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多地加重查处"太平官"仅9月份,南昌查处"为官不为"案件30起、问责97人;前9个月,福州市共有227人受到效能问责处理;而河南全省共有1398人被查处……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向"为官不为"干部"亮剑"。专家指出,甘当"太平官"的背后,既有少数官员能力缺失和责任缺失等,也折射了干部制度的缺失。对"不为"官员加大监督查处的同时,还应改革干部管理和官员任职制度,激励更多"有为"官员"上位"。  相似文献   

2.
游劝荣 《领导文萃》2012,(13):13-15
本次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官民双方在有关官员能力的评价和判断方面,认知大相径庭,唯有在"官员最需要提高哪方面的能力"这一问题上,官民双方认知高度一致,有62.2%的官员和66.3%的民众认为官员最需要提高的能力是依法办事的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一结果颇有深意,它至少说明了"一喜  相似文献   

3.
时下,"背景官员"现象引起了社会舆论和民众的广泛关注和质疑,对我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辩证地、理性地、客观地、历史地考察和认识"背景官员"现象,对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郑永年 《领导文萃》2012,(8):119-122
共产党最需要的是人民,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但在一些执政党干部和官员那里,"人民"仅仅是个装饰,有的甚至连这个装饰也不需要了。"脱离群众"的党政官员造就了"城堡政治"。"城堡"外的人民如何能信任"城堡"内的官员?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的大会上,中共总书记胡锦涛警告中共正在面临四大危险,即"精神懈怠"、"能力不足"、  相似文献   

5.
被问责官员复出存在制度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 《领导文萃》2009,(4):83-87
官员问责体现的是官员任免机制上的完善性和科学性,让有能力的“问题官员”复出,则更多地体现出政治理念与制度的理性。  相似文献   

6.
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官员从未像今天这样,各出奇招,给人以鲜明的印象。他们曾经表情严肃,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能在聚光灯下谈笑自若,滔滔不绝。他们曾经中规中矩,如今他们中的一部分不但主动表现,而且个性突出。曾经,最大限度地与他人保持共性,是官员们普遍的行为准则;如今,避免言语乏味、让别人记住自己的独特形象,方显过人之处。从言词、形象,到举措、思路——一部分官员,正慢慢地从过去的极力突出共性,走向表现个性,力图推动工作,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7.
资讯     
台词 "官员的考核指标是各级政府管理 者工作方向的'指挥棒',只有把环境保 护纳入官员政绩考核,才能更好地督促 官员履行环保职责。"  相似文献   

8.
《领导决策信息》2013,(10):22-23
全国两会期间,地方官员又一次成为大众、媒体、舆论关注的焦点。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到人们的视野当中。面对政府工作遇到的各种问题、面对执政地群众的各种期盼、面对舆论、媒体的各种"诘难",一些地方官员在"穷"、"困"、"痛"态势"逼压"之下,没有推脱躲闪而是从容应对,诚恳作答,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十八大之后政府官员在执政态度与执政理念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官员"秀"是官员和政府展示自我、宣传政策的一种新方式,"秀"是个中性词,本身并没有对错之分,判断其性质,重要的是要看官员"秀"的动机以及造成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官场是一个严肃的场合,容不得半点活泼,加之中国人传统上喜欢含蓄的表达方式,所以对"秀"多少抱有排斥的心理.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民众又期待政府官员采用更加灵活、形式多样的沟通交流方式.因此,官员"秀"不只是个人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官员"秀"的出现折射出官员个体对传统形象的思变,折射出民众对执政方式的思变.简单地对官员"秀"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未免过于草率.对于官员"秀"问题,需要我们认清其本质,深入剖析其原因,分析其利弊,并加以正确的引导.  相似文献   

10.
手机杂志     
三鹿事件后河北官员大"换血"因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导致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显国被免职,石家庄市长冀纯堂辞职后这一个多月来,河北省地市一级官员进行了密度最大的一次"换血",除石家庄  相似文献   

11.
闵杰 《领导文萃》2014,(14):67-70
正近年来,越来越多落马官员的"忏悔书"见诸媒体报端。和官员风光在任时的各种讲话相比,这些坦白内心的"忏悔书"往往更吸引公众眼球。"资本家已经捞了一把,现在轮到我了"对商人和企业家的"羡慕妒忌恨"是很多官员走上贪腐之路的心理根源。"看到老板一个个大把大把地捞钱,潇潇洒洒生活,想来想去,觉得自己吃亏了,产生了‘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念头。"安徽省委原副书记王昭耀落马后自述。  相似文献   

12.
刘灿 《领导文萃》2012,(13):17-18
此次调查,在当前官员如何提高自身能力问题上,官民的认知同样一致,其中对"引入竞争和淘汰机制,建立科学考核评价体系"的赞同率,分别达到77.2%和66.9%,列其他提升路径之首。这就启发我们,在对提升官员能力路径的选择上,应从组织建设角度,着重在完善竞争淘汰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上下功夫。一是建立更加科学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唐昊 《领导科学》2012,(28):20-21
现代社会相对于传统社会的一大进步,就是政治精英选择标准从身份到能力的变化。当代中国的公务员考试选拔标准本来也属于能力取向,但在实践中,有些地方似乎要重新回到以身份而非能力来选拔政治精英的老路上去。近年来多地发生"定制"报考条件、"萝卜"招聘、面试打招呼、更改考试成绩等现象,以保证官员亲属在公务员考试中胜出,把没有关系的平民子弟拒之圈外。类似的事件和数据,都显示出中国政治精英的圈子似乎有自我封闭、内部循环、认身份不认能力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8月1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2007中国女鞋之都国际采购节"新闻发布会在那里高调亮相。跟以往不同的是,"一都"的政府官员旁边多了"两园"的政府官员,这也是成都市在产业布局方面创造的区域合作模式。鞋都创造的速度让广州、温州等地的鞋企难以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5.
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中庸圆滑,首鼠两端;热衷形式,冥顽不化;观察时机,见风使舵;消极避世,自称独醒;劝学自进,以问制人。"好人领导"负效应产生的原因有:缺乏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能力平庸,资质过浅;只顾眼前利益,得过且过;行政部门臃肿,职能交叉严重。从古代政治思想来解读"好人领导"可以发现:对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误解严重抑制官员的进取精神,法家对社会的高压控制思想导致官员消极避世,道家"绝对虚无""无为而治"的主张让官员得过且过,兵家的行动思维让官员焦虑和急躁。  相似文献   

16.
干事与出事     
正与朋友聊天,说起在反腐风暴中"闪电式"落马的官员,发现一个怪相:除去那些尸位素餐的"蛀虫"官员外,有不少官员过着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双面人生",即一面尽心竭力地工作,另一面又贪污腐化地生活,结果"一边干事,一边犯事,最终出事"。干事,是共产党人的本色。正如邓小平同志强调的:"世界上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官员容易发生形象危机?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牵头完成的《形象危机应对报告(2012)》给出了答案。唐钧和课题组成员对2012年前四个月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政府形象危机进行了排名,研究发现,"窗口型"官员、"贴近群众型"官员和"准官员"三类群体受关注度高,形象问题较为严重。"‘窗口型’官员主要是履行执法职能的官员群体,包括城  相似文献   

18.
王运宝 《决策》2005,(8):14-16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半夜来电话."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说出的这句话,相信代表了大多数政府官员的心声.正在进入"矛盾凸显期"的中国,各类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概率日渐增大,而处理这些突发事件时,是手足无措还是镇定自若,正在考验着政府的公共决策能力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领导文萃》2010,(24):122-124
<正>近日,四川、江苏、宁波多省市干部公选考题陆续公布。这些考题中有的很"潮"——涉及网络流行语,有的则是为报考职位"量身定制",试题形形色色,但着重检测官员的组织领导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官考"试题对"考生们"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也  相似文献   

20.
正由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主持撰写的《官员形象危机2012报告》,列举了村干部、基层官员、高层官员、执法官员以及准官员五个高危官员群体,将其面临的五大形象危机描述为:不雅事件成贪官标签;露巨富触犯公众;"被牵连"事件有增无减;"误伤""恶意中伤"增多;"被危机"成为新焦点。官员形象危机处于高危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