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社火脸谱是社火艺术的精华.它将天地万物巧妙地安插于一张脸上,将一出戏、一个传说和一个故事呈现于一张脸上,是民间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的体现.社火马勺脸谱就是把社火脸谱画在马勺等器物上,用来镇宅避邪、求吉纳祥的一种民间艺术品. 社火马勺脸谱在布局、色彩、线条、纹饰等要素上继承了社火脸谱的基本特点.同时,根据马勺的形状和特点又有创新和发展.马勺背象人脸又有变形,特别是那个看似多余的勺把不但增加了装饰性,又开辟了新的创作空间.  相似文献   

2.
脸谱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传统文化的瑰宝。脸谱和面具一样,都是用以改变人的形貌的化装手段和文化符号。所不同者,面具系用铜、木、皮、泥等材料制作,属雕塑性化装,而脸谱系用颜料直接在脸上勾绘,属绘画性化装;故有的研究者又把脸谱称为“软性面具”。脸谱可分为戏剧脸谱和社火脸谱两大类,而戏剧脸谱又可根据不同的剧种,分为京剧脸谱、川剧脸谱、滇剧脸谱、祁剧脸谱、汉剧脸谱、闽剧脸谱、豫剧脸谱、粤剧脸谱、秦腔脸谱等等。社火脸谱与戏剧脸谱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点,下面分而论之。  相似文献   

3.
论陕西社火脸谱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社火脸谱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其造型、色彩及绘制工艺独具地方特色。社火脸谱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造型奇特,大胆夸张,注重形神兼备;装饰纹样种类繁多,形象鲜明;色彩浓烈,古朴稳重,表现力强;自然质朴,随意遣性。  相似文献   

4.
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民族文化底蕴和独特民俗艺术的国度。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就是中国民俗艺术中的奇葩。本文首先介绍陕西社火马勺脸谱的民俗艺术特征,强调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在民族化设计中的重要作用,然后通过民俗艺术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成功案例分析得出民族化的设计应该着重从民俗色彩、民间图案和民俗文化寓意这三个方面来突显设计。最后把陕西社火马勺脸谱应用于现代设计之中,使设计作品更具说服力和生命力。这是把民俗艺术应用于现代设计的一个有益尝试,也是开创中国自己民族化设计风格的一种新途径。不仅能强调民族化的设计风格而且对传承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傩图》中人物极具符号性的装饰及道具所蕴含的民俗信仰因素,可以证明此图所画为仲春民间兼有驱傩、祈雨、娱乐功能的社火表演,更名为《社火图》较准确,不更名亦可。图中人物妆饰有“溪蛮”色彩,保有南方民族融合的痕迹。以执帚者为一号人物的一般说法可能有误,领队或一号人物当为蝶冠者。他们且行且吹打,滑稽搞笑,显然领队的临时掉头导致了队伍一团混乱,但此乱非真乱,抽去表象便可见队形乃呈反“S”或“龙抬头”状,属于(何意?)太极图式,具有深刻的寓意,且能最优化集中定格12个人物,如此匠心不能不令人击节。人物衣袍多着补子,而补子至明代方形成制度,故此图断代为宋值得怀疑。人物假面黑符至今仍存在于社火及戏曲脸谱中,当为我国戏曲脸谱之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6.
社火是我国北方春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彭阳县的社火表演仪式为例,利用地方志材料和田野调查材料,描述并分析了当地的社火组织、表演仪式以及其中所反映的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7.
本文立足于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论来探讨中国戏曲脸谱。朗格认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形式的创造,因此戏曲脸谱可被看做是表达人类情感的符号。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戏曲脸谱这一艺术符号:脸谱的起源,脸谱分类的合理性,以及情感与形式如何在戏曲脸谱中得到统一。脸谱将人类的情感抽象并转换成基本图案和色彩等客观形式;一方是主观的、动态的情感与另一方艺术的客观、静态形式取得了统一,使得戏曲脸谱这一形式看起来就是情感本身。  相似文献   

8.
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活动,蕴含丰富的古代礼仪、风俗、地方信仰和民间艺术,价值独特,至今仍流行于中国西北和华北大多数地区春季庆典中。基于对陇中城子川地区的田野调查,在厘清社火活动和地域社会"社"组织关系的基础上,通过社火活动揭示城子川的传统文化因素如信仰、家族、声望、村规等时至今日仍相互关联地确立着村庄关系与区域社会秩序,全面展示城子川社火所具有的文化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火是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面。社火的功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祀神祈福、宣德教化、喜庆娱乐、文化交流、调控关系、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平安县张家寨村马社火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社火是以马、骡子、毛驴为乘骑的社火表演,实际上就是宋代“肉傀儡”戏的保留或延续。平安县张家寨村马社火中的表演者主要扮演秦琼、敬德等戏剧人物,以保佑村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主旨,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11.
血社火作为陕西乃至全国民间社火中独特的一例,以阴森恐怖、鲜血淋漓的反常态形式呈现出来。根据弗雷泽的人类学观点,其理论根源正在于丰饶仪式中渎神的母题思想和交感巫术中世界象征化的方法。本文分别从渎神和象征的角度对血社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揭示,并进一步探讨了其恐惧和狂欢的心理根源。  相似文献   

12.
以宝鸡赤沙为代表的陕西血社火首先是一种祭祀,相信神灵的存在并向其献祭,是其基本的文化内涵。在这一前提下,血社火中所扮演的人物身份和角色以及故事情节倒是次要的,重要的是其刀劈斧砍、剑刺凳扎及铡刀铡额、利剑穿腹的瞬间残酷的杀人场面。血社火的这一共同而基本的特征蕴含了从原始社会流传下来的古代祭祀的两个重要而独特的因素——人牲和血祭。所有的血故事,无论情节多么曲折,人物形象多么丰满而逼真,或善或恶,都投射了古代以亲子为牲,以族人为牲,以仇人为牲,以俘虏为牲的影子。鲜红的血迹凝结为人们关于几千年来神秘而恐怖的祭祀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符号。这种关于殷周祭祀文化的集体无意识以生命传承的方式依然存留在现代陕西的民间社会,它是生长血社火这一独特民间文化奇葩的根。  相似文献   

13.
龙文 《社区》2008,(8):28-28
及至元宵,耍社火在各地进入高潮。然而,在三门峡灵宝市阳平镇,东常村和西常村世代相传的却是“骂”社火。村民只要反穿皮袄,就可以站在大鼓上骂对方村的村主任、社火头子,可以摆供烧香骂大姓的祖宗十八代。而奇怪的是,被骂到的人呵呵笑,还不会伤两村和气。所以这被誉为“天下奇俗骂社火”.  相似文献   

14.
潘雪江  陈峰 《金陵瞭望》2009,(27):30-31
走进位于小火瓦巷京剧脸谱艺术大师颜少奎的住所,除了随处可见的脸谱作品之外,也许可以用简陋两字来形容,很难与蛮声海内外的京剧脸谱艺术大师的居处所联系!也就在这里,颜少奎先生把京剧脸谱艺术推向了世界的舞台……  相似文献   

15.
南京大学有园留学生活动中心于5月13日——20日在有园举办了“颜少奎京剧脸谱艺术展”。 脸谱是中国戏曲中特有的化妆艺术,用写实和象征互相结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面貌,揭示、刻画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等特征。颜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京剧花脸演员,在舞台实践之余,经过30多年的收集、研究与绘制,把脸谱升华为具有资料性、美术性、观赏性的完整艺术  相似文献   

16.
京剧演员在脸上涂上某种颜色的油彩,以象征饰演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脸谱是京剧艺术的一大特点,在脸谱之下,演员用精湛的技艺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行当之间的脸谱更是皂白分明、各有千秋。舞台上,不论是插科打诨的丑角黄柏雪、儒雅端重的老生张建峰,还是雍容华贵的老旦翟墨,他们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谱。  相似文献   

17.
正京剧演员在脸上涂上某种颜色的油彩,以象征饰演人物的性格和特点。脸谱是京剧艺术的一大特点,在脸谱之下,演员用精湛的技艺表现角色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行当之间的脸谱更是皂白分明、各有千秋。舞台上,不论是插科打诨的丑角黄柏雪、儒雅端重的老生张建峰,还是雍容华贵的老旦翟墨,他们都有一张属于自己的脸谱。一张张迥异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雁北民间社火是节庆活动的一部分,反映着农业社会的生产方式和文化心理,具有鲜明的祭祀神灵和祈求丰收的文化内涵,并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滋养了戏曲的形成。现代社会的消费性瓦解了社火的神圣性和神秘性.它与地方文化和地方经济相结合,具有了审美与娱乐以及旅游与经济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19.
《秦·火》试图呈现社火民俗,以促进地方文化和经济的发展.它没有全面展示社火及其文化意义,却主要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说明影片对社火的信心不足,期望以人情味博得目光.在发展传统文化中,文化血统论还有一定的市场.这部影片试图纠正这种认识,传播一种关于地方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新观念,吸引更多的有志者弘扬有特色的地方文化.地方文化发展与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是国内各地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这些地方既想发展自己的独特文化,又担心这些文化的归属权被他人控制,从而削弱当地的文化魅力.这就是地方文化在全球化时代弘扬文化时面临的焦虑.  相似文献   

20.
《金陵瞭望》2007,(5):F0003-F0003
程少岩先生1960年于中国戏曲学校毕业后任江苏省京剧院武生演员,自1973年起从事舞台美术设计工作,其脸谱艺术吸收各地方戏曲脸谱精华,又融汇了民间工艺美术中图案格式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