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从优选论看音译的制约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译是将外来语调整优化为符合本族语习惯的完善的语音组合和结构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了一系列音译制约条件。优选论这个理论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调解各方面因素的问题解决模式,以制约条件排序作为筛选机制,规范着源语的音译,对所有可能的候选项筛选,获得优选语言形式,促使音译词这一异质文化因子适合目的语规范及文化习惯,从而更好地进入目的语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的音译词,因其“舶来”形象与外来色彩,绝大多数要经过汉化和规范之后才能为汉语所接受。音译汉化有各种方式,是音译词规范的基础。因此,音译词进入汉语的基本路径是纯粹音译→音译汉化→音译规范→音译接受,但这一路径并不完全是线性地逐级递进完成的。  相似文献   

3.
音译不仅是一种译音代义的方法,而且可以是语言修辞中常用、有效的手段。由于汉字同音字占优势,音译过程中汉字选择具有灵活性。音译词有赏心悦目、诙谐幽默、时尚洋气等修辞功能。纯音译词和谐音译词各具不同的修辞功能和修辞效果。  相似文献   

4.
音译与一般翻译不同,它保留源语读音而不传达源语意义.音译词在汉译英过程中被广泛应用.它创造了一种陌生的形式,使读者免受译语文化的干扰,再通过解释或注释等补偿手段,向译语读者输入源语文化信息.这是汉语文化传播的一个有效方法.然而,在译语文化中,音译词的作用是双重的.在保留和传播汉语文化的同时,它又对这个过程有所限制.在汉语文化传播过程中,必须谨慎使用音译词.  相似文献   

5.
音译词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音译是汉语吸收外来语言的最基本方法,音译词中渗透着诸多的文化因素。汉语音译外来词,需从所处的社会文化与心理角度去进行分析,取字用词需考虑到中国人的语言文化传统。要正确音译外来词,译者须深谙汉语言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否则就可能出现不可挽回的偏误。本文通过对音译词进行文化透视,分析了汉语音译词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6.
关于意译词和借形词的身份的确认,应该区别对待:那些被称作"仿译词"的,应当视作外来词,而那些纯意译词,则宜看作是本民族词;借形词的情形极为复杂,其中一部分是外来词,还有一部分实际上是汉民族传承词。音译词是层次最低的一种外来词,它们常常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中的初级形式、过渡形式。音译兼意译词则是一种集音译、意译于一身的外来词,个中蕴涵着译者的智慧和灵气,因而往往也成为外来词定型过程的终端。字母词同音译词类似,从理论上讲,应当也是外来词定型过程中属于过渡性质的一站。外来词的汉化现象既表现在词的语音形式上,也表现在词的结构和意义上,有时甚至表现在书写形式上。同汉语本民族词一样,汉语外来词也存在一个规范的问题,内容涉及读音的规范、构词方式的规范和书写形式的规范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大量外来词汇在汉语中"登堂入室",使得我们的语言更加多姿多彩.为了尽量保持这些外来词的原貌,我们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我们拟从语用的视角讨论外来词的音译特点及发展趋势直接使用、音译与意译逐渐融合、以及音译词翻译逐渐"人性化"等.  相似文献   

8.
新时期汉语外来词的种类及其发展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来 ,汉语大量吸收外来词 ,主要有音译词、意译词、音译兼意译词、音译加注词、借形词五种。外来词在新时期表现出新的发展特点 ,音译词大量增加 ,字母词呈递增趋势 ,借用词缀孳生新词现象普遍 ,等义外来词明显增多  相似文献   

9.
"摩托"与"马达"作为同一个英文单词的不同音译形式,在长期的使用中经过了由混同到分化的过程,它们具体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现有的工具书对二者的释义极不准确,主要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因而不能反映二词的真实意义和用法.与二词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个音译词"引擎",三者之间也是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0.
略论音译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针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欠额翻译和某些译法众说纷纭的现象提出音译的必要性。通过音译词的语义涵盖量、国外词典、因特网信息、历史溯源和翻译的现代理据证明音译的可行性,同时剖析了译者少用音译的原因。最后文章界定音译范畴,并提出音译的操作技巧:拼音规范、优化选词、借词发挥、以及音意结合  相似文献   

11.
象声词是对自然界声音的摹拟 ,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 ,各种语言中都有丰富的象声词。但是 ,当它们摹拟同一种声音时 ,摹拟出来的结果却有很大的差异。本文试图通过比较英汉象声词的生成模式 ,即感知→摹拟→生成来说明从语音感知、摹拟到生成的整个过程中 ,带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各种语言的语音及音系格局对象声词生成的制约  相似文献   

12.
东汉佛教文献中有大量的音译词、意译词以及经典罕用的流俗词语,给人一种强烈的新异感。音译和意译两种方式常常并行,有时彼此融合,带来词汇的变化。东汉佛经中的音译词,绝大多数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和异域色彩,它们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生命力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汉语的书写体系本应属于表义文字,但在音译外来词中却又凸显出表音属性。针对汉语的英源外来词而言,汉字仅被用作表音字符,只表音不达意。基于此,英语源词与汉语生成词之间是否存在“语音相似”,便成了语音借用中最重要的指导原则。由于狭义外来词只局限于音译词,因此该原则有时也被当作鉴定外来词身份的标准。然而,诸多对现有英源外来词的分析却显示,上述准则经常被有意或无意地违背。因此,“语音相似”的理论必要性和违背原则的实践合理性似乎相互矛盾,这种语言接触所诱发的效应应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增义音译法的原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音译词的归纳分析 ,探讨了汉英增义音译词的形式内容 ,讨论了音译词的文化制约 ,音译词的音节选择 ,最后总结了汉语音译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外汉音译与意义密切相关,表现在:外汉音译本质上是利用假借译音代义,译音汉字选择上无法避开汉字的字面意义,译音汉字认知上遵循汉语使用者的"集体无意识"和外汉音译词使用上的有意利用译音汉字的字面意义等。  相似文献   

16.
优选论在音译词"米奇"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优选论与SPE的不同、优选论两个最重要的原则、音译的类型和过程以及优选论在音译词"米奇"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7.
谐音音译普遍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且已流行为一种语言现象。文章从谐音音译的概念到其产生的原因,分类及所带来的影响与挑战等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谐音音译词在丰富汉语表达、加深语义内涵的同时,会造成语言文字书写和翻译混乱的局面,不利于译名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日本学者对汉语与女真语的对比研究,涉及到考订女真文字与女真语音的材料,女真语与汉语语音关系诸问题。汉满对音译音研究,是从18世纪初叶徂徕的《满文考》开始的。而对满语转写、汉满对音译音资料与汉语语音研究,以及汉满对音译音资料对汉语语音研究的影响,应该拓展其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9.
从主流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言任意性与理据性的不同观点出发,依据语言符号的语音象似性,即拟声,语音象征、音素美、摹拟音、联觉通感等现象,探讨了语言符号的理据性及这种理据性在实践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语音象似性有助于音译过程中“音美“的传递。本文从认知域的象似度对音译进行分类,并在分析认知域象似度和语际象似度的基础上,提出完全对等象似性音译、部分对等象似性音译和完全不对等象似性音译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