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熙的《林泉高致》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重要著作,彰显了山水画本体价值和功能。郭熙提出的“林泉之心”既溯源于老庄“游”的美学思想,也受到唐代“中隐”理论的影响。郭熙在“游”的思想基础上推扩为“游目”的审美观照方式,并且最终将“游之所向”物化为具有整合、凝炼意境功能的“三远”理法,从而使之成为山水画论与山水画创作的审美范式与规则。  相似文献   

2.
郭熙在中国绘画美学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山水画的审美本质、“身即山川而取之”的美学命题、山水画审美关系的建构和山水画审美意境的营造等四方面,论述了郭熙的绘画美学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观赏山水、山水画和创作山水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意境这个范畴具有双重性意义,它既是审美要求,又是创作法则。郭熙谈意境所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者又当以此意穷之”(《林泉高致》,下同),就是这个意思。在今天看来,好的绘画都应有美的意境,不论是何画种,但从绘画理论史上考察,中国绘画的意境提出,并非对人物画,而是在反映自然美的山水画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所提出的创作要求和审美要求。中国山水画起源于东晋南朝,宗炳论山水给人的美感享受是“畅神”,王微是“画之情”,他们并未提出意境问题。宗、王的山水画可能会有意境,否则宗炳赏画  相似文献   

4.
荆浩是唐末至五代杰出的山水画家,开北派雄浑山水画之先,成为关仝、李成、范宽、郭熙等人师法的对象,对其后山水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他还写作了《笔法记》一文,阐述他的绘画美学思想。《笔法记》提出山水画"图真"六要"四势"二病"等美学观点,强调笔、墨在山水画创作与山水画评论中的作用,将山水画美学理论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并对郭熙、韩拙等人的山水画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熙是北宋时期著名山水画家及山水画理论家.他在吸纳研解前人艺术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探索实践,使山水画风、审美特征达到了一个全新的成熟境地.郭熙山水画的审美特征体现在:以陶冶性情为目的,追求主体性与形式美;以气韵生动为要,追求形神兼备;以人文意境致胜,追求诗意内涵.  相似文献   

6.
刘玉方 《老友》2012,(6):48-48
在中国山水画这个家族里,山、水、云、树是主要成员,它们根据任务的不同,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宋代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曾说:"山以水为血脉,以烟云为神采。"可见云在山水画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7.
笪重光山水画创作的艺术主张和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所著的《画筌》一书中,笪氏围绕中国古代山水绘画最高审美追求──神境,着重强调了画家在艺术创作中应当达到主体与客体相互应合这样一种审美境界,即画家在充分掌握客体的外在形态特征和内在自然规律后,融进自己的主观精神和内心情感,再以饱满的创作激情运笔用墨表现出来,使观者能够体悟到审美主客体精华浑融以及画面物象具有生命力的内蕴神气。《画筌》还对师法自然、虚实相生、经营位置及笔墨技巧等问题提出独到见解,这些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大象大意 可游可居——郭熙《林泉高致》美学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水画是唐宋城市庶族地主(士大夫)的艺术,“大象”“大意”是山水画的本体,“饱游沃看”“取之精粹”是山水画创作的途径,“可游”“可居”是山水画独特的审美功能。郭熙的画论是对北宋山水画的美学总结。  相似文献   

9.
"三远论"是郭熙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方面最大的贡献。"三远论"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远"则是山水画家实现对自然之精神和规律的体验与追求之手段,最终实现人文精神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家对于画面的构图组织要求甚高,构图更是水墨山水画首先应解决好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画面表现形式、主题思想、意境空间的传达。构图是画家思想感情与自然山水形式的有机结合,构图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有其内在规律和法则,反映作者对于自然造化的感受与审美意趣,是作者学识、修养、思想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1.
探析中国传统山水画意境审美及创构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绘画在美学上有它的独特性。尤其是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表现语言,从立意、为象、到格局长期探索内容和形式的关系,逐步丰富而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体系,它形成了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意境美,彰显了中国文化鲜明的美学思想,体现了画境的审美意识和审美理想的追求,并提出了形式美的法则。本文从传统山水画的意境及美感形式中探寻古人的美学思想、创作方法、审美意象、审美情趣,试析意境审美的创构理念,对我们进一步理解前人的审美思想及高深的境界,传承民族独特的文化艺术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中后期,画坛对“逸”的阐释,逐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以《画禅室随笔》、《绘事微言》与 《南田画跋》为基础,从“逸气”、“逸品”与“逸笔”三个层面,阐析明末清初绘画之“逸”的内涵与特征。 明末清初时期,画理之“逸”重在意会,因而难以言明,各家画理皆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逸”所包含的 “脱离”之本意,以及隐于山水林泉间的风尚与情怀。超凡脱俗的意境与隐逸的精神仍是绘画之“逸”的必备特点。在此理论基础之上,明末清初的遗民画家通过绘事实践,逐渐将不拘于常规的、个性化的表现风格纳入“逸”高绝脱俗的审美范畴之中,由此推动了“逸”逐步放纵化的表现趋势。  相似文献   

13.
石涛绘画美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涛在其绘画美学专著《画语录》中,对中国画的创作经验予以概括升华,提出了“一画”论美学思想,并视之为指导画家进行审美创造的基本法则。在创作中,他强调遵法而行,但又反对泥古不化,主张“借古开今”、法为我用,以求达到“无法而法,是为至法”之境界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空间意象思想的提出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宗炳的《画山水序》,至唐朝五代时期发展成熟。唐朝山水画的空间意象构图风格,经五代北宋画家的推波助澜,发展至鼎盛。五代北宋山水画较之唐朝山水画,更加注重对空间意象的布置安排,并通过对景物不厌其烦的布置安排,追求观赏者在游览时的趣味性,以营造可游可居的山水空间意境。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释庄子艺术美学思想的框架结构由三部分组合而成:一、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心斋”。“坐忘”;二、艺术创作客体的审美风格;“自然”、“素朴”;三、艺术创作客体的审美形象:“得意”、“忘言”。全文力图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解析庄子的艺术哲学、艺术精神对其艺术美学思想的理论导向和规定。  相似文献   

16.
唐代诗人的山水诗不仅取材于大自然,也取材于画家笔下的山水,因此产生了不少题咏山水画的作品。透过这些诗作可以看出:唐代山水画是士人们畅游自然最经济的精神替代品;山水画的愉悦功能趋于强化,画家多是泛画山水,泛景创作特征明显;诗人们以畅情畅性为品赏山水画的审美标准。唐人对山水画的题咏,从诗歌发展史意义上看,是对诗歌表现领域的又一次拓展。从绘画史意义上说,又为我们揭示了唐代山水画繁荣的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17.
美学意义上“畅神”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 ,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 ,经历了“实用”、“比德”到“畅神”的历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畅神”自然审美观 ,强调心与自然相接 ,人与自然和谐 ,影响到中国美学 ,是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物我合一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美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中国美术史上绘画功能是从认识功能到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依次受到重视的。从唐宋时代的绘画史著作《历代名画记》、《图画见闻志》、《画继》所表述的功能论观点中 ,可以看到绘画功能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发展演变。宋代的另一篇画论著作《林泉高致》也显示出唐宋绘画功能论由重教育到重审美的过渡性。  相似文献   

19.
宗炳《画山水序》的山水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成寅 《南都学坛》2008,28(3):63-65
宗炳所著《画山水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从哲学和美学角度论析山水画的审美本质和社会功能的学术论文。所论"山水以形媚道"、"以形写形"、"应目会心"、"理入影迹"、"畅神"等绘画美学命题,在我国山水画的发展中起到了奠基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20.
笪重光的《画筌》以“从来笔墨之探奇 ,必系山川之写照”表明了“第二自然”必出于“第一自然”的创作宗旨。关于山水画的创作原则 ,是强调胸有全局 ,要注意命意 ,要有构图的总原则 ,要“相机而作”、“离象而求” ,重视“势”与“层次”。《画筌》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 ,在于绘画意境论 ,其关于实境、真境、妙境、神境之论颇有新意 ,对创造意境过程中的心理、感情体验 ,捕捉、促生灵感 ,以及精神状态与艺术手段的诸多辨证关系 ,颇具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