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丹 《晋阳学刊》2009,(3):111-114
古希腊悲剧与元代悲剧产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决定了悲剧人物尽管都表现出在灾难面前渴望生活,在悲,痛中追求享受等的本能需要和人性中的基本取向,但两个民族作品中的人物在面对灾难时的悲剧意识、悲剧精神等悲剧的人性力量之不同,说明了两个民族悲剧人性品格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源于两个民族不同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悲剧意识是中国现代文学超越传统文学的个体和群体的审美文化自觉。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悲剧审美意识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中国现代作家的悲剧审美意识主要体现为以悲剧的理念方式表现社会人生,感知传统文化的负面对于现代文明的阻拒,探究人的价值的毁灭以及民族生存困境缘由,是一种既具个体色彩更具群体乃至时代色彩的悲剧情思。浓厚的民族意识、文化悲剧意识和生命悲剧意识,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精魂。  相似文献   

3.
李国春 《江汉论坛》2006,(9):121-123
本文通过以《窦娥冤》为代表的元杂剧论述了中国悲剧的悲剧意识,并比较了中西悲剧的审美特点,认为中西悲剧同中有异,体现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研究传统文化是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而不是宣扬民族虚无,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妄自菲薄。  相似文献   

4.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下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就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5.
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悲剧是由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两个要素构成的 ,但这两个要素并不总是结合在一起的。从悲剧意识而言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不是更少于西方文化 ,恰恰相反 ,全部中国文化几乎都是建立在人类的这种悲剧意识的基础之上的 ,都是建立在人与宇宙、自然、世界的悲剧性分裂和对立的观念之上的。悲哀 ,是中国文化的底色 ,但在这个底色之上 ,中国文化建立起了自己的乐感文化。这种乐感文化是通过抑制激情、抑制悲剧精神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正是这种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分化及二者之间的复杂组合 ,带来了中国悲剧美学特征的复杂性 ,同时也带来了全部中国文学审美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熊元义 《云梦学刊》2006,27(2):93-99
唐君毅的中国悲剧观经过早期和后期两个阶段,早期认为中国缺乏悲剧,后期认为中国悲剧是不同于西方悲剧的独特悲剧,是一种悲剧而又超悲剧。中国最高的悲剧意识及超悲剧意识,这种超悲剧意识可以称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8.
悲剧意识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标志。唐代诗歌作为中国正统文学的代表,自然也蕴寓着浓厚的悲剧意识,而其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唐诗中的"乌""鹤"意象蕴含着的深邃的悲剧意识:"离愁悲思""仕宦悲叹""生命悲苦",人们在读诗颂词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特别是诗歌文明本身的博大精深。  相似文献   

9.
论北宋词的悲剧载体功能 --兼论北宋词的悲剧美学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词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具有鲜明的悲剧载体功能.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李跃红  熊乾 《学术探索》2004,(9):124-128
中国悲剧的大团圆结局形式究竟是不是违背了悲剧的本质呢?如果我们只是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其本质,这势必会造成认识上的错误和研究视野的狭窄。只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宏观分析民族文化利弊,才是我们进行学术研究的可行之道。从悲剧的本质出发,中国的团圆结局形式是一种特殊的悲剧类型。它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特征,而且丰富了世界文学体裁。因此,对中国这种特殊的悲剧形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诗词作品大多数属于悲诗悲词,表现出浓烈的悲剧意识,并形成其诗词的主要审美品质。具体说来,这种悲剧意识主要表现在生命悲剧意识和历史悲剧意识两个方面,并通过多个维度体现出来。王国维诗词中悲剧意识的形成不但与他本人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同时还有哲理的、时代的、政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存悲剧是人类文学的共同话题.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悲剧作品竟然没有堆垒出一座悲剧文学的高楼大厦,没有构建起足以与西方文学相媲美的悲剧殿堂.究其原因,民族思维中强烈的现世意识遮蔽了中国悲剧文学穿越芸芸众生向无限天空眺望的目光,以至造成中国悲剧文学的悲剧性缺失.  相似文献   

13.
蔡宁  王利华 《社会科学论坛》2007,(11):159-160,F0003
生存悲剧是人类文学的共同话题。中国文学从诞生之日起,就弥漫着浓郁的悲剧色彩。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无数的悲剧作品竟然没有堆垒出一座悲剧文学的高楼大厦,没有构建起足以与西方文学相媲美的悲剧殿堂。究其原因,民族思维中强烈的现世意识遮蔽了中国悲剧文学穿越芸芸众生向无限天空眺望的目光,以至造成中国悲剧文学的悲剧性缺失。  相似文献   

14.
《琼州学院学报》2015,(4):42-45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悲剧的理论,与之相比,对于悲剧美感来源的探讨是不足的。先贤时彦间有论述,但大多语焉不详。厘清西方悲剧学说中关于悲剧美感根源的论述,从悲剧艺术本身以及基于"生命一次性"的思考两个方面来探讨悲剧美感的来源问题,能够使我们理性认识悲剧美感来源,反省当代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的缺失,并唤起我们对悲剧美感培养和悲剧教育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佘向军 《船山学刊》2004,(2):156-160
悲剧意识是艾青早期诗歌的审美内核.在作品中,其悲剧意识体现为对个体命运、阶级压迫与民族危机的悲剧性感悟,对生命本体的终极关怀和面对苦难敢于用生命去殉道的悲壮精神.艾青诗歌中的这种悲剧意识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汇通、承传与超越.  相似文献   

16.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悲剧意识,但在其表现程度和表现形态上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和嬗变。元杂剧里的悲剧意识多表现在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里,明传奇的悲剧意识多积蓄在政治悲剧和爱情悲剧中,清传奇的悲剧意识则多弥漫在历史悲剧和兴亡悲剧内,它们表现出来的悲剧情感也各有不同,之所以如此是由于社会历史变化导致戏曲创作理念等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7.
《史记》内含着深厚的悲剧意蕴,它凸显了人的独立意志、存在价值和张扬主体的悲剧精神;表现了彻悟历史、人生和无法超越的悲剧意识;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人物悲剧命运的文化根源,宣告了历史的困惑和文化的悲哀。深邃的悲剧意蕴是《史记》作为史学和文学巨著魅力永恒不可复写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潘超青 《重庆社会科学》2006,(10):74-77,112
本文通过分析田沁鑫戏剧特有的悲剧意味,探究其在当代戏剧界独领风骚的原因所在。作为一个敏感的艺术家,她以深刻的悲剧意识铸就了作品与众不同的厚重和大气。其中,充满人文关怀和历史纵深感的戏剧内涵,追求古典悲剧的崇高感,丰富饱满、充满人性光辉的悲情人物形象,在延宕和摧毁中收放自如的悲剧情境以及放纵诗意的舞台动作和节奏掌控,都为田沁鑫戏剧增添了几分古典悲剧的韵味,也为当下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不论从哲学理论上还是从艺术形式上考察,悲剧都是对现实人生苦难的关怀和反省。悲剧的精神意识包括悲剧性的生存意识、悲剧性的斗争意识、悲剧性的主体意识、悲剧性的激情与悲剧性的超越意识。悲剧的美学意义指向的是构筑一个充满对人性和苦难关怀的社会、一个真正充满自我反省和自我建设的全新的人生。  相似文献   

20.
董广智 《理论界》2005,(10):166-167
悲剧意识是张爱玲生活中最重大的情感体验,这些不可避免地出现在她的作品中。张爱玲的小说几乎无一例外地笼罩着悲剧的氛围,作品中的人物都生活在悲剧的阴影里。本文试从张爱玲悲剧意识的来源着手,通过对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在作品中的体现,深层次地探析张爱玲创作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