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程光泉 《东岳论丛》2004,25(2):12-16
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及后现代性有多重理解 ,但具体深入地分析后现代性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们可以发现 :后现代性虽然承载着“终结”现代性的强烈诉求 ,但在事实上却未摆脱其延续现代性的历史使命。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的冲击和影响 ,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历史的客观性 ,而是从更繁细、更具体的层面重构历史的客观性 ;它对历史学传统叙事方式的反叛 ,也只是对传统历史学叙事方式的反拨和修正 ;要应对后现代主义对历史学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似应返折到现代主义的立场 ,以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平衡 ,来消解历史学发展中的焦虑  相似文献   

2.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宏宝 《人文杂志》2007,4(4):99-109
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作为20世纪最主要的话语事件,是围绕着利奥塔1979年出版的《后现代状况——一个关于知识的报告》所引发的争论而凝聚起来的,这场争论使得后现代问题成了现代性问题反思的基本话语机制。由此,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可分为1979年以前和以后两阶段。1979年以前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学和艺术领域;1979年以后则向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播散,从而触发了对启蒙以来的现代性进程的全面反思和批判,并由此形成了现代性设计的终结和后现代性到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问题。有趣的是,后现代到来的提出形成了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但结果却使后现代性问题变得界限模糊。与此同时,一个更主要的问题被提出来,这就是现代性与"第三世界在场"问题。本论文以概述的方式总结了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现状和问题。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来自吉登斯的观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代性是古典时期社会学家的一个主要论题,但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检讨与审视西方的现代性学说还是相当有必要的.现代西方现代性理论中以吉登斯的观点最有代表性,本文从现代性的特征、后果,以及现代性与全球化、传统、后现代性的关系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他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理解后现代性与现代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后现代及后现代性并不意味着与现代及现代性断裂开来的历史分期与思想属性;后现代哲学展开了后现代性,但后现代性不能局限于后现代主义思潮去理解。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对立物,提出后现代性的直接意义在于重新理解现代性,但后现代性对于现代性的意义不仅体现在观照、审视与反省等镜式功能,更体现在定向、阐释与治疗等参与性功能上。后现代性的底蕴,则在于对哲学追求生活自明性的根本性精神的承接与发扬。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种文化逻辑,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它的话语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重写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6.
综观中国书法美学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现代、后现代历程,在还没消化现代性美学思潮的同时,许多学人还在为书法这门古典的美学有无现代性等问题纠缠不清的时刻,又匆匆催产出后现代的果实。在跨越新千年之后,书法美学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均呈现急剧隐遁的迹象。显然,中国书法美学的复杂性远远超越我们目所能及的范围,对书法美学在现代性应激下作出的反应作细致的梳理,有助于探究其更为复杂的内核。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后现代性的基本特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探讨和总结,指出了后现代性包括有机主义、未来主义、创造性、消解责任和后父权制等特征,并进一步指出了后现代性分为建设性的后现代性和解构性的后现代性。从而反映了后现代性是一个极端复杂而独特的社会现象,是上述诸特征相互作用的复杂的多元现象的统一整体。它崇尚相对、多元、差异性和不确定性,倡导解构性、创造性、有机性和内在联系。它是二战以后出现的与分散世界史中的传统文化相对的导向统一世界史的现代文化的全球化特性,是现代性的自我反思和超越。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代的现代性是在后现代性之后的,后现代性在逻辑上已经终结。后现代性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帮助现代性实现了自我进化,经过后现代性的现代性已经成年了。面对传统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双重后果,如何解决一与多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再次出场。我们能做的是:在超越简单"多"的基础上建构别样的"一",在特别的"一"下保证生动的"多"。换言之,具有主体间性、生成性、批判性的公共性已经成为后现代性之后的现代性主题。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对学术界"现代学"领域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考察的基础上,着重对现代性的深层内涵进行了界定:现代性作为"世俗化、去宗教化的历史进程",它是现代文化的生成语境。后现代性并不是现代性的终结,而是现代性进程的一个新阶段。它本质上是对前一时期人们"世俗化、去宗教化"不彻底性的克服。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简单将其理解为对现代性发展模式的否定,而割裂与现代性、传统性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判定。后现代性具有观照、审视与反省现代性危机的镜鉴功能。但后现代性也遭遇自相矛盾的思维困境:在批判内容上,对孕育自身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现代性母体过于反向的质疑,有"矫枉过正"之嫌;在反思内容上,倡导对现代性的全盘式否定的同时缺乏建构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有"怀古伤今"之名;在诠释方法上,极度狭隘地排斥竞争性观点,有"孤立无援"之感;在时空观念上,拒绝将历史和时间当成连续不断的统一体,有"大而不当"之实。后现代性的产生有特定的时代需要,应摒弃其只批判而不提出具体方案解决问题的消极态度,探寻并发掘作为进步思维方式的价值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