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一直以来,科学实在论和社会建构论被认为是两种相互竞争的科学观,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两者的区别上,忽视了对两者的共同点的研究。实际上,科学实在论与社会建构论具有一些共同的形而上学根基:他们都源于对知识的有效性的追求,都认可意志自由的形而上学;都有某种预设主义和本质主义的倾向;都从表象走向了实践,等等。  相似文献   

2.
现代科学发展的总体化的特征促进了分析性思维向整体性思维的转变。系统论、结构主义方法论、耗散结构论、混沌理论等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整体论方法的一种刻划。贝塔朗菲认为:这种整体论方法完全不同于逻辑实证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逻辑实证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是由物理主义、原子主义思想和关于知识的‘照相机理论’决定的,从现代观点看来,它们都过时了。无论是物理主义,还是还原论,它们都要求通过简单地‘还原’为组成部分的途径来了解研究对象,并服从古典物理法则,它们都不能作为现代科学的思维方法。”而“必须使用带有总的或跨学科性质的整体论方法”。  相似文献   

3.
定罪论是犯罪存在论和认识论的统一.德日刑法定罪理论的存在论与认识论都有深刻逻辑矛盾,存在论是构成要件与违法性和有责性之间关系的矛盾,认识论是构成要件与符合构成要件事实之间关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直接原因,是德日刑法的形式化犯罪定义.其哲学实质,是混淆了存在论与认识论的性质和功能.德日刑法定罪论根本特征,是三要件的形式化犯罪存在论与二分式的对抗性犯罪认识论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杜林哲学並非传统观点所指出的具有唯心主义或折衷主义性质,而是一种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它唯物地解决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其方法论原则是形而上学的。所谓杜林的“先验主义”也並非就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而言,而是就其关于科学的分类方法而言的。  相似文献   

5.
"不可知论"是休谟哲学的一个经典形象,"不可知的实在论"是"新休谟"学者提供的这一形象的当代版本。然而,这一版本蕴含了两个并不适合阐发休谟哲学的形而上学前提——心物二元与表象主义实在论。究其缘由,学者们往往夸大休谟认识论与笛卡尔、洛克认识论的连续性,而未意识到这两种认识论的根本不同。一个适合刻画休谟认识论的形而上学前提是"知觉一元论"哲学,这一哲学取消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只从知觉世界内部提出认知的规范或真理问题。由此休谟给出了独特的信念及其辩护理论,该理论扭转了近代认识论的运思方向,展露出当代西方知识论的诸多特征。  相似文献   

6.
皮埃尔·迪昂是法国著名物理学家、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他认为科学理论是一个具有约定性的系统,是对于外界事物间的关系的一种描述。科学理论是包含基本假设、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的有机体。迪昂基于深厚的科学实践所阐发的科学符号论、秩序实在论(关系实在论)和理论整体论思想以及独具特色的科学品格对于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量子信息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为科技哲学提供了本体的基本形态与整体关联的最优解释。文章从哲学的角度认为,量子信息认识论为量子信息的基础研究提供了对微观实在本体的认识方向,反映了从微观粒子的整体表象走向构建性的关系实在认识,并阐述了从表征主义认识论走向主客体内在关联的认识过程。量子信息的这种从本体认识到整体认识的过程,为人类认知思维活动提供崭新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普特南是美国新实用主义的代表之一。他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实在论,提出内部主义的真理观。本文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对其进行简评。  相似文献   

9.
作为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奠基人的怀特海与现代思想家马克思他们热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同时也看到受近代力学影响所形成的机械论自然观和宇宙观的局限,都批判二元论思维方式和传统实体论形而上学,在建构各自的新哲学观基础上,依循历史的逻辑阐发了有机体思想,不仅关涉到自然、社会、宇宙的有机性、秩序性,机体运行的基础、动力和机制,而且回答了如何走向未来的和谐与文明,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机体思想的基本表达:整体论框架内的有机宇宙观与社会机体论;二是机体思想的方法论诉求:内在关系中的过程辩证法与历史辩证法;三是机体思想的动力机制:目的论下的有机宇宙的秩序与社会规律;四是机体思想的存在论根基: “解构”、“终结”形而上学后的过程实在论与实践过程论;五是机体思想的价值取向:发展论旨趣上的宇宙文明与人类文明。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究二者既有共通性,又有明显的殊异,对此加以比较研究有助于推进当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论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论与还原论之争的核心不是个别术语、零散观点的争论,而是研究纲领的全面较量。深入剖析这些论争的逻辑内核,可建构出一个涉及存在论、方法论与认识论的论争框架,核心问题包括:对象之争,研究对象究竟是整体还是部分?路径之争,究竟该采用从整体到部分还是由部分到整体的研究方法?理论根本之争,究竟是整体论还是还原论才是最为根本的理论?在这些论争中,强整体论与强还原论是严格对立的,而弱整体论与弱还原论相互兼容。  相似文献   

11.
从 17世纪到 2 0世纪晚期 ,在伽利略、培根、笛卡尔和牛顿等所创建理论的基础上 ,出现了一种以机械论、决定论和还原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科学范式。这种科学范式的局限性日趋明显 ,在 2 0世纪受到一大批科学家和哲学家的批判和质疑。与此同时 ,一种以有机论、非决定论、混沌、复杂性和熵等理论原则为基础的后现代科学范式日渐成型。现代科学和后现代科学分别体现的是还原论和整体论的思维方式。由于二者都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所以应使二者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2.
复杂性研究对整体论的复兴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研究的总特征是对传统的还原论持批判态度,并且试图建构复杂性范式来超越沿用了数百年的还原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复杂性研究的兴起为整体论提供了一次复归的机遇。但是,复杂性研究并不等同于整体论,它在超越还原论的同时也同样需要超越整体论。所以,复杂性研究与整体论的关系是既复归又超越,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复杂性研究既要经过还原论的洗礼又要引入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它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信息思维与后现代思维的研究与比较,指出信息思维与后现代思维具有许多相通的特质,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歧异;信息思维与后现代思维的共同点在于都提倡多元思维、重视差异性、倡导复杂性思维等,而在实在论、进化论、还原论等问题上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文艺消费不单纯是一个文艺学问题,客观上要求综合运用文艺学、美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国内外当代的文化社会学、大众文化研究等盛行的整体性的研究范式和哲学、科学发展史上的“整体论”的方法论成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论武器。今日的文艺消费研究应转换思路,以整体论的方法包容和超越近代以来的分析方法,以整体有机论取代机械还原论,以揭橥文艺消费问题的玄奥。  相似文献   

15.
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兴起与复杂性范式的形成,近现代科学的主导方法论即还原论的弊端日益显著,很多科学家、哲学家对其提出了激烈的批判甚至全盘否定,但是,还原论与复杂性科学发展的历史轨迹与特点也表明,复杂性范式并不是全面抛弃了还原论,而是兼容并超越了还原论。  相似文献   

16.
围绕三大问题:1)马克思有没有科学哲学?2)如何建构马克思的科学哲学?3)马克思的科学哲学有哪些独特的见解?它们对于当代科学哲学的发展有何意义?展开讨论,认为:马克思有科学哲学;人们应该从当代科学哲学问题和马克思原著出发来建构马克思的科学哲学;马克思科学哲学的总体特点是反对实证主义,坚持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相结合。在科学哲学问题上,马克思坚持整体论的科学划界标准;承认科学有其独特的方法;赞成科学实在论,相信科学理论的真理性;主张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统一;承认社会科学也有规律。马克思的科学哲学对于当代科学哲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斯蒂芬·罗思曼(StephenRothman)对还原论的局限的阐释引出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否存在的问题。着重引用和解读了斯蒂芬·罗思曼著的《还原论的局限——来自活细胞的训诫》一书中的第十章“实验”.以此来重点论证绝对的、纯粹的科学是不可能的。最后是本文作者对“科学的边界问题”的进一步论证与分析.并且指出:没有绝对的、纯粹的科学,只有近似科学。这是人们尽管不愿意却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  相似文献   

18.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应着眼于内因与外因的共同作用,一方面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依据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加强其自身的力量。而之所以要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又基于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这一前提。  相似文献   

19.
实在论的“无奇迹论证”把真理当做对科学成功的说明,但无论采取严格意义上的“真”还是宽松意义上的“似真”,历史表明真理与科学成功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分析表明,反实在论和非实在论对理论成功提供的说明要么是同义反复,要么就是不可避免地滑向实在论的说明,因此真理或近似为真成了理论成功惟一可以称得上自然的终极说明。但接受这种说明的前提是我们必须修改对真理的传统定义,并采取对科学的信任态度。  相似文献   

20.
工具实在论是唐·伊德科学解释的核心观念之一,它突出了科学理解中的工具因素,为科学理解提供了一种工具化的维度.其内涵包括:工具与工具的使用活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工具是前理解结构;没有工具就没有科学;科学并非理论,而是实在.但是,这一观念忽略了个人旨趣、理论作用、视域差异及工具地位.事实上个人旨趣决定着科学家制造工具和选择工具的过程,理论与工具的作用需要辩证地看待,视域差异决定着实在的样式,工具是知觉的延伸.对工具实在论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伊德后现象学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