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功能、山水画的艺术创作、山水画的意境创构等三个方面对郭熙《林泉高致》的美学思想作了论述。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指出,山水画的审美功能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追求和高雅之趣,给人以审美享受。关于山水画的艺术创作,《林泉高致》强调画家对自然山水进行深入观察和直接的审美观照,强调画家的艺术修养,强调创作的审美心境,并把审美意象的创造提到了重要地位。《林泉高致》在中国绘画史上第一次提出山水画的“境界”(即今之“意境”)这一美学概念,在我国山水画美学思想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重要著作,彰显了山水画本体价值和功能。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既溯源于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也受到唐代“中隐”理论的影响。郭熙在“游”的思想基础上推扩为“游目”的审美观照方式,并且最终将“游之所向”物化为具有整合、凝炼意境功能的“三远”理法,从而使之成为山水画论与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范式与规则。  相似文献   

3.
郭熙在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本质、“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山水画审美关系的建构和山水画审美意境的营造等四方面,论述了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观赏山水、山水画和创作山水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荆浩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他的作品<匡庐图>在表现语言和形式上相对前代的山水画有许多的创新点,他的著作<笔法记>总结出不少山水画创作独特的理论,对其后画家的创作和表现有巨大的借鉴意义.通过对<笔法记>及<匡庐图>的剖析,得出形似意义的"真"、气质意义的"真"、传神意义的"真"从荆浩开始已成为传统山水画艺术追求的较高境界.在具体的艺术实践中荆浩所采取的大山大水、笔墨恣肆对丰富山水画表现语言也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相似文献   

5.
黄公望是元四家之一,在山水画方面建树卓著,绘画造诣位居四家之首。他是全真道士,道教思想对他的绘画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主要研究黄公望的生平、他的画山水理论《写山水诀》,以及其绘画中所体现的全真思想和反映出的道教中的"体悟自性"的思维方式等。  相似文献   

6.
郭熙是我国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山水画大家。他初学李成,后自成一家。喜欢作巨樟大幅,作品雄健中露出灵秀。早期作品,以巧瞻致工,中期作品在早期基础上又益精深,晚期作品,落笔益壮,多所自得。往和画谱》著录郭熙的山水画作品有30幅,至今仍然存世的有近20幅。现存的画中有明确记年的三幅,焊春图》便是其中之一。《早春图》绢本,钱没色。纵158.3厘米,横108.l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面上描绘的是:冬去春来,大自然正在苏醒,在严冬留下的惨淡枯寂中,处处萌发着生机。整个画面给人感觉:内容丰富。山重水重、桥路楼观、可…  相似文献   

7.
大象大意 可游可居——郭熙《林泉高致》美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画是唐宋城市庶族地主(士大夫)的艺术,“大象”“大意”是山水画的本体,“饱游沃看”“取之精粹”是山水画创作的途径,“可游”“可居”是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功能。郭熙的画论是对北宋山水画的美学总结。  相似文献   

8.
江藩撰写的《汉学师承记》历来被视为清代学术史的重要资料,但是在该书学术内涵的解读方面尚有待发之覆。此书的学术意义与作者的撰述动机密切相关。江藩撰写本书特别与阮元总辑《国史儒林传》一事有关,江氏的意图是要影响《国史儒林传》的编撰。由此江藩以正史的笔法和规模,在《汉学师承记》中构建了一个以“汉学”为正宗的清代儒学学术史,在此过程中他强化了汉宋门户之见,将主宋学者摒弃在外。正是因为其强烈的门户之见,《汉学师承记》才引起宋学者的激烈反对,但是因为具有正史的笔法和规模并得到阮元的支持,它得以对整个清代学术史的书写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晚唐五代山水画宗师荆浩本山西沁水人,其隐居作画的太行洪谷也在山西沁水境内。由于北宋学人对荆浩的误记,致使荆浩里籍与太行洪谷到底位于何地遂起纷争。依据历代地理志及山西、河南有关方志的记载,对"沁水"这一县名在不同时期所指,进行系统的清理辨证,并对荆浩《笔法记》所记山西沁水太行洪谷中几个地名进行实地对照考察,可以初步理清因北宋学人对荆浩里籍与太行洪谷误记而造成的千年悬案。  相似文献   

10.
黄式三(1789-1862),字微香,浙江定海紫微人,晚清著名学者.《论语后案》是他的代表作,在晚清、民国期间影响甚大,其实事求是、不主汉宋的学术贡献获得李慈铭、章太炎、程树德等人高度评价.该书共有叙记五种,其中清道光二十四年活字印本有"黄式三《论语后案弁言》"一种,光绪九年浙江书局刻本有"黄式三《论语管窥叙》"、"黄式颖《论语后案叙》"、"黄式三《论语后案自叙》"、"黄以周《后记》"四种.据此五种叙记,可大略认识《论语后案》的版本源流、思想特质等问题,故试予以点校整理.  相似文献   

11.
作为成熟较早的叙事文体,史传对志怪小说《搜神记》有着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史传的实录精神对干宝辑录《搜神记》的态度影响较大。实录精神不仅体现在干宝对材料的处理上,还在于他采用了史传常用的全知视角。其次,史官“究天人之际”的创作目标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干宝不仅仅对神异的事件进行记录,而是立足于现实,力图解释这些事件与历史兴废的关联,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次,史家“惩恶扬善”的道德观念也对《搜神记》有着影响。最后,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干预、语言简洁等史传叙事笔法也对《搜神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徐天秀 《东方论坛》2016,(5):116-120
《记丁玲》正文本之外,还有《〈记丁玲女士〉跋》等对文本意义有建构功能的副文本.在《记丁玲》副文本中,有沈从文对创作的主观意图的说明和阐释,即《记丁玲》在文本内容上,关注日常生活的"细事"与传主"人性"的一面;在文体选择上,运用小说笔法与夹杂议论.这种叙事侧重和文体选择,反映出沈从文小说的叙事特点及以作品表现"人性"的文学理念.  相似文献   

13.
陈才训 《南都学坛》2008,28(2):51-54
有着深厚古文功底的蒲松龄对作为先秦古文代表作之一的《左传》涉猎颇深,因此,其《聊斋志异》中许多古文笔法即导源于《左传》。首先,以古文笔法从事小说创作,使《聊斋志异》中某些情节对《左传》多所借鉴和模仿。其次,蒲松龄还从《左传》中汲取了许多古文笔法以资其小说创作,如他以隐晦曲折的"春秋笔法"寄寓满腔"孤愤"、表情达意;他对"层叠"、虚实相生的古文笔法也多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郭熙是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及山水画理论家.他在吸纳研解前人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索实践,使山水画风、审美特征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成熟境地.郭熙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体现在: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追求主体性与形式美;以气韵生动为要,追求形神兼备;以人文意境致胜,追求诗意内涵.  相似文献   

15.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早期的认识论美学、中期的主体性哲学和实践美学、后期的"情本体"美学。认识论美学源于他对前苏联文艺美学理论的研究,实践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性哲学来源于他对康德先验论哲学、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晚年"情本体"美学思想源于他对西方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容格)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由三部分构成:早期的认识论美学、中期的主体性哲学和实践美学、后期的"情本体"美学。认识论美学源于他对前苏联文艺美学理论的研究,实践美学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体性哲学来源于他对康德先验论哲学、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晚年"情本体"美学思想源于他对西方心理学派(弗洛伊德、容格)和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张彦远,晚唐时河东猗氏即今山西临猗人。官至大理寺卿。著有《历代名画记》、《书法要录》。这些美术论著,自唐代以来,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早已被翻译成日语、英语等文字,被认为是艺术史上的司马迁,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将其美学思想,作一初步探讨,并就教于识者。一、“以形写神”的观点张彦远美学思想中,很重视形神关系的理论,他认为形神兼备,以形写神,是美学的基本原则,应用这个原则进行艺术创作,就能创造出上品之作,将物象美转化为艺术  相似文献   

18.
宗炳的《画山水序》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文中提出了心性与物性相通的绘画理论及以小见大的绘画技法,对我国的山水画美学特征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绘画史上的文人最早谈论笔法的可能是南齐的谢赫,他在约公元490年问世的《古画品录》中,把"骨法用笔"列为"六法"的第二法。唐代的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论》中第一次把"笔法"提高到绘画的所有造型手段的首位。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中国画的"笔法",受到历代画家、理论家的高度关注,开始强调笔法的重要性,总结各种笔法形态,注重笔法的自律性,追溯笔法的来源,探索笔法的创新,并逐渐创造了中国画的笔法理论。  相似文献   

20.
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他是西汉著名的哲学家和文学家。在他的《法言》等著作中,发表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文学主张。从这些见解中可清楚地窥见作者的美学思想。无论从批评史和美学史角度看,扬雄的文学理论及其美学思想自有其不朽的价值,在历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对扬雄的美学观提出初步的看法,以期引起同道者的深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