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失节文人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一直是人们羞于谈论或深恶痛绝的对象 ,他们当中不少是著名诗人或文化名流。当我们撇开道德评价 ,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考查其失节的深层次原因时 ,我们或许不只是鄙视 ,还会多一分宽容。  相似文献   

2.
"新文人画"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它是转型期文化中的一个比较特殊而矛盾的复杂案例。其"新"主要表现在: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半个文人画家对理想之美、生活之趣、时代气息的不倦追求。  相似文献   

3.
王子今 《南都学坛》2007,27(6):23-28
在卫生条件较为落后的中国古代,人体寄生虫虱子干扰人的正常生活,是常见的情形。而文人并不掩饰"扪虱"行为,并且往往以此标榜散漫性格和高逸品性,却是值得重视的文化现象。古人诗作中多见"扪虱"字样,正是这种现象的表征之一。而古人生活方式有关清洁卫生的信息,也可以通过相关考察得以理解。古代文人的有关生活习性,其实也从一个特殊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绘画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中国人对美的理解与追求,文人画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的风格流派。文人画是文人创作的画,这些文人都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独特的精神追求,不同于院体画与风俗画的画家,他们不注重所画物体的外形,只重视主观情感的表达,这就使文人画具有了特殊的美学内涵。我国古代文人画家利用各种美学原理,表现他们对"美"的独到见解,在画作中构建了文人画的美学特质。  相似文献   

5.
汉魏之间的文学史和思想史构成一种互动,其结果是古典抒情诗在知识系统中确立了自己的位置;以拟代诗为核心探究魏晋文体论和文人论的内涵,指出一般所谓的"人的自觉"是文人集团自我意识形成的标志,不应该局限在近代人文主义观念下理解,而"文的自觉"是特殊的文人生存空间的符号化结果,拟代则体现出文人对自己已经历史性置身其中的空间地适应;在赠答诗的分析中进一步涉及魏晋文学空间拓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石评梅的诗文中,梅花和红叶皆具有很丰富的隐喻内涵,它们均为石评梅情爱经历的延伸和缩影。梅花、红叶分别代表守节、失节的文化心理,梅花象征高风亮节的"素心";红叶所影射的是与素心相抗衡的"七情六欲"、"凡心"。贯穿石评梅创作的"守节"-"失节"情愫作为非常规状态的主线,表现了抑红叶、扬梅花的心理取向。这实际上显示出石评梅对传统礼教的回归和承续,也复现了以守节为美德的妇道传统。  相似文献   

7.
"文人"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其远源是"士"。在西周到春秋初叶,"文人"指有文德的人。春秋战国之际,"文士"崛起。到东汉时,"文人"等同"文士",指那些有较高文化水平和代表社会道义的知识阶层的成员。  相似文献   

8.
唐代文人反叛朝廷表现为在外敌入侵之际举城应敌,全身邀赏;在动乱中投靠叛军,接受伪官;为其他反唐势力充当谋主,对抗朝廷。其中有失节的贰臣,也有叛臣。多数人是由于过高的政治诉求未得到满足而积恨君主公卿,最终叛附唐朝的敌对势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唐人不崇名教,"死事一君"的忠节观念尚未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慈仁寺是清初时期北京城南的一个综合性的文人聚集地。在康熙帝实施"文治"的背景下,不少汉族官员及博学文士曾经在慈仁寺聚集,形成了有助于文人交游、图书流通、文物收藏、诗文创作的生态环境。慈仁寺书肆的繁盛与文人的藏书兴趣以及相互交往有密切关系,这也是研究清初文人书籍文化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相似文献   

10.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在特殊环境下特殊心境的书写,本文针对"意淫"说,探讨作者写作其时的特殊审美心理,指出作者潜意识中具有"民族心理"特征的"文人士大夫情结";并指出莲花并非美人的象征,而是作者圣洁人格的写照.  相似文献   

11.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相似文献   

12.
作为知识渊博、思维缜密的学者型文人,初唐史官在<晋书>等史书中经常运用"文儒"称谓历史上的一些受到帝王重视的文人,其中隐含了他们对"文儒"的特殊认识.在这些认识中,既包含了文人人格的新趋向,同时兼具变革梁陈绮靡柔弱文风的意义.这说明在处于南北文化逐步交融的初唐,史官通过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以"文儒"这一全新的文人形态预示了未来时代的文化走向.  相似文献   

13.
北田五子是清初兼具政治性和文学性的特殊文人集团,在学界较少受到关注. 北田五子的生存方式充分展现了清初遗民眷恋故国、抗拒新朝、珍爱并标榜自我遗民身份等遗民情怀,具有政治操守和道德毅力上的模范意义;其文学活动集中体现了"诗言志"的诗学传统、遗民文士的儒学情结及清初遗民文人的生命价值. 北田五子这一典范遗民文人集团的成功建构是社会评价、公众心理期待、集体性审美理想、时代思潮等多方因素合成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读过元曲的人可能都有一种感觉,似乎元代文人的言行、心理与传统文人有所不同。是的,元代这一个特定的时代造就了一批特殊的文人,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心态。对此,我们不妨结合元曲作品作一些具体的考察。也许,这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元代社会的认识,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对元曲作品的进一步理解。佯钝装呆与清醒深层的思考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又是一个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文化思想的活跃、文学体式的成熟,唐宋文人的爱情悲剧作为特殊的题材大量进入文学的表现领域。唐宋文人关于爱情悲剧的作品,不仅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其丰富的情感世界,而且从中折射出其凄凉而坎坷的人生况味。个体意识与主流意识的冲突,"婚外情"的存在,才子佳人一见钟情式的爱恋,是形成唐宋文人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文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既能感知岁时节日的气氛和节序带给人类的情感冲击,又能将其诉之于笔端.节序时令的特殊时空特点,容易触发词人敏感的创作神经,激发各种情感的宣泄.综观二千多首节序词,节序映照下的文人心绪主要表现为四种:其一,"士不遇"的愦懑所带来的宦游之倦和孤独之感;其二,赏心乐事伴随的闲雅之致;其三,光阴苦短、美好易逝寄寓的哀伤之情;其四,家国背景激发的阔达之慨.  相似文献   

17.
文人谣是指文人创作而又自称为"谣"的诗歌。唐代文人谣是文人新乐府的一部分,是文人新乐府诗歌多种体式的一种。盛唐李白的《箜篌谣》和《庐山谣》,开创了中、晚唐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人谣主题和风格,这两类文人谣分别对宋元以后的诗和词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8.
北宋文学家毛滂推尊儒学 ,贬抑佛老 ;为学主张淡远名利 ,虔心向道 ;为文主张文以明道 ,有补于世 ;为官主张称职爱民 ,恩泽百姓。同时 ,在仕途困顿之际 ,又援引佛老 ,修治心身 ,涵养性情。他曾经是一位相当典型的正统封建文人 ,但是后来思想发生蜕变 ,导致晚年失节 ,人品有亏 ,造成千古遗恨。  相似文献   

19.
元代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渔父形象,文人们在这些形象身上寄寓了或出世或入世的理想。元代文学继承了此种由"渔父"现象延伸而来的关于仕与隐的思考,而仕进之路的堵塞,既使元代文人认识到自身无力改变现实,不如寻求自在的生活,同时文人的传统又使他们对自身的遭遇愤愤不平。这种由"渔父"情结引发的复杂心态需要有适合的文体承载,传统的诗词不适合表现这种特殊的心态。起源于民间的散曲以其特有的语言和风格引起了元代文人的注意,并着力创作,从而成为"一代之文学"。  相似文献   

20.
道光年间,京城出现了一股崇尚归有光古文的风气。倡导和引领崇归风气的正是嘉道时期桐城派的盟主梅曾亮。梅曾亮将归有光作为"文人"的代表,追求洁净柔淡的文风,其目的在于通过"文人"身份的重新认定,对文人经世予以肯定,并提出了以文经世的方式。梅曾亮回归"文人"的选择,反映了嘉道时期众多有识之士意图经世有为、不欲以"文人"自域,却不得不以"文人"自居的矛盾处境。"以文经世"的方式,则为时不我遇的文人指出了另一条经世之路。梅曾亮回归"文人"的深切用意,不仅为延续桐城派,而且也是对传统文人刚正不阿、百折不挠品质的呼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