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是文学史著述中影响极大的一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它不仅在大陆被确定为"部颁教材",在台湾地区也是最为普及的一部。这部书在台湾学术界影响之大,下述两个事实是有力的说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台湾的中国文学史著作的编写,往往潜在地包含着"影响的焦虑",即如何摆脱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的"史观",或者说核心的思路和体例。叶庆炳的《中国文学史》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个案。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需要突破现状时,一个时常采用的策略是向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发难,其中龚鹏程的发难颇具代表性,他明确否定了刘大杰的进化论"史观"和"以平民文学为优,谓贵族文学为僵化之作品"的价值判断,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两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上就是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在台湾地区的存在状况。  相似文献   

2.
《理论界》2021,(1)
"东北作家群"是东北沦陷时期最具光彩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群体,是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东北现代文学史上独具特色的存在,他们的小说被学界誉为表现"民族乡土主义"的"怀乡文学"。"东北作家群"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的作家主要包括萧红、萧军和端木蕻良,国内外的译者主要包括葛浩文、伊文·金、戴乃迭、沙博理、茅国权、张培基和刘士聪等人,美国译者葛浩文和伊文·金以及美籍华裔译者茅国权等人的译文在英语世界被广泛接受和传播。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针对葛浩文翻译的萧红小说《呼兰河传》,对萧红其他作品和"东北作家群"其他作者的作品的英译研究,以及其他译者的译作研究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3.
东北沦陷时期的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毕竟是历史的事实。尽管在沦陷的14年中“没有产生过光耀文史的金元杂剧和清朝一代的古典名作;也没出现过关汉卿、曹雪芹那样伟大的作家”(《东北沦陷期文学概况》,载《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但这一时期的文学却记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反抗强暴的一段历史,标志着东北新文学在缓慢的发展中增添了反抗日本侵略的爱国主  相似文献   

4.
正张国伟先生所著的《中国诗歌发展史》一书,独创性地突破传统束缚,力图顺应文学本身的发展规律,建立一个全新的编写体例,从而彻底扭转了采用历史本位来编写文学史类书籍的不合理的传统做法,让文学史从历史框架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本书的编写,首先突破传统的束缚,摆脱历史本位的桎梏,回归到文学本位上来,帝王的朝代只作为参考系数存在,彻底改变了多年来中国文学史一类书籍的编写体例。其次突破把文学的繁荣归结为主要由经济发展所致的观点,扬  相似文献   

5.
伪满《大同报》文艺副刊《夜哨》是1933年东北沦陷区文学的一个重镇,在有限的21期刊物中,一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作家以此为阵地,以丰富多彩的文学创作为武器,以揭露与控诉黑暗现实、反映青年觉醒反抗为基本主题,拉开了东北沦陷区抗日文学的序幕,成为东北文学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弥足珍贵的一页。  相似文献   

6.
一、文学史的研究与热点问题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十分系统且富有指导性的工作。新世纪伊始,一系列有关“文学史编写与研究”的笔谈、研讨会频频出现,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也陆续问世,研究者对文学史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具体,视野也更开阔。2 0 0 0年在海口召开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研讨会,揭开了新世纪文学史研究的序幕(会议论文要点均见《文学评论》2 0 0 0年第4期) ,龙泉明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多元格局》指出,“过去的现代文学史几乎只有一种模式,因而导致了现代文学史写作的危机。”“文学史的写作应是自…  相似文献   

7.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四十年了。四十年来,《讲话》的根本精神在文艺领域中发挥着巨大的指导作用,为大家所公认;但是,遇到具体问题,对《讲话》的意义的评价就有不同了。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就是这样。 关于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大致有两种意见:一种是“五分法”,即“五四”时期的文学(一九一七至一九二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七)、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三七至一九四五)、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九四五至一九四九);另一种是  相似文献   

8.
章培恒、骆玉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在此之前,国内流行的刘大杰先生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社科院文学所余冠英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等文学史著作,主要是五、六十年代的产物。这些著作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困于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局限,主要从对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角度界定文学,并以此为基础来论述文学的发展观。时隔三十年,学术界早就不满足于这种阐释方法与阐释角度了。有识之士在中国文学的具体研究中也早已突破了反映论的樊篱,对中国文学作品和文学…  相似文献   

9.
<正> 张振金先生的《岭南现代文学史》出版了,我非常赞同李育中先生在《序言》中所说的:“这是一个前所未有过的工作,富有创新的意义”.我以为这部新著的意义,在于具有开创、促进、激励等多方面的作用.首先,这是中国大陆第一部地区性的现代文学史专著.在此之前,只有白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有人写过台湾现代文学史,而大陆各省份、各地区的现代文学史,尚未有过.已出的《江西苏区文学史》、《武汉抗战文艺史稿》、《山西抗战文学史》、《山东解放区文学概观》、《晋察冀文艺史》等书,只限于某一特定时期,未曾贯通整个现代.张著既然是第一本,当然具有开创性.先行者的成功与不足,对于后来者必定具有启发和借鉴的意义.其次是它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促进作用.中国现代文学史面向全国,对史实的描述往往不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准备编一部《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发展史》,想用我三十年代编印的一本小书作参考。那是我在北师大、中国大学和女子文理学院的讲稿。我们在现代文学研究方面,无论关于作家作品的研究,或是文学史的编写,都已有了很多成果,但是,归纳起来组成一个有体系的思潮发展的历史的东西,目前还是个空白。文学研究所提出  相似文献   

11.
晚明文学的先驱——李梦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通行的几种文学史论著(如中科院文研所《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等)对李梦阳均持否定态度:认为他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代表明代文学的拟古派。这实际上维持了清人(《明史·文苑传》及《四库全书提要》等)以来的观点。日本著名汉学家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已提出不同看法,高度评价了李梦阳的文学成就。国内有章培恒先生《李梦阳与晚明文学新思潮》一文(1985年在日本发表),亦力纠旧说。本文力图对李梦阳与晚明文学的关系与作用,进行公允的分析与评价。  相似文献   

12.
区域文学史建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文学史建构刍议陈庆元近年来,各种文学史的撰写方兴未艾,其中,区域文学史似有异军突起之势。囿于笔者所见,区域性的文学史,已经问世的至少有《东北文学史》、《山西文学史》、《台湾文学史》、《上海近代文学史》和《江苏新文学史》等。而且有迹象表明,这类文学...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文学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学史,不是单一的汉民族的文学史,这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以往的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辽金文学却很少进入研究者的视野,就是元代文学除元曲之外,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辽金两代,此前并无一部像样的文学史。影响最大的两部文学史著作,即文革以前出版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和游国恩等人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不过把辽金文学附翼在宋代文学之后,成为宋代文学十数章中的一章而已。究其原因,对辽金文学的缺乏了解恐怕是个重要因素。而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梓行的周惠泉先生等主编的《辽金元文学史话》却以空前的规模,以“史话”的形式,展示了辽金元文学的全貌。全书评述作家达180余人,覆盖面之广直至今日创所未有,可以说它填补了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的“空白”。这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建树。  相似文献   

14.
数年前,由丁帆先生主编的《中国西部现代文学史》的问世不仅填补了学术空白,拓展了新的研究领域,更重要的是标志着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将我们弘扬多年的“人文关怀”落到了实处。众所周知,由于地域和历史的特殊原因,如同在经济、文化上被边缘化一样,中国西部在文学上也长期被边缘化。固然不乏有着一些对西部作家作品的具体研究批评,但长期以来,作为一种独特文明形态下的一种独特文学存在,中国西部文学在整体上一直没有进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更遑论像研究“京派文学”、“海派文学”、“文学湘军”、“东北作家群”等那样成为关注的热…  相似文献   

15.
由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王清士,韦廉舟、刘之侠、李子和、何积全、陈训明六位同志编著,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布依族文学史》是我省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可喜成果。这项成果,为来日编写《中国文学史》提供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它的特点以及所揭示的布依族文学发展的某些规律等方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当前,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笔者认为,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必须要加大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一  素质教育很强调创新教育,而创新教育必然要求教学的内容富有新意。可是,现在高校一些课程的教材就很缺乏新意。比如某些高校中文系使用的教材依然是游国恩的《中国文学史》、唐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这些教材还是在文革前编写、出版的。人民文学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初稿》,阐述解放后的文学发展轨迹截止到1981年,那么,有近二十年的新时期文学没有反映、研究。对此,学生意见很大,一再提出应更换教材。有关教师认为,能取代的新教…  相似文献   

17.
一个时期以来,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者常为这样一个问题困惑着:如何编写一部能够切实反映文学自身发展规律,既符合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实际状况,又颇具当代人意识并有新的突破的《中国文学史》。因为建国以来,虽有几部《中国文学史》和几本断代文学史问世,但这些著作大多停留在作家作品的欣赏评介,缺乏对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深层揭示,也缺乏对文学主体的细微合理的剖析。与其说它们是“史”,倒不如说它们更具有资料长编的性质。同时,其论证方法也比较单一拘谨。加之过去受苏联文艺思想和极左思潮的影响。许多观点在今天看来颇具片面性,因此学术界早就盼望能有一部观念新,揭示深,方法活的《中国文学史》或断代史出现。令人高兴的是,最近  相似文献   

18.
有关记载我国古代人物生卒年代的工具书,有钱大昕诸人的《疑年录》、吴荣光的《历代名人年谱》、梁廷燦的《历代名人生卒年表》、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通行。这些著作都各有特色和成就,尤其是《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收录较广,并注明资料来源,给我们很大的方便和帮助,但其中也有一些疏漏的地方,因为涉及的范围过于广泛,这是难免的。我们近来参加《辞海》的编写工作,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所讨论的,只是古典作家中的一部分。我们因限于学力,所得出来的结论,不一定都很正确,提出来请大家指正。其中个别作家如晋代的孙绰、元代的(?)(?),考订的资料来自王运熙、章培恒同志。又《辞海试行本》为未定稿,不是一部正式出版的辞书,故文中不加引用。我们主要用姜亮夫的《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写的《中国文学史》以及刘大杰著的《中国文学发展史》来作比较。上列三书,下面简称姜表、文研所文学史、文学发展史。  相似文献   

19.
王丽丽 《河北学刊》2007,27(4):154-158
大学并非只是实施教育的机构,同时也是掌握知识并加以再生产的传播中心。在文学教育方面,大学承担着讲授、评论、组织文学史生产,并将作家作品经典化的一整套程序,在此意义上说,大学教授变成了现代知识的裁判者和传授者,拥有教育体制所赋予的多种权利。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等三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创作所作的再评价、再生产和再传播,发挥了"重说"经典、规范知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文学史上的东北作家群的创作,呈现出浓厚的忧郁倾向。这种倾向的形成既有现实的由故土沦陷带来的情感冲动的因素,更有很多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素导致的从当局到普通百姓对"东北苦难"的无视与漠视给东北作家的刺激,也有流亡处境引发的心理悲剧感受,而东北流亡文学忧郁倾向的历史文化因素在以往的文学史研究中多被遮蔽和"不见"。东北流亡作家文本中表现出的忧郁倾向和其中蕴含的对爱国主义的有限性、政权与国家的非等同性等问题,触及了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和中国抗战文学的尖锐主题,达到了现代中国文学特别是抗战文学少有的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