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认识自然界要比认识自己早得多。在西欧,早在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就已得出“万物根据这个逻各斯而产生”的结论,证明世界的产生是遵循着规律的。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等人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已近于真理。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大部分唯物主义者,对自然界的认识在本质上都是正确的。然而,对人类自己的认识相对来讲却晚得多,直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的问题才提到议程上来。并且,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有关“人”和“人类社会”的所有理论,都是唯心的、片面的,当然更谈不到科学了。在我国,虽然对“人”的认识要比西欧早一些,但同样没有超出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  相似文献   

2.
科学观是对科学的本质、社会功能的哲学反思。西方哲学的科学观经历了四个历史阶段: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科学观,文艺复兴之后的近代科学观,现代科学观,后现代科学观。20世纪初,“科学”取代“格致”开始在中国流行。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把人类对科学的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推进到了新的阶段。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科学的价值、科学精神、科学与道德等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由当代复杂信息系统理论的崛起所代表的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走出了一条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内在融合的综合发展之路,具体呈现出了人类知识发展的"科学的哲学化和哲学的科学化"的一般方式。对这一发展方式的具体探讨不仅有助于我们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内在融合的统一性关系,而且还能够为我们在科学与哲学的联盟中发展哲学提供诸多方面的有益启迪。  相似文献   

4.
科学精神,乃一种思维方式,是科学的哲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就在于以客观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对待和解释研究对象,从中找出事物的原因和规律,获得科学的结论。人类科学精神最初的表现形态,是以“面向客观,热爱自然,尊重理性,热爱智慧”为核心的希腊精神,这一原始形态的科学精神,开创了古希腊人向外探索客现自然界底蕴的局面,并经久不衰地影响着欧洲人的思维方式,开拓出欧洲近代文化发展的领域,为西欧的科学与认识论文化  相似文献   

5.
尚伟在《南京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撰文指出,对科学和哲学关系的研究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之一,旨在揭示科学与哲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相谐性规律及其表现。一、科学与哲学在发生学意义上的同源性与同流性。古希腊哲学史表明,西方哲学与科学共同脱胎于古代神话这一母体,因而是同源的。哲学与科学在其早期发展中都以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为认识对象,都以概念为最基本的认识工具,都以系统的理论形式来表达,因而又表现出同流性的特征。二、科学的分化与近代机械论主导下的科学和哲学。15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开始从哲学和神学中分化…  相似文献   

6.
从生存论的视角,着眼于人的存在方式即生存活动,探讨科学创新的可能性与现实性基础和条件。科学创新是从科学研究者具体的、历史的生活和存在方式中产生出来的,其存在根据首先在于从植根于人类日常生活世界的前科学创新方式演变而来这一事实。“前结构”是科学创新的存在条件。科学创新始于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的“前结构”或“前见”,科学创新的前提性和条件性本质上根源于人存在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中蕴含着奇妙的美,在很早就已被科学家们所领悟和认识。早在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开创了以探寻科学美为其动因和目的的古希腊科学传统。随着近代科学的兴起,科学的分化逐渐成了科学发展的主旋律。科学从神学、哲学中分化出来,美学也从哲学中分化出来了。这种分化虽然对于美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它也使得科学与美学的天然联姻出现了裂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美学家仍然是把兴趣的中心聚焦在文学艺术之上,而把科学美拒之于美学的大门之外。  相似文献   

8.
<正> 哲学作为人类知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世界的总体作为认识的对象,是对各种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类对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所共有的最普遍的、最一般规律的认识。毛泽东说:“哲学就是认识论,别的没有”。哲学就是认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哲学本质的科学规定,也是哲学尤其是西欧近代哲学在其历史发展中所展示出来的基本特征的总结和概括。古希腊罗马哲学是欧洲哲学的起源,孕育着往后欧洲哲学发展的萌芽。古希腊哲学  相似文献   

9.
“知识”是重要的哲学概念,知识问题是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知识问题”的含义在历史上是大不相同的,从古希腊的哲学家们对“知识”(或“真理”)与“意见”作了区分后,在知识问题上强调的主要是规定性,所以要努力回答的问题是“知识是什么”,以回答“知识是什么”这一方式展开知识论或认识论研究,从占至今形成了不少独特的知识观。1、古代神秘主义的知识观古希腊哲学家象爱利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都认为,只有认识了真正的存在,而不是变动不居的事物才能得到真理——知识。所以,以感官为准绳,承认感觉所提供的一切都是真实的观点肯定是错误  相似文献   

10.
科学从哲学的母体中分离出来,二者的关系问题就立即产生了。这是一个常新的老问题。整个人类思想史表明:科学和哲学的紧密联系是科学发展处于最优状态的必要条件,而澄清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认识是达致二者巩固结盟的有效手段,是使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思想根植于科学发展过程之中的重要措施。一、哲学、科学分立:关系问题的演进亚里山大之前的古希腊自然哲学时期,科学和哲学浑然一体。由于人类认识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直观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异想天开的思辨这种笼统的认识方式。  相似文献   

11.
谈“科学”     
科学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最灿烂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科学”一词已成为一个使用频繁的术语,然而当问及“什么是科学?”的时候,却会得到不同的解答,更多的人包括那些从事科学工作多年的人,甚至回答不出来。因为习以为常的事情,人们往往不去追究其概念的。科学一词,即英语的Science,来源于17世纪的拉丁语Scientia(知识)。一般认为,是日本人西周在1870年翻译西方书籍时,用日文汉字“科”(分门别类之意)、“学”(学问)创造的一个新词,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被引入中国的,是一个外来语。最近,武汉大学冯天瑜考证,认为中国古代即有这一概念,但意指“科举之学”,是日本人用了中国这个词还是他们创造了新词与西方词对译,已无从考证。中国古代可以与现代的“科学”意义类似、相近的词,可举“穷理”和“格物致知”。现代的“科学”一词指“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的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现代汉语词典),显然这是广义的科学概念。狭义的指自然科学,以“人类认识自然的活动及由此形成的知识体系”定义似更为完整。科学是人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的目的是认识未知事物或对已有理论的修正甚致否定,探讨自然界各类现象的本质属性及其变化规律。为此,科学研...  相似文献   

12.
卡罗琳·麦茜特的《自然之死——女性、生态与科学革命》从古希腊哲学、中世纪神学、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直到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列举出一系列“事实”及对事实的“追问”.追问的实质是人类“为什么”又“怎么样地”疏远乃至虐待了大自然.从“女性主义视角”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生态环境相互碰撞中生态危机的内在根源.  相似文献   

13.
论点摘登     
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飞跃邬在《学术界》2 0 0 2年第二期撰文 ,讨论了古代哲学和经典物理学以实体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与现代科学与哲学以客观实在的概念所阐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区别 ,并按照古代哲学和经典科学所坚持的物质、能量二分法的原则对物质思维、能量思维和信息思维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和阐释。在此基础上 ,文章从古代哲学、经典物理学和现代科学的多重维度上探讨了人类物质思维、能量思维、信息思维发展的历史进程 ,通过这些探讨具体描绘出了人类科学思维方式的三次大的飞跃。二十世纪的中美“专家政治”邓丽兰在《二十世纪…  相似文献   

14.
哲学是什么     
哲学发展史表明,主要哲学形态的产生及其内容,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当时人类的生存问题展开的;哲学的本意及众多哲学家对哲学是什么的解释,指出了哲学是对人类生存智慧的追求;在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的演变中,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去了,哲学由"知识总汇"变为生存智慧。总之,哲学是对人类生存境遇及其存在方式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心识”观念是世界哲学中讨论的重要问题。古代中西印哲学中的这方面思想蕴含着丰富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意识的来源和作用问题,涉及人与思想的关系问题,还涉及意识的主要种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类思想的基本发展脉络,有助于我们丰富世界文明史的知识,吸收借鉴古代文化中的优秀遗产,促进人类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然界万物之间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对于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以追朔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随着古希腊奴隶社会的出现,以研究世界本体为对象的哲学,便似幼嫩的春苗,萌芽而出。从此产生了一代代“把那些伟大人物止步的地方作为开步的始点,去打开未知的道路,进而取得新的发现”(《狄德罗全集》第13卷第137页)的“智者”。纵观整个人类认识史,不难寻觅,我们的前人在探求自然界真谛的漫长岁月中所付出的代价。  相似文献   

17.
哲学和科学都是人类凭借其形而上学的天性构建起来的思想体系.从古希腊、罗马时期两者的混沌统一到中世纪的简单分化,从近代科学引领了哲学的方向到现代两者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哲学与科学都曾经傲视群雄,但最终都发现自身有无法克服的局限.人类社会离不开哲学思维的追问、解释和反思,也离不开科学的实践.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哲学和科学统一于自身展开存在的过程中.用哲学去思考,用科学去改造,创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与自身的存在本性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18.
论科学直觉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哲学、心理学和思维科学重要内容的直觉问题,已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注目。本文主要讨论在人类科学活动中作为认识过程和思维过程的直觉现象。一、直觉在科学创造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正> 大卫·休谟称自己的哲学为“人的科学”,即以研究人性的基本理论作为哲学的根本课题。在他看来,一切科学都离不开对人性的考察,都以解释人性为依归,“逻辑的唯一目的在于说明人类推理能力的原理和作用,以及人类观念的性质;道德学和批评学研究人类的鉴别力和情绪;政治学研究结合在社会里并且互相依存的人类。”①他认为,如果说哲学是人性科学的基础的话,那么具体科学则是人性科学的贯彻和运用。休谟的这一看法,不仅鲜明地体现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现人、颂扬人的时代精神,而且也使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独具特色。然而,休谟的这一思想却极少为研究者所重视,从而也难以说明休谟思想的全貌。本文以休谟的主要代表作《人性论》为基本依据,试图就他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内对人性理论的贯彻作为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科学问题     
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规律性和因果性的活动过程与认识结果的统一。如果科学是以概念、定律和原理的形式表述出来的,则是显科学;如果它尚处在探索的实践过程之中,则是潜科学。潜科学是富有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并非消极等待自然界“显露”其自身的奥秘,而悬积极地去探索它的规律性和因果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