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3 毫秒
1.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  相似文献   

2.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3.
藏族族称考     
本文首次对见于历代汉文史籍中藏族族称的各种写法进行了系统分类,指明其出处,考释其由来。作者认为历代藏族族称的汉文写法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依居住处的水名地名命名的族称,如藏人、藏民、藏族;第二类是依西藏高原周边部落的他称译写的族称,如吐善、土伯特、图白忒等;第三类是依藏族及其先民自称记音的族称,如番族、濮、百巴、北发、发羌等;第四类是藏族先民部落名称(即藏语的藏族古称)的译写,如悉补野、弗夜、宝、附国等。  相似文献   

4.
藏语广播节目,需要贴近藏族受众需求、打造藏族特色、扎根本土兴趣,发挥藏语广播舆论引导力和媒体影响力。打造藏族特色,具有两个目标:一是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时向人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另外就是要成为一条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媒介,从而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5.
一、引论 1.1 九世纪及其后的数百年间,藏文经历了大规模持续的正字和修订,形成了较为统一规范的藏语书面语.据研究,这时期的文字修订基本符合当时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厘定的书面藏语也基本反映当时口语的情况。为了方便,我们把这时期藏文所反映的藏语称作经典藏语. 本文研究经典藏语的动词形态。讨论之前,先将动词形态状况及本文目的作一简单  相似文献   

6.
藏语广播节目,需要贴近藏族受众需求、打造藏族特色、扎根本土兴趣,发挥藏语广播舆论引导力和媒体影响力.打造藏族特色,具有两个目标:一是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及时向人民群众传达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另外就是要成为一条紧密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成为人民群众不可或缺的媒介,从而对人民群众产生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7.
藏语文词书编纂简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民族很早就有编纂辞书的传统,最早的藏文辞书便是由藏族学者编纂的。早在吐蕃赤热巴巾(815—841年)赞普在位时,为了弘扬佛法,广译佛经,邀请印度高僧孜纳弥札、苏仁札菩提、希连札菩提、达纳希拉和藏族著名高僧、译师噶瓦·伯泽、焦若·鲁伊坚赞、相·益西德等著名学者,对历代翻译的佛经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修订和厘定,就显密典籍的译文如何做到既忠实原文,又通俗易懂并且符合藏语语法和声明学等问题,根据藏王厘定文字的敕命撰写了一部声明学著作,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藏语  相似文献   

8.
配价语法又称"依存语法"或"从属关系语法",它的主要功能是研究句子各构成成分之间的支配和从属关系。在藏语句子中动词通常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藏文动词是整个句子的核心。本文根据配价语法理论,采用大量实例,针对藏语动词的及物性和论元需求,提出了藏语动词的配价环境和框架,对藏语1000多个动词的配价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9.
敬语体现出藏语的高度文明,它是藏族人民饨朴、善良、谨虚、礼貌的美好心灵的再现,也是人们亲切交谈、友好往来的必要手段。通过语言的表达,能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文化素质的高低,也能反映出整个民族的文明程度,因此,我们提倡语言美,就藏语而言,则是提倡人们多使用亲切、优雅的敬语。由于敬语在藏语中占有特殊重要的位置.已有学者对敬语作过某些论述,本人在学习和使用藏语的过程中,也发现藏语中的敬语确有其独特的功能意义,有其自身的构词规律和发展变化过程,因此写此拙文,谈谈对敬语的初步认识。一、敬语的特点藏族…  相似文献   

10.
正我在实习和调查藏语方言的过程中,接触到许多藏族同胞,他们待人真诚、质朴,心地善良。我的专业是藏语,因此发自内心地认为,他们人人都是我的老师,我对藏族有着深厚的感情,深深地热爱我所学的专业,这也许是我后来能够成为藏族媳妇的深层原因吧。1957年,从青海语言调查回来,我被分在藏语教研组方言小组工作。那时,单身女教员住在2号楼,  相似文献   

11.
藏语敬语词的结构类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的美,是人类美好心灵的表露,亲切、优雅的语言能给人带来尊严和情感;而敬语则是这种美的语言的集中表现。人们由于礼节、由于敬意或褒意表达的需要,在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各种场合,在各种语言活动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着敬语这一专门的语言形式。尤其藏族和藏语更是如此。藏族是中华民族高度文明的民族之一,藏族人民心地善良、待人忠厚,而这种内在心灵的美表现在做为交流思想工具的语言之中,造就了高度文明的藏族语言,所以我们说藏语是充满感情的语言,是富于礼貌和善意的语言,而丰富多彩的藏语敬语则是这一特点的最好说明。  相似文献   

12.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名族之一的藏族,其风俗习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且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是在《四川通志(嘉庆)》等史料的基础上,对清朝时期藏族的居住、饮食、婚姻和丧葬等风俗进行简单介绍,再现百年前西藏文化。  相似文献   

13.
才华  群诺 《西藏研究》2023,(5):151-158+164
现代藏语动词分类方法侧重于藏语信息处理需求,没有充分考虑藏语本身的语法特点和理论框架,很难与藏语传统语法相统一,甚至相去甚远,加之分类标准不一,难免出现交错现象。三个基本动元的动词分类方法,通过描述动词的基本配价数目及其语义兼类间的关系,揭示了格语法与配价语法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不仅继承了藏语传统语法的根本思想,而且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了传统分类体系,更好地体现出动词间的句法、语义差异。此方法能够自圆其说,能做到“不杂、不重、不漏”的分类基本要求,并且能够合理解释藏语“语义兼类”现象。  相似文献   

14.
论藏语动词     
周季文 《中国藏学》2002,(2):119-127
本文分十部分从不同角度将书面藏语动词(指词于本身,不包含后缀或其他附加成分)分为自主动词、不自主动词、结果动词、能否动词与形动词、及物动词与述说动词、不及物动词、情感动词与超越动词、自动动词、使动动词、互动动词与变化动词、判断动词、存在动词、领有动词与丰匮动词、趋向动词与致使动词、助动词、结构动词等小类,侧重探讨藏语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15.
导言中外历史语言学者一致认为汉语和藏语是同属于汉藏语系的两种主要语言。藏语(拉萨话)动词是语法范畴复杂,在句子结构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词类。藏语动词有时态、人称、语气、及物不及物、自主不自主、使动非使动等语法范畴。汉语动词有体、语气、及物不及物、主动被动、使动、非使动等语法范畴。古代藏语部分动词有丰富的形态变化,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在拉萨话中形态已归并简化,趋于消失,代之而  相似文献   

16.
我在电影《农奴》中,曾扮演过哑巴强巴,因此内地的同志都以为我是搞电影工作的。其实,这只是临时“客串”,我主要是搞戏剧工作,也就是搞藏语话剧工作。话剧这个艺术品种,在藏族地区过去是没有的。这是党和敬爱的周总理把这颗种子播在西藏,播在我们藏族人民之中,并且用心血浇灌了它。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07,(7):I0007-I0007
<正>藏族,约有人口5416021人(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西南地区主要少数名族之一的藏族,其风俗习惯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且拥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本文就是在《四川通志(嘉庆)》等史料的基础上,对清朝时期藏族的居住、饮食、婚姻和丧葬等风俗进行简单介绍,再现百年前西藏文化.  相似文献   

19.
周季文 《中国藏学》2002,(4):118-128
本文分十部分从不同角度将书面藏语动词 (指词干本身 ,不包含后缀或其他附加成分 )分为自主动词、不自主动词、结果动词、能否动词与形动词、及物动词与述说动词、不及物动词、情感动词与超越动词、自动动词、使动动词、互动动词与变化动词、判断动词、存在动词、领有动词与丰匮动词、趋向动词与致使动词、助动词、结构动词等小类 ,侧重探讨藏语动词作谓语时与其他句子成分之间的制约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一些青年藏族学者对藏文史籍中的古族"阿夏"(va-zha)并非与汉文史籍中的"吐谷浑"同源,也非吐谷浑之藏文族名的看法进行讨论。从藏文史籍关于阿夏早于吐谷浑历史记述的真实性问题、关于藏文文献出现"吐谷浑"名称问题、关于藏族来源"四氏族"、"六氏族"传说与阿夏族源的问题,以及藏文史籍"阿夏"一名的由来问题等四个方面,论证中外学者一般均认为"阿夏"即"吐谷浑"的藏文名称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