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写实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 ,新写实主义小说以其独特的叙述模式把现实生活的“真相”还原出来 ,令读者耳目一新。从人称、视角、聚焦和叙述话语四个方面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叙述模式进行总体概括 ,可以揭示出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种属特征及其获得广泛认可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文坛上,刘震云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且引人注目的新写实主义青年作家。本文以其《一地鸡毛》为例,从“把生活的原生态还给艺术”、“对小人物的生存状况进行关注”、“使叙述保持客观化的态度”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写实主义小说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刘震云《一地鸡毛》的剖析,揭示出:新写实主义小说所特有的冷峻、调侃、反讽的笔调,并未局限于审视所谓“生活的原生态”,也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生活中卑琐庸俗言行及心理的披露与刻画上。小说通过对社会急剧变革时期,知识分子处境及心态的逼真地、深入地刻画,昭示了社会对加速改革步伐、深化改革层次的理性呼唤。  相似文献   

4.
本文考察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家池莉的小说叙事角度的发展、变化,分析其演变的原因及其代表的新写实主义在当代文学中的特殊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新写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出发,对以王跃文为代表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晚期以来的官场小说进行分析,从作家所关注的对象及其生存处境出发,揭示官场小说的创作原则与新写实主义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至今为止,新写实主义这个概念的使用尚停留在约定俗成的水准上。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除了池莉、方方、刘震云等少数公认的几位以外,各个理论家都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大有乱点鸳鸯谱之势。对新写实主义的理论概括更趋混乱和驳杂,似乎自1985年新写实主义冒头以来,所有传统的现实主义所无法概括、同时又不具备彻底完整的先锋实验小说形  相似文献   

7.
新写实主义小说问世未久,便引起了评论界的热切关注。然而,无论是赞许抑或是反对,大多数评论家都倾向于认为:“它消解对生活理念的构想,放弃对主题的追求”,“局限于个体感知和疏远社会理性层面”,“使其表现出感性拒绝理性的偏差”。而有的则干脆说:“新写实主义在失掉旧现实主义非文学因素的同时,也失落了现实主义的精髓——理性批判精神”。不可忽视的是,他们的这些结论都是在传统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的烛照下得出的。这种观点是否全然合理,新写实主义小说就当真那么排斥理性、拒绝思考吗?我看并非如此。我认为:新写实主义小说并非失落了理性,而只是在小说本文中融进了自己独特的理性思考,构建了一个隐深的呈现结构,从而为读者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驰骋天地。  相似文献   

8.
由于对科学理性的极力崇拜和对西方写实主义的片面追求,"五四"写实主义小说的想象力曾一度处在现实真实、科学常识和现实意图的束缚之下。传统小说的神秘想象瞬间绝踪灭迹;西方现代派的非理性想象也失去了被理解的土壤。想象力被小心翼翼地局限在合科学性、合现实真实性的狭小范围之内。再现性想象成了作家们创作的主要途径。一般说来,缺乏自由想象的小说也是缺乏真正的表现力的小说。被束缚的想象力最终又影响到了"五四"新小说对生活本质的把握和艺术审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方方是新写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其作品并非都是客观地原生态地反映现实,“零度情感”地观照生活.在其系列爱情题材小说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小说“诗意”的追求,这种“诗意”主要表现在小说中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具有象征性和丰富涵义的意象的选用、人物形象的简化以及语言的诗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进入20世纪30年代后,既往的小说观念便让位于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左翼小说理论主要体现在注重社会环境及时代精神、追求大众化和典型问题等方面;而在此主流之外,还存在着与之相对立的现代写实主义、“新心理写实主义”等。40年代的小说观念则带有更多的战争时代特质,其中既有传统小说的历史绵延,又有对战争小说神话的构筑。相反方向的寻求另一方净土,及对小说中“美”的追求,也取得了虽不喧嚣但却耀眼的成就。对异域小说观念的追求,成为这个时期小说观念向现代性的高峰攀登的主导。总之,一个多元化的小说观念空间在这个时期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繁茂芜杂的现代小说理论资料,为我们提供了近现代中国小说观念演进的原生形态。透析这种原生形态,中国现代小说理论演进的一般性特征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具体表现为:一、中国现代小说观念的生成与西方小说观念的引入密不可分。但接受者偏爱写实主义小说理论,并使写实主义小说观一直占据着现代小说理论的核心部位;二、小说文体意识相对贫弱。三、小说实践批评十分发达,但它缺乏严密的系统性和理论上的超越性。由这些特征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理论在走向现代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仍未摆脱西方小说理论的影响,还未建…  相似文献   

12.
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接榫──池莉创作解析江波池莉于八十年代中后期崭露文坛后.即与方方、刘震云、刘恒等作家一起被列入新写实主义流派.人们称其小说创作是“新现实主义”,“零度创作”.称她的小说是“生态小说”.肯定池莉创作与传统现买王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同...  相似文献   

13.
进入 90年代 ,先锋派小说家们的创作陷入困境 ,面对汹涌而起的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世俗性 ,他们无力重现当年的先锋精神。路在何方 ,成为他们亟须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对北村中篇小说《伤逝》的解读 ,揭示出北村这位勇于探索的先锋派小说家为中国当代小说开辟的新路 :注重追求探寻现代人的生存价值及意义 ,在仿写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同时颠覆其世俗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论述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作家在新时期女性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突破。通过对作品的分析,提炼出世纪末城市写实主义小说女性人物系列,全面考察了这些带有文学新质的当代文学人物形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精神变异给人物形象带来的影响,强调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中所体现的新的价值理念和美学演变。城市写实主义小说既表现了人物身上中华民族传统性格的传承和冲决传统角色限制的失败,又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在人物身上的烙印。本文归结了这个新的人物形象系列在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并希望引起更深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94~’95中国小说的新思潮是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反拨,倡导表现亲身经历的现实,以强烈而亲切的主观感受浸染现实。这种思潮的审美价值取向表现为:求“新”─—摈弃先前对形式的崇拜,关注正在发生着的生存现实;叙述主体的主观化与叙述客体的客观化;亲历性中显著的感性倾向;与法国“新小说”派有相似点;日常口语的状态之流。  相似文献   

16.
刘瑜 《市民》2006,(6):105-107
写实主义,从爱情开始 我写了篇网恋小说《那么,爱呢》,但是有读者指出,这根本不是网恋小说,而是反网恋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篇反爱情小说。我同意这个说法,甚至愿意把它更深推一层,说它是个反理想小说。  相似文献   

17.
一茅盾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中评述了作为文学研究会会员许杰的小说创作,认为他“是个生产丰富的作家”,“他的农村生活的作品几乎全是客观的写实主义的,而他的都市中流浪青年  相似文献   

18.
小说主要是探索自我跟其他自我的关系,以及他们周围的社会种种问题的艺术。如果严肃的小说还可以严肃地对待的话,就得撇开旧小说走过的路,从头做起。在目前剧烈变动的时代,小说如果想名副其实,就得革新。“新小说”的作者采用并发展了普鲁斯特、乔艾斯的内心独白的手法,沿用了里尔克和卡夫卡的神秘和恐怖。他们常常变换小说中的叙述观点,时间顺序也错乱颠倒,运一点很象康拉德,但却更象沙特,更象近代电影。这些新小说家有时被称为新现实主义者。萨洛特认为小说中的人物只是晾衣杆;莫里亚克的《餐会》中的人物都可以相互替代;在格里叶的《黑板擦子》里,日常事物的神秘超过了犯罪案的曲折情节;他的另一部小说《嫉妒》,全部故事写的就是房间内部椅子的排列,栏杆油漆退色和剥落,屋柱阴影投射的角度等等。这一切或许沉闷枯燥,但可能有它的理由。这在他的最后一部小说《在迷宫中》更有了发展,在那里,事物更多地具有人物的重要性,而人物只不过是一些事物而已。新作家们常常把政治和国际关系、商业和工业世界的地位降得很低,而自我和个人切身的利益则如实地反映出来。新小说的做法初看起来似乎很奇怪,但在布托尔看来,这些做法并没有离开写实主义,相反却构成了“更深刻的写实主义”的必然条件。新小说并非一切皆新。崇拜日常琐碎事物也并非自新小说家开始。不过新作家的那股劲头是令人振奋的。  相似文献   

19.
198 7年几乎与“先锋小说”同步在当代文坛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小说创作潮流即“新写实小说” ,还有人将其称为“后现实主义”、“现代现实主义”、“新写实主义小说”、“新小说派”等。面对这股小说潮流有评论者说它是现实主义 ,有人说它是现代主义 ,还有人说它是自然主义 ,说法众多 ,不一而足。新写实小说虽有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诸多方面的“新”的特性 ,但从大的范畴上看它仍是属于现实主义的 ,它的“新”只是现实主义在新的时代环境下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池莉小说的女性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池莉因发表了写实主义小说《烦恼人生》而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她的名字由此便常常与“世俗”联系在一起,人们也渐渐习惯于她作品中的种种困窘而丰满、琐屑而真实的市井众生相。但是,“新写实”只是其小说的一个侧面,作为女性小说家,她的小说自始至终都在致力于以鲜明的女性意识来观照女性的生存本相,对妇女命运的关切,是其小说永远难以抹去的印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