记录了美国犹他州死刑犯加里·吉尔摩的人生历程和犯罪受审经过。本文通过分析作品中历史的记忆化书写,透过历史场景、细节脉络和创伤记忆反观个体创伤发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揭示流淌在小说情节中的创伤本原,探讨创伤叙事呈现生存之原本状态与创伤之未知面貌的技巧问题,及其引导读者透视自我、整理记忆、反思当下的价值作用。  相似文献   

7.
先秦至西汉时期,"说"是一个被广泛使用、内涵复杂的概念,它的愉悦义与言说义两个义项影响了人们对<汉志>"小说家"的理解.<汉志>"诸子略"中的诸予十家作品,唯有小说作品多以"说"命名.<汉志>以"小说家"来概括这部分作品,采用的主要是"说"的"学说义".对书籍文体特征的认识,使<汉志>中"小说家"的"说"又成为了文体概念.小说也逐渐从诸子小说向小说文体发展.  相似文献   

8.
新女性小说家对于个人化写作的独特理解来自于她们对女性处境的深切体会.新女性小说并非全都是私语化的,但私语化却是新女性小说最具代表性的话语方式,而且为新女性小说家普遍认同.新女性小说家的私语化就建立在"以血作墨"的深度体验的基础上,这一体验是通过反复叙说"孤独""逃离"等主题性话语传达出来的.换言之,将自己置身于"孤独""逃离""边缘"的状态是推动女性写作走向私语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美国南方独特的历史记忆孕育了二十世纪繁荣一时的美国南方文艺复兴运动。南方作家作为南方历史进程中的参与者,既是南方集体记忆刻意而主动的消费者,也是南方历史创伤记忆的代言人。创伤作为小说的主题和情节,在个人记忆和集体记忆的层面上,构筑了南方对于历史的反思和阐释;而创伤作为小说的形式要素,在人物的心理和叙事层面上,塑造了创伤人物心理的延宕、重复、解离、潜伏等特征。因此,从内容和形式出发,笔者将这段时期的小说定义为南方创伤小说。南方创伤小说展示了历史性创伤和个人结构创伤对社会和传统秩序的破坏,创伤事件对自我造成的伤害以及个人和集体之间联系的破裂。  相似文献   

10.
杜拉斯《劳儿之劫》情节设计上的独特性和语言风格上的破碎性,使得究竟该如何解读小说的故事脉络及人物心理,成为了中外学者关注并热烈讨论的话题.本文对小说主人公劳儿荒诞的举动和怪异的心理重新进行了审视和分析,借助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和精神病理学的分析框架来观照劳儿的故事及小说中人物心理,探索劳儿遭受心灵创伤的过程,深入分析劳儿如何通过一系列变态手段尝试改变记忆中创伤事件结果,以实现自我拯救.在此基础上,为杜拉斯"印度系列"中的几个文本提出新的文学研究方法和学科教学思路.  相似文献   

11.
话本小说《八洞天》成书于清顺治年间,卷一《补南陔》以小说家之言描写了狄青平定侬智高的相关事迹。将小说与历史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后可知,小说所述有关侬智高起事时间、时限、人物职官等基本忠实于史;同时还用"依史以演义"的创作手段,敷演人物故事情节,使小说具有传奇色彩;并且虚构人物,捏合情节,服务于小说的创作与宗旨。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血色黄昏》三个版本的详细比较,文章论述了其创伤记忆书写的意义(自我心理创伤疗救;历史启蒙、“引起疗救的注意”)、创伤记忆书写的方式(十分浓厚的私人化色彩和无拘无束的自由叙述),长期无法出版的原因(意识形态与文学成规)和出版后的巨大轰动(实现了治疗心理创伤的巨大功能)以及小说在忠于记忆(治疗创伤)与忠于历史(历史见证)之间的犹疑。在此基础上,文章认为《血色黄昏》的创作与修改是一个矛盾体,其边缘缠绕着文学治疗与历史见证、历史档案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就创伤记忆书写及其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见证文学及其记忆的真实性这些纠缠在一起的复杂问题而言,《血色黄昏》是一个十分难得的研究文本:它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一代人对历史创伤的真实记忆,而且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走出创伤记忆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考察的是马内阿的长篇小说<黑信封>中叙事特征,及其内化于叙事内部的批判力量,着力分析小说以书写极权时代"创伤记忆"为特征的"梦魇叙事"在文本中的具体展开形式,正是这种文本内部"现实与梦幻的交织"的形式力量,实现了对外部社会的否定和批判.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小说家的思维模式和操作程式陈辽中国的古小说,产生于封建时代,它和西方的古小说不同,更和西方的现代小说有别。我们既不能以西方小说的审美标准来否定中国古小说,但也无须用中国古小说的审美标准来贬低西方小说。我们需要着重考察的是,中国古小说家的思维模...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新生代犹太作家乔纳森·萨福兰·福厄的小说《一切皆被照亮》以一位美国犹太青年作家前往乌克兰寻根的经历为线索,借助魔幻现实主义重构个体层面的家族史和社会层面的犹太集体记忆。通过探讨小说中的"后记忆"与犹太性的关系,该小说体现了新生代犹太作家在后大屠杀时代继承创伤、延续犹太性,并以文学想象表现历史"真相"、照亮未来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16.
朱利安 巴恩斯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其小说主题广泛,艺术形式新颖,思想内涵深刻,受到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当前,学界主要从历史主题、权力话语、后现代手法、英国性等视角展开对巴恩斯小说的研究,忽视了小说中的媒介记忆书写这一独具特色的题材。《101/2章世界史》和《英格兰,英格兰》通过隐喻手法,再现了人的身体作为印刻历史记忆的重要媒介。《福楼拜的鹦鹉》展现了作为记忆之场的广场景观所承载的深厚历史记忆。小说中游客通过参观和体验凝结着多重历史内涵的景观,将记忆固化在头脑中。《东风》通过描写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的故事,展现了网络永久性保存记忆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对当代社会数字化媒介记忆的弊端做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7.
图像小说《A.D.:洪水之后的新奥尔良》是纽费尔德(Josh Neufeld)创作的一部关于卡特里娜飓风的历史叙事作品。小说在画面性与飓风的公共记忆之间讲述飓风亲历者的故事,挑战了有关卡特里娜的视觉档案资料,以非虚构作品的形式在视觉上客观再现了创伤现实经历。同时,纽费尔德将卡特里娜事件作为解读他者遭遇创伤的伦理框架,其间交织着诸如种族、地域等复杂社会问题,邀请读者持续不断地参与其中,解读城市文化内涵并采取行动。  相似文献   

18.
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是当代英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愿你在此》以主人公杰克的弟弟汤姆在伊拉克战争中牺牲后遗体被遣送回国为背景展开叙述,讲述了战争和灾害给主人公杰克带来的心理创伤。本文用凯茜·卡鲁斯的创伤理论解读和分析了杰克的心路历程,阐释小说的内涵在于人们要敢于直面创伤,珍惜生活。须抚平过去的伤痕作为沉封的回忆,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  相似文献   

19.
,<菊花>是美国著名小说家斯坦贝克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受压抑的妇女形象.小说中细腻的对比描写深刻地体现了女主人公伊莉莎对自身和对社会的矛盾态度以及作为女性在实现自我价值时所遭遇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对比描写可以发现女主人公的心理挣扎以及受到压抑的根源来自于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认知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曼斯菲尔德庄园》是简.奥斯丁的一篇非常重要的小说。人们对于这部小说表现的道德伦理往往归结于作者所放映出来的女性小说家的说教传统。本文将从一个更为宽阔的视角—道德传教—来分析小说中的道德伦理。奥斯丁将道德传教这一宗教词汇借鉴到小说写作中,通过使用反复印证、福音词汇、自由间接引语和道德讨论等方法,拓展了女性小说家在道德方面的写作范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