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语动词的情貌,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汉语动词情貌的表达手段,是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水浒传》作为近代汉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动词系统可以说是现代汉语动词系统的前身。因此,对《水浒传》动词情貌作一个全面的考察,对于近、现代汉语语法及汉语语法史的研究都将是有价值的。 同现代汉语一样,《水浒传》的动词没有“时”的区别,只有“体”即情貌的区别。情貌的表达,主要手段有动词重叠、情貌助词和某些趋向动词。这几种方式都不是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闽、吴方言持续貌形式的共同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0.1 王力先生《中国语法理论》下册二九七页(中华书局,一九五五年版)说:“中国语里的情貌不能说是为动词或叙述词而设,只能说是为整个叙述语而设,因为情貌成分不一定紧跟着叙述词的后面,例如近过去貌的‘来着’就居于句末,开始貌‘起来’二字的中间可以由目的位隔开。”本文所讨论的持续貌形式不限于动态助词,它包括表示下述语法意义的各种形式:(1)动作行为本身的持续,即通常所谓“进行貌”,例如普通话“她在哭”、“大家一路上唱着歌”中由“在”、“着”所表示的语法意义;(2)动作行为等所形成的状态的持续,例如普通话“门开着”、“他站着”中由“着”表示的语法意义;(3)整个谓语部所述情况的持续,例如普通话“他在屋里睡  相似文献   

3.
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8月在山东泰安召开,与会中外专家学者就《三国演义》《水浒传》的版本与成书过程;罗贯中的籍贯问题;《三国演义》《水浒传》人物形象、思想文化内涵;小说艺术的运用以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的小说评点、传播、接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热烈而又和谐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新见解、新观点,为《三国演义》《水浒传》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成书时间新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现存文献中 ,最早著录和评论《水浒传》的是明嘉靖时期的一批学者。本文从《词谑》入手 ,通过考证崔铣、李开先等评论《水浒传》的时间 ,从而断定《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下限应不晚于嘉靖九年 (15 30年 )。通过对《词品》、《戏瑕》、《百川书志序》的细致分析 ,再结合杨慎与崔铣、文征明之间的关系 ,推断出《水浒传》成书时间的上限应不早于嘉靖三年 (15 2 4年 )。《水浒》在嘉靖初年成书与嘉靖初年的社会状况相契合  相似文献   

5.
一般语言学著作总是认为词汇的发展表现在三个方面:新词的增加;旧词的死亡;词义的演变。其实在词汇发展中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死词(语)的复活”。这种“复活词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一些书籍和文章中也有所涉及。《新词、新语、新义》(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编者在《略论新词语的特征》中谈到旧义“死而复活”;赵金铭的《新词新义与社会情貌》(《语文研究》1985年第四期)中论及“复苏词”。但都是点到为止,语焉不详。本文拟在对当前汉语词汇的这种死词复活现象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1985年8月,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蒋祖钢校勘的《古本水浒传》。校勘者在《前言》中写道:“在对它仔细研究后,我认为,它与前70回的作者为同一人。(按:指同为施耐庵)”“这是我们目前唯一一部署名施耐庵著的长达120回的《水浒传》。”在该书出版以后,一些报刊也纷纷报导,说它是“古本水浒”,但在我认真研读了该书后,发现《古本水浒传》并非古本,而只是梅寄鹤伪作的现代本水浒。兹辩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国(梁山)天下水浒论坛会议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0年10月"天下水浒论坛"会议讨论的问题有:毛主席对《水浒传》的理解和应用;《水浒传》版本、作者和成书背景;《水浒传》艺术成就及其源流;《水浒传》人物真实性及梁山遗迹、梁山遗址的开发问题;《水浒传》研究的新动向和对《水浒传》的贬抑。  相似文献   

8.
2011年9月"十字坡"野猪林"与水浒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在毗邻河南的山东莘县举行,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的地理与历史掌故;有关《水浒传》十字坡、野猪林叙述的精神意义与艺术特点;有关《水浒传》文本及其渊源、文化精神研究;《水浒传》文学史影响及其当代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9.
明清小说理论主要是小说评点家的批评理论,同时也包括一些涉及蓟理论问题的小说题序、笔记杂著等。小说评点与戏剧评点是孪生姊妹,都兴起于明代,由古文评点发展而来,其奠基者是杰出的思想家李卓吾(李资,1527——1602)。李卓吾写了《忠义水浒传序》,又亲自评点过《水浒传》、《西厢记》、《琵琶记》等(见《焚书·与焦弱侯》)。他通过小说、戏剧批评,对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他的判逆思想和文学活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开创了明代小说戏剧评点之风。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以下命题:明清小说的命脉在于心性;《水浒传》与《红楼梦》最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心性的精神;《西游记》是明清小说心性意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明清小说中的情、欲作为小说心性的展开,其状况与心性有着内在的关联。文章揭示了心性之为明清小说命脉的内在根据,同时阐述了心性在明清小说中的演变和展开。   相似文献   

11.
<正>陈松柏教授对于古典小说名著《水浒传》沉潜研究多年,是这一领域的知名专家,近日他的新著《水浒传源流考论》终于在人民文学出版社面世了,捧读这沉甸甸的大著,自然在拜读之余,产生了一些感想。首先,作者对于人们已经谈了千言万语的《水浒传》来源,没有知难而退,而在许多具体问题上有  相似文献   

12.
论共宾结构     
语言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词(包括活用的动词)共带一个宾语的结构,叫做共宾结构。如:晋人执而因之,(“·”表示动词,“~~”表示宾语,下同。)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自己就站在这东西的外面,而去爬剔,分析,检察这东酉的意思。 (《叶绍钧《两师法》)。 对汉语中这种语言结构,中国近代以来的一些语法专著在论述汉语语法时早就涉及到了,马建忠《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虚字卷之八”,杨树达《高等国文法》第四章、高名凯《汉语语法论》第九章第三节等都在论述动词或连词的用法时提及这种结构。只是他们都是静态描写,所引例证几乎全是先秦两汉的语言材料,如《左传》、  相似文献   

13.
关于《水浒传》版本源流的笔墨官司从明代一直打到今天,诸如作品的作者、时间与原貌,繁本与简本的孰先孰后、孰优孰劣,金圣叹删改的是非功过等等。尽管这场官司参与者如云而又旷日持久,但真正能胜讼者却寥若晨星。本文无意去凑这份热闹而与先贤或同辈一决高低,只想通过《水浒传》的版本演变切实地发掘出中国小说艺术本身演进的一些因素。论及正题之前,须交待两点:(一)本文所涉仅限于明中叶至清初这一段涌现出《水浒传》大  相似文献   

14.
首先界定早期为嘉靖时期(1522—1566年)。以郭勋和李开先为个案,通过对郭勋刊刻《水浒传》和李开先创作《宝剑记》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嘉靖时期从上到下大多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忠义的观点,体现了当时对忠义普遍要求的社会思潮,开后来《水浒》忠义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在国外流传甚广,影响很大,英、美、德、法、日等国大百科全书对《水浒传》都有很高的评价。本文拟综合介绍国外收藏、研究和翻译《水浒传》的概况,供研究《水浒传》的同志们参考。 (一) 国外各大图书馆所收藏的《水浒传》重要版本,据笔者所见材料统计,有以下各种: 一、文繁事简本 1、《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一百卷一百回。明容与堂刊本,无图。日本内阁文库藏。此本与北京图书馆藏本同属一版,但系经挖版而后印的,卷首有李卓吾序,为北图藏本  相似文献   

16.
我在《郑州大学学报》1983年第1期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谈双音节动词作补语》的论文,其中谈了少数双音节动词可以作补语以及在谓语中心是动词、形容词时它们作补语的一些情况,主要观点是: 如果双音节动词作补语其谓语中心是动词时,该动词以单音节为多见,作补语的双音节动词的构词方式一般是动宾式、联合式、偏正式(前偏后正),没有见到补充式和陈述式;  相似文献   

17.
金评本《水浒传》作为《水浒传》的重要版本.有着自己的流传史·考察它在《水浒传》版本史上的地位,它与《水浒传》其他版本的区别。并探究其为何有着与《水浒传》其他版本无法比拟的显赫效果的原因,是金评本《水浒传》效果史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明清小说学会会员范崇德,最近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宝文堂书店1983年版)、《残唐五代传》(中国书店1986年版)中,发现两首诗、六篇赞词,与《水浒全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新一版,实即袁无涯、杨定见本)中相应的诗、赞词相同,与《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版本,实即容与堂  相似文献   

19.
初步统计,《水浒传》中由否定性无定代词构成的双重否定句124例,根据文本自身的语言特点,可以把这些双重否定句分成两大类六小类:否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副词搭配(莫不、无不、罔不);否定性无定代词与否定动词搭配(莫非、无非、无……非……)。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论述《水浒传》与佛教文化的关系,主要三个方面:一是《水浒传》中佛教徒的分类剖析;二是佛教的一些基本观点在《水浒传》艺术构思中的影响;三是对《水浒传》的偈语作出论析。通过上述分析,说明了佛教文化对小说内容和艺术上的多种影响,这对深入理解小说的思想性的复杂性和艺术性的多样性也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